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農業是一項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集約型農業,是今后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已經不適合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推廣工作,農業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生態農業的特點以及要求,建立一套適合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使生態農業技術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和發展。文章就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行了全面的討論。
關鍵詞: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新型農業
為了滿足農業生產與綠色農業的要求,我國20世紀70年代開展了生態農業方面的工作,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效果顯著,在很多地區已經設置了工作試點,在實際的技術推廣中積累了大量工作經驗,但是由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需要國家和農業管理人員共同努力,使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得到不斷的優化和改善。
1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1.1缺乏技術推廣體系
我國農業技術更新的速度極快,但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沒有隨之進步,仍然延用傳統的技術推廣方式,由政府直接負責,將國家的農業技術部門作為工作的主體。這一體系應該具有健全的職能和功能,實現對技術、人力資源以及資金等方面的統一調配與管理,在技術方面,通過專家研究討論,選擇最具推廣前景的技術成果,然后開展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機構運轉中,農業技術的開發工作與推廣工作相脫節,導致不同系統、不同部門的協調工作不妥當,工作效果不好。很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職能僅停留在銷售作物種子、地膜以及不同生產資料的階段,并沒有進行實質的技術研究與推廣,這些部門的服務工作基本沒有開展,導致生產方式與生產技術的嚴重滯后,制約了生態農業的新發展。
1.2技術推廣方式單一
現階段農業推廣然延用傳統的推廣方法,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內容:實驗、示范、指導與咨詢等,通過這幾項工作,將農業新技術推廣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但是這幾項工作并不能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的技術推廣,沒有考慮到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方面的問題,對農業工作者以及土地的安全問題也沒有全面的考慮。單純的在農業生產前進行技術宣傳,并沒有將農業推廣貫穿于農業生產過程的始終,應該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生產中以及生產后期,做好技術宣傳與指導,避免由于工作的不全面、不合理而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耕地衰竭、水資源大量浪費等現象發生。
1.3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和其他形式的農業相比較,主要區別是綜合效益最大,長遠效益明顯,很多農業生產單位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做長遠考慮,關注程度最高的就是企業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國生態農業亟待國家大量注入資金,來支持科研以及推廣工作的大規模、有序開展。我國政府目前用于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總量本來就不多,具體分配到生態農業方面的資金就更有限了,在這樣的條件下,由于部門的管理問題,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占用、挪用資金的現象,所以,能夠應用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資金數量根本不可能滿足正常工作運轉的需要。我國和其他國家相比,用于生態農業方面的資金數量占農業總資金投入的比例過低,世界平均水平為1%,而我國的比例為0.2%。可見,資金問題已經對生態農業推廣工作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1.4人才數量不足
生態農業是一類新型的農業,只有對技術的合理應用,才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這方面工作對人員水平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國現階段專業性人才數量不足,學歷偏低,沒有足夠的機會接受再次培訓,限制了工作的開展。
2我國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的措施
2.1建立新型創新體系
要想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大范圍推廣,應該建立農業科技發展綱要,保證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與科技化,使農民的收入增加。第一,構建創新結構體系,體系需要將企業作為創新工作的主體力量,從事主要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將高校等科研單位作為工作的依托和保障,使不同單位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實現有效的農業技術創新。第二,技術人員和農業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有效的配合與協作,避免研究與實際耕種的嚴重脫節,理論無法與實際相連接。第三,健全保障體系。基于生態農業技術的生產特點,具有較差的保密性,國家應該建立并且在實踐中逐步完善關于這方面的保密制度,保證生態農業技術的私密性和知識產權,技術人員將新技術新方法及時申報專利,提高對技術的安全保護意識,同時促進生態技術能夠在我國不斷的優化和更新。
2.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我國地域廣大,由于距離較遠的地區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差別較大,所以農業的種植條件也就有所不同,在進行生態農業的推廣當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需要意識到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到地區的自然狀況,保證生態作物種植的合理性,包括:第一,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大家懂得如果利用生態規律,對土地資源進行高效、合理的利用,種植適合在當地種植的作物,同時,也要注重地區的生態平衡,不允許盲目種植;第二,建立信息的網絡平臺,農業工作者利用平臺,及時宣傳國家關于生態農業方面的政策和方針,并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農業專業知識的教學與指導,使農民通過平臺獲取大量的信息與資源,來指導農業生產。
2.3加大資金投入量
國家適當進行政策傾斜,鼓勵生態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技術推廣,促進技術以及投資方的多元化發展,避免只顧眼前利益,盲目種植,需要從長遠的利益著眼,重視生態農業種植的長遠效益,這些都有賴于國家持續的支持和幫助,相關政府部門應該與農業生產部門多合作、多聯絡,通過多種渠道的投資來支持農業生產。
2.4提高技術人員的工作水平
設立農業生態科技研究機構以及農民培訓機構,對農業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農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做好員工的培訓,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制定合理的獎勵制度,對于在技術推廣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員工以及在創新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績的員工,給予物質獎勵,以此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綜上所述,作為一項新型農業,生態農業技術近些年得到了持續的發展,但是在技術推廣工作中,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素的影響,我國政府近些年對生態農業推廣工作的重視力度持續加大,在今后的技術推廣中,技術人員需要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將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貫穿于農業生產過程的始終,使推廣成效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田維舉,楊博.探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創新.北京農業,2012,(15)
[2]王巖.淺談可持續發展下的生態農業之路.技術與市場,2011,(05)
作者:趙麗紅 單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