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可行性及措施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2020年即將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目前已經進入扶貧工作的決勝階段。文章在論述遼寧省少數民族分布及貧困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旅游扶貧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少數民族地區要“綜合評估,科學規劃”、“產業融合,旅游主導”、“多方參與,合理分配收益”、“轉變思想,搭乘文化東風”等旅游扶貧的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遼寧
一、引言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攻堅戰的深入進行,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面對老、少、邊、窮等地區整體性、區域性、頑固性的貧困問題,如何采取有效舉措解決區域性、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整體貧困,一直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業由于進入門檻低、對從業人員的學歷與技能要求不高,在扶貧方面一直被各方寄予厚望,也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造血式”扶貧方式。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歷來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重點區域,就旅游而言,民族地區往往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原生態的地質地貌與民風民俗,對久居城市的主要客源群體具有較強的異質性吸引力。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欠佳、道路通達度不高、宣傳營銷不足等問題,導致當地旅游資源沒能被完全利用,形成了“抱著金飯碗要飯”的現象。
二、遼寧省少數民族分布及貧困情況
1.少數民族分布情況根據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遼寧省少數民族人口共計664.3萬人,居全國第五位。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15.2%,55個少數民族均有分布,在此世居的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等,其中,滿族人口533.7萬人,占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80.3%,占全國滿族人口數量的50.4%;錫伯族人口13.3萬人,占全國錫伯族人口的70.2%。省內現有岫巖(鞍山市轄)、新賓(撫順市轄)、清原(撫順市轄)、本溪(本溪市轄)、桓仁(本溪市轄)、寬甸(丹東市轄)6個滿族自治縣,阜新(阜新市轄)、喀左(朝陽市轄)2個蒙古族自治縣,鳳城(丹東市轄)、北鎮(錦州市轄)2個享受自治縣有關待遇的縣級市,是全國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最多的省份。
2.少數民族貧困情況根據省民委對省內民族地區貧困情況調查摸底顯示,截至2015年底,遼寧省少數民族貧困人口295741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總數的37%,其中自治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13334人,聚居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87216人,其它地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95191人。全省扶貧工作重點縣15個,其中含自治縣6個,少數民族聚居縣2個,民族地區占全省扶貧工作重點縣總數的53%。
三、遼寧省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旅游扶貧的可行性
1.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針對遼寧省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占比高、貧困地區中民族聚居區占比高的情況,2018年來省內投入專項資金用于少數民族扶貧。自2015年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遼寧省累計向民族地區投入省級以上扶貧專項資金5.3億元,年均增長41.1%;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9億元,重點支持扶貧開發項目562個。全省民族地區3年實現摘帽重點縣3個、銷號貧困村395個、減貧19.6萬人,分別占全省的75%、33.3%、25.2%。2017年末,遼寧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遼寧省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方案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等為重點目標,并提供財政投入、金融扶貧、土地政策支持、人才支持、駐村幫扶、基層組織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力圖在2020年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吃穿、教育、基本醫療與住房安全等方面得到保障,深度貧困縣(含2個民族自治縣)、貧困村(含29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全部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遼寧省現行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政策涉及各級政府、企業與當地居民多方群體,從資金幫扶、政策傾斜、產業帶動、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入手,在挖掘當地發展潛力、保持民族地區特色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聚居區基礎設施落后、人均收入低、居民生活保障不健全等區域性、突出性問題,以促進貧困人口、貧困地區脫貧為首要目的,減小城鄉二元差異,以促進當地經濟收入增加與居民思想觀念革新。
2.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條件較好遼寧省旅游資源比較豐富,資源類型也比較齊全,山、海、泉、城、洞等,而且很多旅游資源都分布在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完全具備發展旅游的基礎條件。例如,岫巖縣的清涼山有“東北黃山”之稱,融奇松、怪石、瀑布、溶洞、溫泉、絕壁、蘭花、古廟、塔林、楓葉等于一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臥鹿山效圣寺是遼寧省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石制古廟。桓仁的五女山系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跡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另外還有世界罕見的望天洞,中科院專家稱洞內的6000平方米大廳和上、中、下三層的萬米迷宮為世界之最。
3.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完備遼寧省的交通、住宿等公共基礎比較完備,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旅游來說,完全可以滿足游客需要。2016年末,遼寧省鐵路營業里程534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1513公里,“十三五”期間,遼寧將新增國鐵1178公里,并將實現“市市通高鐵”。另外改擴建4處民航機場,建設大連新機場、桓仁機場,規劃建設康平等15處通用機場。2017年全省建設改造干線公路2468公里,2018年計劃全省公路水路建設投資130億元,其中普通干線公路改造20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3500公里,全面打通農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在住宿方面,2017年年末遼寧省有星級以上賓館671家,比2016年增加了137家,2012-2017年遼寧省星級以上賓館數據基本保持平穩增長。另外在散布在省內的各類特色酒店、民宿數量眾多。
四、遼寧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的措施
前文述及,遼寧省旅游資源類型豐富,分布廣泛,少數民族聚居區具有明顯周圍密-中部疏的分布特征,在此對遼寧省少數民族旅游扶貧提出如下建議:
1.綜合評估,科學規劃規劃方向是區域總體戰略布局的指南,決定著整個地區的發展方向。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基礎較為薄弱,制定一個正確、可行、可持續的旅游規劃就顯得更為重要。盡管遼寧省內民族自治縣、自治鄉、自治村數量眾多,但空間分布不均衡,且隨著許多地區與漢族不斷交往,各聚居區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留存程度不一。若各地均進行以少數民族風情為主要吸引物進行開發,容易陷入開發粗糙、產品項目雷同的惡性競爭局面,不利于省內民族聚居區扶貧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少數民族區域密集、民族風情濃郁地區建議以統一規劃、合作開發、協調發展的方式進行扶貧旅游規劃,一來密集少數民族聚居區旅游開發客源市場重合度較高,若各地分別為政,容易造成惡性競爭,采取統一規劃、合作進行的方式有利于進行招商引資,在各區域間進行功能分區,在區域內采取差異化開發、運營策略,使得資金能夠在整個聚居區充分流動,帶動大范圍內少數民族居民收入、就業增加。
2.產業融合,旅游主導貧困少數民族聚居區產業基礎薄弱,在經濟增長上仍以一、二產業為主要帶動力量,基礎設施不盡健全。在投入資金定量的情況下,建議優先發展先期規劃中主要動線、區域周邊道路、供電、供水、網絡等基礎設施,這是地區旅游發展的最基本保障。在基礎設施初步完備的前提下,可根據各產業發展情況,以發展旅游產業作為先導,發揮旅游業的強力帶動作用,以旅游業發展為龍頭,在食住行游購娛各要素、各環節融入當地已有、擬有其他產業,將全域旅游中“全產業服務”的理念融會貫通,即“旅游+第一產業”、“旅游+第二產業”、“旅游+第三產業”的相互交叉方式,發揮產業系統中“1+1>2”的疊加作用。在2018年4月北京舉行的中國旅游科學年會上,文化與旅游部李金早副局長強調,全域旅游并非是呼吁所有地區搞旅游,而是所有地區都以旅游開發標準進行產業建設。如此,便可全面發揮旅游的積極作用,帶動當地建設風貌、社會風貌、思想風貌的整體提升。在該次會議上,李金早同時強調,要“主動推動旅游與相關產業和領域的融合”。眾所周知,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帶動當地特色農業、建筑業、手工業等諸多產業的發展,但論及發展的持續性與否,旅游供給質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就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旅游而言,一次性、大體量、全面性的投入是不現實的,因此需在全面考量、綜合論證的基礎上進行近期、中期、遠期扶貧旅游發展規劃,將當地資源優勢、產業發展潛力、市場需求、社區居民需要相融合,隨著當地旅游業的不斷發展。
3.多方參與,合理分配收益如前文所述,民族地區扶貧旅游機制中涉及當地政府、參與企業、幫扶者、受助者(當地居民)等多方利益主體,而往往在進行扶貧旅游開發過程中,四方主體之間存在著或大或小的齟齬或利益沖突,能否平衡與分配各方利益,達成多方共贏良好局面,成為地區扶貧成效的重要印象因素。因此,少數民族扶貧旅游在制定多方參與機制時首先應明確首要任務目標,即使得地區與當地居民脫貧致富,參與企業可在政府鼓勵政策的基礎上適當讓渡自身利益,以促進目標達成,并可在此過程中獲得一定社會口碑。這種程度上的利益讓渡可視做企業公共營銷的一種方式,有助于企業建立良好口碑。有時,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矛盾沖突與利益無關,僅是知識水平差距,這點在當地居民身上體現尤甚。由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現居居民年紀較長、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在參與時受文化水平所限,視閾較窄、極其偏好短期利益、容易出現“羊群效應”。但同時其他開發主體也應謹記,居民對當地發展的渴望是最為真摯而迫切的。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扶貧旅游開發時,也應針對少數民族群體特點針對性疏導,如先期建立旅游開發相關示范點,以優質的經營理念與技術、成功建設管理經驗吸引居民自主參與;政策制定時注意聽取居民意見,暢通反饋渠道;開設鄉民培訓課堂,提高居民文化知識水平;引入第三方專家論證機制等方式轉變居民發展觀念,掃清合作障礙。此外,由于旅游業與多產業聯系密切,因此不僅需在目的地規劃開發時“跳出旅游看旅游”,也應在政策制定與執行時多方協作。政府作為扶貧旅游初期主導力量,也應充分發揮資源調度、綜合統籌等作用,既要在政策、資金上予以傾斜幫扶,也要善于利用現存土地、農林、水體多方面法律法規,降低其他各方參與行政門檻。在地區扶貧旅游步入正軌之時,敢于將其中的政府職能轉變為監管保障,充分發揮參與企業、幫扶者、受助者多方活力與智慧,提升當地自我發展能力。
4.轉變思想,搭乘文化東風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愈來愈多地區開始走向文旅發展之路。少數民族聚居區天然具有發展文化旅游的良好土壤,但在進行規劃發展時需謹記只有本土的、原生的文化才真正具有旅游吸引力。以省內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多的滿族為例,由于以《甄嬛傳》、《還珠格格》等為代表的清宮劇,《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文學作品盛行一時,許多地區意圖迎合市場對于滿清貴族皇家的求新求異需求,大力發展皇家文化、貴族文化,但不具備相應歷史、文化、資金技術文化基礎,畫虎不成反類犬,盡管聲勢浩大,但終歸不倫不類。同時,成熟的旅游者也疲于游覽流于表象的文化旅游,轉而尋求更具深層體驗、原生自在性較高的目的地。或許這一供需矛盾源于目的地規劃與開發者對吸引物理解的狹隘。既然文化存在著有形與無形的兩處分類,無形的地方精神、歷史傳說、民族信仰、風俗傳統等內容僅依靠場景烘托熏陶、游客耳濡目染,同樣能使旅游者體驗到文化旅游之妙。需知,文化的內核是無形的,其外延更是多種多樣。因此,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進行旅游開發時,盡管行的是文化之路,卻未必是知名的、主流意義上的文化。當地原生的、自在的、固有的文化因素皆可化為吸引物,為旅游開發所用。
參考文獻:
[1]朱斌,王學典.區域旅游合作的理論基礎、模式與策略———以遼寧省為例[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6(03).
[2]朱斌.基于全面實現小康的遼寧旅游扶貧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7(17).
[3]楊阿莉,把多勛.民族地區社區參與式旅游扶貧機制的構建———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05).
[4]楊德進,白長虹,牛會聰.民族地區負責任旅游扶貧開發模式與實現路徑[J].人文地理,2016(04).
[5]劉又堂.全域旅游視閾下旅游目的地功能變化[J].社會科學家,2016(10).
作者:朱斌 張嘉辰 單位:渤海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