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特點及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縱觀國內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實踐,主要有政府主導型、市場機制主導型、科技教育主體型和中介組織帶動型等轉化模式。本文結合我國農業實際,重點對政府主導型和市場機制主導型轉化模式進行實證研究。
1.1政府主導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政府主導型指以政府設置的農業科研、農業教育和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其目標和服務對象較為廣泛,具有政府主導、自成體系、自上而下和社會公益性等特征,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主導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沒有中間環節,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直接向需求方農民提供科技成果和先進的適用技術。
1.1.1科技+基地(試驗區、示范區、輻射區)轉化模式由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和財政部等組織,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有關國家、部分省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參加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支撐計劃)。“六五”至“九五”期間,實施科技+基地轉化模式,取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重大科研成果,經濟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中低產田治理與區域農業綜合發展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國家將黃淮海平原、北方旱區等中低產田治理與區域農業開發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由國家計委、科技部、財政部和農業部等有關部門組織,有關國家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主持,先后在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51個綜合試區,開展科技攻關。3000多名科技人員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北方旱區約占全國耕地面積38%的0.38億hm2耕地,由土壤干旱貧瘠,生態環境脆弱,抗災能力不強,產量低而不穩的狀況,在“六五”時期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后,經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農林科學院、甘肅農業科學院以及寧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等共52個單位750人聯合攻關,“七五”、“八五”10年中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7項,推廣適用技術198項,輻射面積644.6萬hm2,增產糧食4536kg,取得經濟社會效益44.2億元。
1.1.2科、教、推三結合轉化模式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主持,相關國家、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技術推廣單位參加的國家“863”計劃項目。“六五”至“十一五”期間,堅持實驗室、試驗場、試驗基地三結合,取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并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究。1991年轉基因抗蟲棉在國家“863”計劃專項和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重要進展。199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制出單Bt轉基因抗蟲棉。1995年,構建了雙價抗蟲(Bt+CpTI)基因,我國第二代抗蟲棉的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200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在選育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的基礎上,又建成“棉花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平臺”,實現了棉花轉基因規模化和工廠化,使得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逐年上升,2002年為38%,2004年為60%,2007年為90%,2008年為93%,2010年則達97%以上。近10年來,利用國產抗蟲基因培育出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已達200多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使每年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大幅下降。棉農勞動強度和防治成本顯著下降,棉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基因研制,科研、教學單位基因轉化和新品種選育,推廣單位推廣,發揮各自優勢,轉化轉基因抗蟲棉成果,實現了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產業化經營,為棉花增產、棉農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1.1.3科技+企業結合轉化模式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是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的科研機構,堅持立足產區、面向全國、服務“三農”。以特種經濟動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發掘、利用、保護珍貴、稀有、經濟價值高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以家養、家植應用技術研究為主,深入開展應用基礎和開發研究。“十一五”以來,共承擔科研課題94項,取得獲獎成果19項,專利21項,審定品種4個,新獸藥證書4個,并通過組建的“吉林特研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等科技型企業,分別建立東豐梅花鹿高效養殖基地、北方毛皮動物高效養殖示范基地、北五味子規范化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基地、野山參繁衍護育示范基地等,僅研制并生產的毛皮動物疫苗,在吉林、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等省推廣應用,為水貂、藍狐、銀狐等飼養業保駕護航,每年可為產業減少損失5億元以上。產品得到了行業認可,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
1.2市場機制主導的企業轉化模式
農業企業為中心的轉化模式是指涉農企業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動力源,其農業科技成果由實驗室、試驗基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里指的涉農企業包括農業科研機構轉制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與農業相關的跨國企業和外國公司等。它們的主要特征是科教企結合或組成企業聯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優先選擇可物化為新產品的高新技術,或者可建立穩定的優質原料供應基地的農產品生產技術。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使科技成果供需雙方得以互動交流,同時,企業要利用社會資源向農民提供相關成果及技術服務,以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發展壯大農業企業。
1.2.1企業+基地+農戶三結合轉化模式陜西華農園藝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貿易出口的農業科技型綜合性企業,選擇世界優質蘋果產區陜西省富縣作為蘋果生產基地。生產符合安全食品衛生標準的有機食品“綠冰蘋果”。該公司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世界蘋果優生地———富縣蘋果為主,抓生產,搞經營。公司建有蘋果交易市場、自動化儲藏冷庫、加工廠,配備選果線等設施;具有對外貿易經營權,果品加工廠和466.67hm2基地果園已被國家檢驗檢疫局備案、登記,并予以編號,符合出口歐盟標準并得到各級部門的認可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公司2007年被評為全國蘋果經營優秀企業。2008年國家扶貧開發辦認定為第2批國家扶貧龍頭企業。2008年實現蘋果總產量23萬t,優果率70%以上,產值5.5億元,全縣農民人均蘋果純收入將達到2560元,果區農民人均蘋果純收入3750元。
1.2.2企業科技一體化轉化模式廣東省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以大規模產業化條件下優質肉雞品種繁育、飼料營養和生物安全3項技術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以商業育種為龍頭、飼料營養和飼養管理為核心、家禽生物安全為重點、養殖環境工程為保障的優質肉雞產業化關鍵技術群。建立了完整的家禽繁育體系,在黃羽肉雞育種中全面進行白痢和白血病凈化,優質肉雞商業育種育成優質肉雞配套系3個,其中2個通過國家級審定,獲得畜禽新品種證書;獲得授權專利6項。開發并推廣了RT-LAMP疫病快速檢測方法,在國內首次建立了“公司+農戶”大規模養殖模式下四級防疫技術管理體系,有效地控制了雞病的發生和流行,家禽主要疾病監控與防治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公司的技術成果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蘇、四川、重慶、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110多家溫氏一體化養雞公司得到了推廣應用,建立了亞洲最大的優質肉雞生產基地。2004~2009年共上市肉雞12億只,產值達180億元,帶動農戶增收近20億元,成功創建了一條優質肉雞新配套系的選育與產業化的新路,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2.3中外農業企業合作轉化模式隨著我國對外開放,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并利用他們的技術、資金、管理優勢,依靠地方政府,與中方有關企業結合,轉化與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如河北省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引進保鈴抗蟲棉種。20世紀90年代,黃河流域棉區棉鈴蟲特大蟲害爆發并迅速向長江流域棉區蔓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棉農高濃度、高頻次施用殺蟲劑,加劇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并頻繁出現棉農中毒事件,影響了棉農植棉積極性,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嚴重破壞。1996年11月,在河北省農業廳授權下,河北省種業集團公司和美國孟山都公司及岱字棉公司合資成立了河北省冀岱棉種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加工、銷售美國保鈴抗蟲棉種,形成了覆蓋河北省的種子經銷網路,將保鈴抗蟲棉種帶入了中國市場。棉農在使用保鈴抗蟲棉種后,種植成本降低了20%左右,安全性也有了顯著提高,棉農又恢復了種植棉花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此外,科研教育主體型和中介組織帶動型轉化模式也是農業科技成果的主要轉化模式,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應予以重視。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展望
未應用于生產的農業科技成果還只是潛在、知識形態的生產力,只有通過一定的途徑或方法,將其注入到農業生產中,發揮其提高農業產出率和優質率等作用,才真正轉變成為現實生產力。而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造成科技資源的浪費,因此研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著重要意義。從發展來看,政府主導型轉化模式仍然是主導轉化模式。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各級政府實施的科技計劃都是指令性計劃,具有一定權威性和較高的有效性,組織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單位按照預定目標,自上而下的轉化與推廣科技成果,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轉化模式在成果轉化與推廣中有了新的快速發展,表現出很強的生命力。還有科技教育主體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多元化的轉化模式,也是在新形勢下,適應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發揮各自優勢,在轉化與推廣科技成果中發揮自身獨特的作用,值得重視與提倡。總之,政府主導型、市場機制主導型、科研教育主體型和中介組織帶動型轉化模式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有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模式。積極探索有效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一步規范與管理,有利于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作者:岳福菊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