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斜紋夜蛾的習性測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徽省宿松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長江北岸,植棉歷史悠久。沿江洲區從1952年起,就發展了棉花生產,近二三十年來一直是國家級優質棉基地縣,植棉面積約2萬hm2。自從2000年大面積推廣轉Bt抗蟲基因雜交種以來,當地斜紋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就從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之一。本站為了探索斜紋夜蛾防治和測報最新技術,2010年和2011年連續2年進行了安徽省植保總站安排的應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紋夜蛾的示范工作。本站在做好防治示范的同時,在測報觀察區內,安裝了1只性信息素誘捕器,作為當前誘蟲燈測報的參照,為以后應用性信息素進行測報積累數據及經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斜紋夜蛾性信息素誘芯(毛細管)和夜蛾類通用誘捕器,均由浙江省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測報用誘蟲燈為佳多牌頻振式PS-15Ⅱ殺蟲燈(下稱“黑光燈”),由河南省湯陰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2供試品種轉Bt抗蟲基因雜交種,鄂雜11、中棉所63等。
1.3示范地點防治示范片安排在農業部棉花萬畝高產創建片內,具體地點是宿松縣復興鎮梁公村、中棚村,性信息素誘捕器按棋盤式排列,每公頃安裝15只;黑光燈、性信息素測報誘捕器各一臺(套)安裝在棉花病蟲測報觀察區內,具體地點是宿松縣復興鎮復興社區前進組的一號地段內。
1.4試驗面積防治示范片2010年12hm2,2011年16hm2。
1.5試驗時間2年都是7-9月安裝性信息素誘捕器進行防治示范,因為此時正是棉花生長的關鍵時期蕾期、花期及花鈴期,也是斜紋夜蛾主害代3代、4代、5代危害最重時期;2010年7月12日-9月30日,2011年4月1日-12月2日安裝性信息素測報誘捕器(簡稱“誘捕器”),同時開啟黑光燈。
1.6調查與計算方法性信息素測報誘捕器的調查是每天換一次接蟲袋,并記載當天誘蛾量,與黑光燈誘蛾量作對比。防治示范片內,從外向內選取一橫行5只誘捕器,每2d換一次接蟲袋(2010年為5d換一次,高溫天氣下2d后接蟲袋內雄蛾尸體就腐爛發臭,異味嚴重,可能影響誘蛾效果),分別記載誘蛾量。并在防治示范區和非示范區內各選1塊地,棉農正常施藥防治,另各設一對照區(不施藥防治田塊),進行定點調查(2010年是調查百株蟲量,當調查點出現蟲窩時,若為3齡前幼蟲則按20頭計數),分別調查被害株率,并計算相對防效。計算公式如下:被害株率(%)=被害株數調查總株數×100,相對防效(%)=對照區被害株-處理被害株對照被害株率×100.
2結果與分析
2.1發生與防治實況2011年3代斜紋夜蛾中等發生,甜菜夜蛾、棉鈴蟲中等偏輕發生,大田普遍施藥防治3次,防治示范區用藥2次;4代斜紋夜蛾中等偏輕發生,甜菜夜蛾、棉鈴蟲輕發,大田普遍用藥2次,防治示范區用藥1次;5代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輕發,普遍用藥1次。防治這3種害蟲用的是相同藥劑,主要藥劑品種有氯蟲苯甲酰胺、茚蟲葳、氟鈴脲、氟啶脲等。2011年防治示范區3代、4代斜紋夜蛾各減少用藥1次。但如遇甜菜夜蛾、棉鈴蟲偏重發生年,單一進行性信息素防治斜紋夜蛾,不能減少用藥次數。
2.2性信息素誘捕器誘蛾量高,防效好2011年從4月1日安裝到12月2日結束,每只誘捕器平均誘蛾81703頭,是同期黑光燈誘蛾的43.9倍(圖1)。但遇3級以上大風時,誘蛾量明顯增加,如6月6日、7月7日。進入11月以后,隨著氣溫升高,黑光燈、誘捕器誘蛾量增多,如11月26-29日。隨著11月30日寒潮的到來,黑光燈、誘捕器誘蛾數量嘎然而止。始見蛾5月6日,終見蛾11月29日。11月30日安徽省宿松縣正式進入氣象學的冬季,但斜紋夜蛾未進入休眠期。防治示范片從7月9日安裝性信息素誘捕器到9月30日防治示范結束,84d中5只誘捕器共誘蛾25290頭,平均單只誘捕器每天誘蛾60.2頭,最高為357頭,誘蛾效果直觀。通過調查被害株率,計算出2011年示范片平均相對防效為56.2%。棉農也反映防效很好。
2.3誘捕器誘蛾峰日與黑光燈誘蛾峰日基本吻合從圖1可以看出,每代都有2個或2個以上蛾峰,沒有明顯主峰,后代蛾峰都與5月份的遷入蛾峰呈一定的相關,這符合遷飛性害蟲的特點;誘捕器蛾峰與黑光燈誘蛾峰日幾乎相近,相差0~2d,而且誘蛾量高,反應靈敏。
2.4性信息素誘捕器誘蛾優點
2.4.1精度高。照明燈光對黑光燈誘集弱趨光性害蟲影響較大,而斜紋夜蛾正是弱趨光性害蟲。從圖1可以看出,性誘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小,精度高,2011年性信息素誘捕器于5月6日見蛾,而黑光燈誘蛾在5月10日見蛾。
2.4.2操作簡便,靈活。黑光燈誘蛾受供電線路及周邊燈光的影響,本站近5年來已改地點2次,而且每年總要停電幾天,致使誘蛾數據不連續。而性信息素只誘目標害蟲,不需要專業人員鑒定誘捕害蟲,且安裝簡單,不受停電影響,誘蛾數據更系統。因此,最適于統防統治、群眾性預測預報。
2.4.3目標選擇性高,對環境友好。性信息素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不誘殺天敵和其它害蟲。另外不直接接觸作物和農產品,對環境、人類、野生動物、自然天敵沒有損害。
2.4.4有效期長,防效較好。應用性信息素誘捕雄蛾防治斜紋夜蛾,不施藥防效平均為56.2%,且可以與其他任何防治技術相兼容,可以說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防治措施。
3小結與討論
利用性信息素可有效進行斜紋夜蛾的防治和測報。在進行防治工作時,要與棉鈴蟲、甜菜夜蛾的性信息素防治相結合,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3.1越冬問題斜紋夜蛾在長江流域以北地區的越冬問題尚無結論[1]741-742,一般認為多以蛹或少數老熟幼蟲越冬[1]676。但筆者從1998-2011年,每年3月份都在宿松進行冬后挖蛹調查,從未看到斜紋夜蛾的老熟幼蟲和蛹。2011年12月3-4日挖蛹調查,也未見蛹。這證實了斜紋夜蛾在宿松縣不能安全越冬。
3.2幾點體會誘捕器所放置的位置、高度以及風力影響誘捕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將這些因素考慮周全;另外,誘芯平常要放于冰箱內保存。每天早上6:00必須收回接蟲袋,否則飛鳥啄破接蟲袋,導致所誘雄蛾逃跑;收回接蟲袋排光空氣,雄蛾30min后死亡,就能計數。通過2年的數據和經驗積累認為,今后可把性誘芯加在黑光燈上,合二為一誘蛾。
3.3期距法預測預報嘗試初步研究了斜紋夜蛾各代歷期與日平均氣溫的關系(表1),該關系是否合理準確,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3.4發生規律在我國華北地區年發生4~5代,長江流域年發生5~6代,福建6~9代,在兩廣、福建、臺灣可終年繁殖,無越冬現象[1]741。斜紋夜蛾在宿松縣為遷飛性害蟲,發生期為5-11月;每年5月份由南方遷入,在宿松縣發生6~7代;主害代為3~5代,主要為害棉花,6代、7代危害蔬菜和油菜;在自然環境下,直到冬季來臨,不進入休眠期,在宿松縣不作越冬準備,所以不能安全越冬。蛾峰期距:1~2代為30d,2~3代為29d,3~4代為39d,4~5代為25d,5~6代為28d,6~7代為34d;發育最適宜日平均氣溫為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