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沿海地區發展短季棉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浙江沿海植棉區的氣候特征及棉花生產現狀
浙江省地處長江下游,具有典型的江南氣候特點,尤其隨著全球氣候條件改變,梅雨持續時間增長,夏季高溫濕熱,每年8、9月份又是浙江沿海的臺風季節,臺州、溫州和寧波一帶更是臺風的頻繁登陸點。浙江是紡織生產大省、市場大省和出口大省,紡織產業在浙江省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在浙江省種子市場上銷售的棉花品種繁多,包括湘雜棉、鄂雜棉、慈抗雜3號、中棉所等系列品種多達30余個,其中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約占種植面積的80%。在浙江沿海及浙北植棉區,也存在部分晚播棉,以5月中下旬至6月初點播,11月中旬全部收獲。近年來,浙江省每年棉花的播種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1)較全國其他棉區相比,浙江省經濟發達,農民植棉收入低,不愿意種植棉花,造成棉花生產面積逐年減少;2)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完全依賴傳統的手工種植方式,從營養缽育苗、移栽、田間整枝、打頂、收獲,包括田間管理全部靠人工完成,其結果是生產成本高而且效率低;3)目前浙江省棉花種植普遍是抗蟲雜交棉,株型高大、塔形,不適合機械化種植、管理和采收。4)浙江沿海每年8、9月份均是臺風季節,雜交棉在這個時期已經吐絮,結果造成棉花爛鈴、僵花占不小的比例。以上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浙江省沿海的棉花生產。
2在浙江沿海適當發展短季棉的必要性
浙江是棉紡織生產大省,卻是原棉生產小省,原棉供給依賴其他省份或其他產棉國。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棉農植棉效益低下。因此,要求棉花生產降低種植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就浙江省當前棉花種植情況,靠拓展新棉區和現有棉區擴大種植面積均受到諸多因素制約,依靠雜種棉和新的栽培技術等大幅度提高單產也存在相當大的難度。短季棉是生長發育期相對較短的棉花,具有突出的品種特性和栽培特點。短季棉在新疆、黃河流域的應用效益突出,在西北內陸棉區,特別是新疆棉區,種植的大多屬早熟、中早熟短季棉花品種。隨著浙江省經濟水平的提高,從事棉花生產越來越少的人。在傳統棉花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如整枝(去贅芽、公枝和打頂)和采收棉花勞動強度大,費時又費力。喻樹迅等認為在長江流域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積極發展“麥(油、蔬)棉”為主的兩熟制可提高光、熱、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雙增產。因此,培育適合浙江省沿海棉區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機械化直播生產的短季棉新品種(系)非常迫切。
3浙江沿海發展短季棉的特點及育種目標
從目前浙江沿海的生產現狀并結合浙江省的氣候特征,可以適當發展短季棉。浙江短季棉的選育目標:1)適當晚播。以錢塘江沿岸棉區為例,直播以5月中旬開始,最遲不要超過6月上旬;臺州、溫州地區可以適當再推遲7d左右,采用人工穴播或機械播種。這段時間通常是江南地區的梅雨季節,雨水充足,不需覆蓋地膜即可出苗。2)棉花生育期最好在110d左右,但不能夠因為生育期縮短影響產量和品質。3)棉花吐絮期避開8、9月份的臺風季節,在9月上、中旬開始吐絮為最佳,11月上、中旬收獲完畢。4)在8月份臺風季節,采用化控控制棉花株高。5)提高種植栽培密度,密度提高至3.6萬~4.2萬株•hm-2,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6)簡化管理。免整枝,簡約、粗放管理。7)滿足蠶豆(豌豆)、蔬(油)菜-棉花的輪作栽培模式。
4浙江沿海適當發展短季棉的積極意義
結合浙江沿海棉區的生產特征,因地制宜開展短季棉在浙江沿海的適應性研究,建立、健全適合浙江沿海種植的短季棉生產技術體系,具有以下顯著意義:1)有助于穩定浙江沿海植棉區的種植規模;2)棉花種植管理簡化、粗放,免除人工整枝,盡可能減少棉花生產用工;3)推動棉花種植由小戶、散戶種植向大戶、規模化、效益化種植轉變。以上對于提高土地復種指數、緩解糧棉爭地矛盾、合理輪作倒茬、增加農民收入等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對促進浙江沿海棉區棉花、蔬菜和油菜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以臺州市椒江區種棉大戶為例:臺州地區地處沿海地區、農業生產技術較為發達,具有較好的光、熱和土地資源,冬季主要種植油菜、蔬菜,發展適合機械化播種、粗放管理,在油菜、(蔬)菜、蠶豆、豌豆、采收后種植短季棉,從而形成蠶豆(豌豆)、蔬(油)菜-棉花的輪作種植模式,該栽培種植模式顯著提高當地農民種植大戶的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