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主要做法與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該文介紹了旌德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改變培訓方式,提升農技人員服務能力;加強培育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科技普及,提高農民素質與技能等建議。
關鍵詞:旌德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主要做法;問題;建議
旌德縣位于皖南山區中部,在全國經濟發展戰略中,屬中部開放地帶。全縣總面積904.8km2,現轄10個鄉(鎮),68個村和社區。地處黃山北麓,距舉世聞名的黃山風景區僅30km。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水熱資源可保證一年2~3熟。全縣現有人口15.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3萬人,鄉村勞力6.9萬人。現有耕地0.93萬hm2,其中水田0.8萬hm2。2017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1元。近年來,旌德縣不斷強化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完善農技推廣網絡體系、創新推廣工作機制和服務手段,增強農技服務職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增長,全縣農技推廣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將主要做法與存在問題綜述如下:
1創新農技推廣服務主要做法
1.1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健全農技推廣服務網絡
1.1.1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在幾次鄉鎮機構改革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堅持了“條塊結合,雙重管理,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鄉鎮農業站作為農技推廣中心的派出機構,“三權”一直在縣。目前縣級農技推廣體系設立農技推廣中心(包括名茶辦)、農業機械化管理局、畜牧獸醫局、水產站4個單位,共42人;鄉級10個鄉鎮設農業綜合服務站(2002年由農技、農機、農經三站合并),共105人。上述人員均列入財政撥款事業單位管理序列,隸屬縣農委管理,并實行競聘上崗,評聘分開。近幾年積極爭取招聘吸納新鮮血液,通過人才引進、公開考試等招聘了24名專業對口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同時實施“特崗計劃”,積極支持農業專業的“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在鄉鎮農業站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1.1.2培育多元化推廣主體
采取縣、鄉財政共同承擔的方式招聘了68名村級動物防疫員,同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農技推廣服務。2017年培育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5家(省級7家、市級2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38家,其中國家級規范專業合作社3家、省級規范專業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437家,其中省級示范農場6家;新型職業農民248名。1.1.3加大農技推廣事業經費投入將農技推廣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確保縣鄉兩級農技人員工資全額發放,鄉鎮農技人員兌現浮動工資,同時辦公費用、用于改善工作條件的經費支出隨著縣級財政收入的增長按比例增長。
1.2加強基層農技人員管理,采取多種措施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
1.2.1建立農技人員績效考評制度,并根據考評結果兌現獎懲
旌德縣自2009年依托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2012年改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以下簡稱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每年組織100余名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服務工作,并將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效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由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和農民(聯系的科技示范戶、服務區的農戶)三方共同考評,并與年終績效獎勵工資、年度評先評優和職稱評定掛鉤。
1.2.2開展農技人員能力提升培訓
每年分專業分層次集中5天培訓基層農技人員。一是組織30%的骨干農技人員參加省農委組織的異地培訓,其中有兩名農技人員參加了全國萬名骨干農技人才培訓班;二是組織全縣農技人員參加縣級培訓。培訓形式以集中授課和參觀考察相結合。三是安排農技人員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參加實訓。根據農作物不同季節,選派對口專業農技人員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實地學習。通過培訓,增長了全縣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開闊了視野,尤其是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觀念等得到更新,基層農技人員的理論水平和科技推廣服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1.2.3鼓勵基層農技人員開展學歷提升教育
為支持、鼓勵農技人員參加不同層次的學歷提升教育、提升基層農技人員業務素質、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優化全縣農技推廣隊伍結構,我縣2014年出臺了《旌德縣基層農技人員學歷提升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農秘字〔2014〕58號),明確了全縣基層農技人員開展學歷提升教育的補助對象、條件和補助標準。目前已有6名符合條件的技術指導員享受學歷提升教育補助,共補助1.5萬元。
1.2.4兌現鄉鎮農技人員浮動工資
全縣10個鄉鎮農技人員浮動工資政策全部落實,基層農技人員浮動固定工資和浮動崗位津貼按月在個人工資卡上發放。
1.2.5表彰優秀農技人員
結合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效果開展“農民滿意農技員”評選活動。根據包村聯戶考核辦法,科技示范戶對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100%滿意,且綜合考評為99.5分,評為優秀技術指導員,縣農委給予通報表彰,在優秀技術指導員中遴選推薦1名為“安徽省農民滿意農技員”候選人。2014年,優秀技術指導員韋革命同志獲“安徽省農民最滿意農技員”提名獎。
1.3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手段,拓寬農技推廣服務渠道
1.3.1農技推廣實行“三個延伸”
“三個延伸”是指把農技推廣由面上普及向田間地頭延伸、向種植大戶延伸,向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延伸。每年年初將縣級推廣機構30名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根據專業劃分,每人確定包片聯系1個鄉鎮,全縣10個鄉鎮的重點產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都確定了1~2名農技人員聯系負責。“三個延伸”要求農技人員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服務工作:一是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生產發展情況、所需所求、存在問題,寫好1份調研報告;二是根據調查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實施方案和幫扶計劃;三是提供全程跟蹤服務(包括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四是年終寫好技術總結報告和效益分析報告。縣農委年終把服務對象的評議作為對農技人員考核的重要依據,獎勤罰懶。
1.3.2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場
為了探索農技推廣新模式,促進農業新技術推廣,縣農技推廣中心經過長期謀劃,籌措、整合項目資金,2013年初經縣政府批復同意,在三溪鎮205國道旁原農場5.33hm2水田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場。示范場共建5個示范區。一是植保田間觀測場。用于農業有害生物田間發生動態數據采集、害蟲抗性監測、防治技術研究、生物技術試驗、新型技術展示等,形成病蟲害發生趨勢預警預報,向全縣病蟲害防治警報;二是水稻新品種對比展示和配方肥示范區。在示范場內開展雜交稻新品種對比試驗、新品種展示、配方肥試驗。三是生態農業生產示范建設區:稻鴨共育有機稻生產示范、秸稈還田示范、農田徑流氮磷生態緩沖帶示范、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等;四是全程機械操作示范區。示范區內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從移栽、除草、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全程采用機械操作,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五是農技培訓田間課堂示范區。農技專家結合集中授課,在示范場內向受訓農民面對面、手把手現場講解先進技術操作要領,病蟲害發生癥狀、防治方法。組織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負責人、新型職業農民現場觀摩示范場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通過示范場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示范和推廣,為全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了先進適用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應用,真正起到教給農民學、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看的作用,為全縣搭建了一個向農民展示、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平臺,提高了科技到位率。
1.3.3創建微信群、qq群等,推進“互聯網+”農技推廣方式
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作用,建立微信群、qq群等,使農技推廣更加直觀、快捷,真正實現“零距離”的農技推廣服務。一是建立全縣所有農技人員參加的農技推廣工作群。群里可以工作動態,交流工作經驗,探討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建立由推廣機構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加的“種植業服務群”、“畜牧業服務群”等微信群。群里可以隨時農業政策、農情信息、市場信息、氣象信息等,并且可以直接互動交流,開展指導服務,專家把脈問診等。
1.3.4開展“農技110”信息服務
我縣2001年創辦農技110信息服務中心,2005年建立電話語音服務平臺,開通旌德農業電話語音系統,實時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開通農技110電話咨詢熱線,實行專家坐堂咨詢,目前有24名涵蓋各專業的農技專家值班。坐堂專家實行首問責任制,接到咨詢熱線和來訪咨詢的,第一時間必須解答(不是本專業的請教相關專家后解答);來電來訪要求上門指導的,第一時間必須匯報相關負責人并派農技專家上門指導。每年解答農民電話咨詢500余人次,來訪咨詢200余人次,上門現場指導100余人次。
1.3.5依托整合項目資源,綜合人力、財力促進農技推廣
近年來,我縣實施的項目主要有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有機質提升項目、現代茶產業項目、水稻高產創建等。通過依托整合項目,綜合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包村聯戶工作、農民田間培訓等,農技推廣工作經費、培訓經費和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科技經費得到了保障,提高了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加快了農業高新技術引進推廣,提高了農業科技貢獻率。
2存在問題
2.1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年齡結構、專業配置不夠合理
目前全縣農業技術人員有147名,專業技術人員年齡和專業知識老化,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由于受編制限制,新進人員少,目前全縣35歲以下農技人員48人,占32.4%。鄉鎮技干專業配置不夠合理,有的鄉鎮甚至主導產業沒有專業技術干部,園藝、蔬菜、中藥材等一些技術人員嚴重缺乏。雖然每年組織農技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能力提升培訓,因時間較短,不能進行系統的知識更新培訓學習。這與新形式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2.2農技人員待遇不高,難以留住人才
旌德縣屬于山區小縣,村莊農戶居住分散偏遠,交通不便,農技人員面對千家萬戶,奔波于山間小道,工作非常艱苦,加上縣級財力有限,工資水平相比其他縣市偏低,致使農技推廣人員熱情不高,農技推廣隊伍不夠穩定,跳槽改行現象較多。每年都有幾名年輕的技干考入其他縣市或改行。中高級技術崗位偏少。2010年機構崗位設置時,受到人員比例限制,中高級崗位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隨著技術人員職稱晉級,一些具備資質條件的沒有崗位聘用,評聘矛盾加劇,極大挫傷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3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對農業技術推廣接受不主動積極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外出打工,在家的勞動力主要是50以上婦女和老人,他們大多文化程度低,對科技接受能力較差,使農技推廣普及難度加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4農技推廣經費投入不足
山區的小縣財力困難,而中央、省下撥的惠農資金都專款專用于項目,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所需車旅費、誤餐費等均靠推廣單位自行解決,縣財政支持的不多。基層農業站沒有建立自已的農業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
3幾點建議
3.1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
一是建議縣政府出臺相關保障激勵政策。根據新時期農業工作任務,保障農技人員的編制,通過采取公開考試招聘的形式引進農業專業人才,落實農技人員工資待遇。二是增加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經費、培訓經費和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科技經費投入,加快農業高新技術引進推廣,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三是提高科技人員工作積極性。改革基層農技人員職稱評聘制度,擴大中高級職稱比例,穩定和發展基層農技推廣隊伍。
3.2改變培訓方式,提升農技人員服務能力
把過去所有農技人員每年參加幾天培訓的模式,改為每年選派10~20名骨干農技人員,在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標準化現代農業示范區實踐學習2~3個月,與時俱進學習現代農業知識,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
3.3加強培育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鼓勵支持農民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有序流轉,不斷提升規模種養水平,鼓勵支持各類經營主體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
3.4加強科技普及,提高農民素質與技能
根據目前農村經濟和農民素質現狀,加強農民技術培訓,突出層次性和實用性。對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負責人采取辦班培訓、邀請專家教授講課、廣播電視講座等;對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可根據農事季節的特點,采取辦培訓班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辦法,以增強他們的科技意識,提高運用農業科技進行自我發展的能力。
作者:高升炳 單位:旌德縣白地鎮農業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