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旅游發展的動力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0引言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旅游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實踐證明,農業旅游不僅經濟效益顯著,還在維護和建設生態自然環境、促進農村地區多元化發展、引導城鄉居民互動與融合、發揚傳承農業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應當說,農業旅游受到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成為近年來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上海農業旅游起步較早,經過多年發展其市場空間逐步擴大,已經具有多個知名度較高的旅游景點,并融合到全市旅游一體化的體系中。鑒于農業旅游在今后將可能發揮出更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的貢獻,從動力機制的角度開展研究,探尋上海農業旅游的成長路徑,對指導其進一步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1上海農業旅游概述
1.1農業旅游的一般概念
農業旅游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型業態,通過開發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來實現旅游活動范圍向物質產業部門的延伸。農業旅游的興起可以從3個角度解釋。從產業融合的角度看,農業旅游的發生背景基本與城鎮化發展同步,是在城鄉互動中探索出的、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之一[1]。從消費者行為的角度看,由于農業旅游的內容介于觀賞自然風景和品味人文風貌之間,因此它迎合了游客尋求多種旅游體驗和追求閑暇享受的心理需求,可以說“農業旅游的根本動機是人類對自然的一種回歸,是人類從心理上否定了逃離自然的行為后,所產生的尋求心靈歸宿的特殊情結。”[2]從農業多功能性的角度看,農業旅游匯集了人們對現代農業的多元化功能需求,經濟生產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分別對應了它發展的載體、誘因、關鍵和依托[3]。
1.2上海農業旅游的發展脈絡
1.2.1發展階段上海農業旅游萌發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出現了正式對外營業的農業旅游項目(場所)[4]。以2004年8月總書記到崇明視察前衛村農家樂為分水嶺,上海農業旅游經歷了探索成長期和成熟擴展期這2個發展階段。探索成長期中,上海各郊區縣結合自有資源分別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農業旅游項目,開創了滬上農業與農村轉型發展的先河。1991年,南匯縣(現為浦東新區)舉辦了第1屆桃花節;1995年,孫橋農業園區成為首家對外開放的現代都市農業園區;2000年,崇明縣前衛村農家樂成為正式掛牌營業的第1家[5]。上述農業旅游項目的成功,使同類經營場所在這一階段相繼涌現,截至2004年,上海郊區有建成和在建的農業旅游景點約40處[4]。粗放式、散點化是該階段農業旅游的發展特點。成熟擴展期中,基于本市和國內外其他地區的實踐經驗,上海相關管理部門對發展農業旅游有了新認識,加大了對其建設的科學指導力度。2005年、2006年和2009年,上海市農委先后出臺《關于推進本市農業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推進上海鄉村旅游三年行動計劃(2006—2008年)》、《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農業旅游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這些指導性文件強調了農業旅游與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鼓勵多種經營主體的參與和提高組織化程度,突出旅游項目的層次和市場結構的設計,布局重點發展區域和開發對象,并給予政策幫扶和資金補貼(2009年上海市對63個農業旅游專項扶持資金項目安排補貼金額共計3430萬元)。據上海市旅游局統計,2009年末上海已建成各類農業旅游景點100多個,年接待規模達萬人以上的農業旅游景點約70多個,全市涉農旅游總人數約1000萬人次,同比2008年增長15%以上,直接帶動各類涉農總收入15億元,解決當地農民就業約3萬人(包括季節性就業)[6]。
1.2.2主要類型上海農業發展目標是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因此對農業旅游類型的選擇也遵循這一目標。根據有關部門的表述,目前上海農業旅游的類型主要有專題性觀光農園、綜合性農業公園、農家樂、人工生態林公園、農業旅游節慶5種[7]。應該說這樣的分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也能夠囊括當下上海市民及外來游客認知和參與的游玩項目(表1)。
2上海農業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
與全國各地一樣,上海農業旅游從嘗試推出到產業化開發,從市民的獵奇到喜聞樂見,反映出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交錯區域系統中鄉村和城鎮生活狀態的融合。農業旅游發展的動力來源于鄉村和城鎮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空間上的流動促成了推動農業旅游發展的各種力量模式的生成[8]。
2.1基本理論
2.1.1動力和動力機制從廣義上講,動力泛指推動事物運動和發展的力量。根據形成原因,可以將其劃分為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根據作用方式,可以將其劃分為直接動力與間接動力;根據作用強度,可以將其劃分為主導動力與輔助動力[9]。動力具有方向性、動態性、加和性3個特征。所謂動力機制,是指一個社會、區域、業態賴以運動、發展、變化的不同層級的關系和其產生的推動力量,以及它們產生、傳導并發生作用的過程、機理與方式,其本質是描述動力與事物運動與發展的內在聯系[10]。動力機制具有抽象性、整體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它反映的是事物運行發展的內在邏輯和一般規律,并且引導著相應的制度安排。
2.1.2農業旅游的動力機制體系農業旅游隸屬于大旅游的范疇,因此其動力機制也是一個多因子、綜合性的驅動程序,并且符合旅游業依托推力和引力(拉力)雙重作用下發展的一般規律。農業旅游的動力機制由一個完整的運行體系組成,包括需求系統、引力系統、中介系統和農村支持系統[11]。需求系統是以人對旅游的消費需求為原始推動力,促使農村農業地區提供相應的產品服務;引力系統的作用是通過物質和非物質2種載體激發游客參與農業旅游的興趣;中介系統是上述2個系統的紐帶,負責信息的交互傳遞,各類傳媒機構、旅行社就是該系統中的一員;農村支持系統主要負責農村硬件和軟件的建設,它是農業旅游動力機制可持續運行的重要保障。
2.2上海農業旅游動力機制解析
2.2.1機制的形成各地實踐證明,農業旅游的發展源于其內在的動力機制。農業旅游發展的過程也是動力機制運行體系完善的過程。與全國各地一樣,上海農業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具有普適性,但地域差異的客觀存在也使其具有自身的機制形成。在上海農業旅游的2個發展階段中,動力機制先后依托了不同性質的“力”。第1階段初期,生產力的解放使農業在專注生產的同時也開始關注經營,如何開發和有效利用農村土地及相關資源,成為當時村民思考的內容。部分地區成功的探索紛紛為后繼者效仿,各類農業旅游的雛形得以生成。體制變化引發的動力占主導地位。第1階段中后期,上海市場經濟已呈現繁榮跡象,農業旅游項目面向市場化的運營得到廣泛接受,產品開發和理念包裝更加成熟。可以看見,市場動力逐漸取代了體制改革動力,成為動力機制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該階段也實現了上海農村地區人與人交往由傳統的社會性向經濟性的轉變,這也對農業旅游后續發展有積極影響[12]。第2階段起,農業旅游在上海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對農村發展的作用已經奠定。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生存和壯大是各處農業旅游景點發展的必然要求。打造品牌特色成為當地旅游產品的標志及示范是此時的發展方向,形象動力融入了已有的機制中。如今,隨著創新型社會建設的啟動,以及對農業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的再認識,社會動力成為上海農業旅游發展的又一促進作用。改革動力、市場動力、形象動力和社會動力組成了上海農業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全部,4者是相輔相成的,但力的作用大小并沒有平均分配,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而且,它們對動力機制整體運行體系的4個系統的有機融合有積極影響。
2.2.2機制的運行上海農業旅游動力機制的運行,需要內部和外部力的作用。改革動力、市場動力、形象動力和社會動力推動了動力機制的形成,在其運行過程中,這4個力既有內生的部分,也有外生的部分。內生的部分可以概稱為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它是內源性的力量,是農村居民對改善自身生活條件、農村地區對謀求自我發展的內部需求。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強弱,取決于所在地的資源稟賦條件、內部管理水平、生產特色、村民接收新事物的能力等。不過,無論這個內源性力量的強弱如何,它都是客觀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產物,力的方向呈現出單向性。外生的部分可以概稱為城市化外援驅動力。城市化的進程促使靠近城市外圍的鄉村地區在生活方式、城建格局、產業形態等方面逐步朝城鎮化過渡與融合。城市化外援驅動力具有多向性,這就使得不同農業地區由于受到該力的方向不同,催生出不同的農業旅游類型和規模。這2種力的作用是上海農業旅游動力機制良好運行的保障[13]。圖1為在成熟的動力機制下上海農業旅游的發展示意圖[10]。可以看出,農村、農業和服務業部門在自主創建的同時融合形成農業旅游動力機制的體系,并在若干動力的作用下實現了上海農業旅游的發展。而且,源頭到終端的傳導過程和終端到源頭的回饋過程形成一個循環,做到彼此促進。
3結論與討論
上海農業旅游的形成與壯大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應運而生的產物。在這種時間與空間二元化的結構中所產生的動力機制,成為促使上海農業旅游產業前進的關鍵。農業旅游的動力機制中包含了由各種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集聚為若干功能明確、相輔相成的系統。它的生成和運行依托了改革動力、市場動力、形象動力和社會動力,并且,它們從內部和外部的作用效果推動了上海農業旅游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調整、引導了社會資源的優化。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農業旅游動力機制具有動態性,無論是改革動力、市場動力、形象動力和社會動力本身,還是它們融合后的內部或外部作用力,都將根據發展的需要實現自我調節,以促使上海農業旅游達到最佳的產業形態。從動力機制的角度討論上海農業旅游發展是本研究的主要創新點。前人的研究中,動力機制理論在一般的旅游業和農村發展研究中使用較多,因此筆者試圖用動力機制把旅游、農業、農村等元素融合于同一個框架內進行探討,是一次有益的嘗試,為農業旅游這個行業的發展和其對農業農村地區建設的推動作用提出了新的思路。考察國外相關研究發現,在發達國家中,逃避、自我發現、休息放松、挑戰、冒險等社會心理因素是人們選擇到鄉郊野外旅游的推力之一[14];另外,大量的環境運動也成為提升戶外休閑活動品質的重要動力來源[15]。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可以看出,由個人的社會生活訴求形成的“軟性”力量得到行業發展的認同和采納。因此,在上海農業旅游的建設中,開發好硬件和常規軟件的同時,合理引導市民釋放“軟性”力量,使之成為已有動力機制的補充,應該是今后的一個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