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取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職業教育的萎縮現象與農業科技需求的矛盾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一直持續的出現第一產業下降,第二、三產業較快上升的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鄉鎮企業就已接收了10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給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結構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因而,對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的變化帶來了新挑戰、新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是社會向前發展的一種體現。農科專業的萎縮,導致我國農口院校大范圍的出現招生難、辦學難的局面。不過我們應該看到,我國13億多人口,有9億多尚在農村,我省農民農業人均純收入現在3000元左右,農業經濟要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持續增長,科教興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這成為農業職業教育要考慮的現實問題。如果農業職業教育大面積下滑,必然要超出農業結構調整所能承受的度,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社會的穩定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如何使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與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勢相一致,傳統的農業職業教育如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及農業科技需求,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
(二)農口專業職業技術人才的供不應求與招生難的矛盾
從我院乃至全國來看,近年農科畢業生連年出現用人單位爭搶要的喜人現象,畢業生年年供不應求。但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又年年出現招生難的怪圈,“八五”期間那種辦學紅火的局面難以再現。這主要是隨著我省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部分青年學生、家長在擇業觀念上與現實發生了嚴重錯位,故相當多的學生棄學農科,紛紛擁向第三產業一些熱門專業,加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之間的差距,也是學生棄農學工經商的原因,受錯誤傳統觀念影響,大大減弱了農業職業教育對廣大青年學生的吸引力。
(三)各地構筑多年的農業教育資源逐漸弱化和流失
在當前市場條件下,伴隨著我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項低收益產業,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和培養新型科技農民具有明顯公益性,農職教是辦學成本較高的教育形式,需要國家各級政府提供有力的辦學經費、學生學費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支持,以滿足學校辦學條件的需求,調動廣大學生學農務農的積極性,以保障農業職業教育事業的穩定和發展。
(四)現在校的部分學生畢業時不愿到條件較差的農村基層就業
這部分學生艱苦奮斗觀念差,缺乏遠大理想抱負及克服困難的毅力,事業心創業精神淡化,尤其隨著獨生子女學生的增加,有的怕吃苦,講條件;缺乏勞動觀念,追求精神和生活享樂等,導致鄉鎮一級的農技站、林業站很少能吸引、招聘到高學歷的農職畢業生。
(五)對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含義理解有偏差
一些學生和家長往往對“農”字的理解太狹窄,僅局限于傳統農業上,對培養目標的定位仍以舊的眼光來看待,尚局限于身不離土、手不離鋤從事田間工作的技術,對如何從事現代化的高深高效農業和育種、加工、銷售、外貿就業市場新需求不了解,農業觀念滯后。
二、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取向
(一)農業職業教育工作面臨歷史機遇
如上所述,當前農業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其發展同樣也存在著良好的機遇。自“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重視“三農”工作,早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在南京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如何高度重視農業及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明確指出,“三農”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急需一大批具有現代農業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的農村基層干部、農村科技人員和農村科技帶頭人,以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向產業化和可持續方向發展。這就必須要繼續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同時農業科技要重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技術,以帶動農村經濟產業發展。近年的農口專業畢業生年年不能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證明,農業經濟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農業高職人才。
(二)掌握社會人才需求趨勢,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
農業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將重點放在內涵建設上,注重改革創新,力求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上辦出特色。專業建設要力求以現代農業的觀點,在科學確定“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拓寬學科、專業領域,注重發展交叉學科、綜合學科、邊緣學科,從總體上保證培養人才的適銷對路。根據我省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的現狀和對人才的要求,專業建設要立足濰坊,面向全省,輻射全國,重視發展培養養殖業,科技含量高的精品農業、加工農業、創匯農業、觀光農業、籽種農業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專業;要設置并發展培養高新技術產業中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專業;設置并發展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技術需要的專業;設置培養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專業。并且在重視新興農業產業專業設置的同時,要努力推動保留專業的現代化,盡快適應新形勢下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以專業調整培育職業教育發展新的增長點,從而帶動整個農口職業教育的發展。像結合我省近年農資市場已逐步形成集團化的情況下,探索試設農資經營類的專業,主要面對農資經營企業和農資經營戶培養就業和創業人才。培養的相關專業的農技人才,想必會有良好的就業前景。
(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宗旨是按職業的不同需求,培養多方面的技術型實用人才
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為當地農業和經濟的發展服務。這就要求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應該進一步轉變,培養模式要有特色。要突出以職業崗位職責為目標,以專業能力為基礎,以行業需要為準繩,以夠用為尺度,將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業務技能密切結合,培養受社會歡迎的專業人才。同時,要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自己的國情,努力突破傳統的農業職業教育模式,逐步向以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為基礎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轉軌,促進辦學方式向著適應農業市場的方向轉變。
(四)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開辟招生新途徑
針對目前社會上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形勢仍較嚴峻的現實問題,農口專業要繼續發展本專業就業的大好形勢,除配合學院與就業部門聯手,舉辦畢業生人才招聘供需見面會外,要主動走出去,直接與知名的涉農大中型企業,農林科技集團、種業集團、農產業加工集團、農業高新技術科技園等建立廣泛而穩定的合作關系,使之成為畢業生重要的崗位見習就業基地。加強校企合作,積極發展“訂單”教育。變計劃經濟時期“招生—培養—分配”的辦學模式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招生—培養”的逆向辦學模式,暢通“出口”廣開“進口”,積極為學生尋找“出口”,以“出口”拉動“入口”,學校可以與用人單位簽定“訂單”組織生源,按照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培養。把企業對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教育資源及就業優勢結合起來,不斷提高農口專業辦學的競爭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亦對農業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農業職業教育更須先行。面向我省區域經濟,根據農業經濟對人才不同層次的要求,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采取多種方式及靈活的辦學形式,為農業現代化培養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既擴大了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面,又可為農業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配合做好技術培訓,可謂一舉多得。同時,還可依據市場需求不定期的開設社會急需現又無有的短缺專業,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