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創新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電子商務進農村是國家商務部“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重點之一,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對新常態下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發展的意義、模式進行了闡述,并對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發展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經濟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的可行性路徑:以政府為主導力量,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培養農村用戶的互聯網意識,充分發揮地方特色和品牌意識,鼓勵農村青年回鄉創業,完善農村物流建設。
[關鍵詞]
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一方面,傳統經濟面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和結構矛盾,經濟結構轉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新型經濟發展方興未艾,最為突出的是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的發展。其中,由于人口規模的集聚效應和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使得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在城市發展得較為快速,而農村地區由于人口分散,硬件設施落后等因素,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發展相對滯后。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一方面是指新常態下農村消費品如何借助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買進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下鄉”產品;另一方面是指新常態下農村農產品如何借助互聯網賣出去,即“進城”產品。此雙向流動是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的主要特點。
一、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的意義
首先,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民就業。近幾年,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農村網民數量逐年增加,為開展農村電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CNNIC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農村網民占總體網民比例為27.9%,規模達1.86億人次。其中,部分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網民所占比例更高,促使該區域農村電子商務得以蓬勃發展。據阿里研究院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淘寶村共計212個,其中浙江、廣東、河北、福建等省份所占淘寶村比例較高,這些淘寶村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民就業和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能有效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基于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雙向流動特點,一方面農民通過互聯網選擇消費品時品種更多,購物更加便捷;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銷售當地農產品,可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市場規模更大,并且可以零距離接觸城市消費者,了解城市消費偏好。隨著農村消費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通道的建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還將帶動農村金融、農村醫療以及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鄉村旅游的發展,這對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最后,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可以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促進農村產業改革。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下,為滿足城市客戶對農產品的健康化、新鮮化需求,農戶將調整其傳統經營方式,通過政府或組織將農戶聯合起來,改變其生產規模小、分散經營的弱點,形成農業規模化,現代化以及健康化種植方式,對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新常態下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發展模式
有關“互聯網+”的商業發展模式,業界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本文結合新常態下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雙向流動特點,將其歸納為以下六類。
(一)平臺型商業發展模式平臺型商業發展模式主要利用網購平臺為顧客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產品服務。比如,來自京東商城的“宿豫”模式。江蘇宿豫區通過與京東商城開展合作,建成282個京東鄉村合作點,并且每個合作點配備一名京東推廣員,實施以政府為主導、京東配合的協調推進機制,引導農村“互聯網+商貿流通”業的雙向流動發展。
(二)資源整合型商業發展模式資源整合型商業模式主要是指通過把各個優質的產品資源整合為一家進行售賣。比如淘寶的“春上垅”土特產直銷店,作為來自甘肅隴南扶貧示范網點,該店除了推廣本地特產核桃、蜂蜜之外,還整合了新疆大棗、武都花椒、寧夏枸杞、山西小米等多地區的優質農產品進行售賣。另一方面,也可將農村地區較受歡迎的產品進行資源整合,比如淘寶的“飛翔農資”等。
(三)品牌直營型商業發展模式品牌直營型商業發展模式主要指以產品品牌直營店的形式推進全程產業鏈標準化運作。比如天貓旗艦店的“三千禾”,這家來自于吉林通榆的品牌店,實施的是統一包裝、統一形象、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的標準化作業,將吉林通榆縣的特色農產品如雜糧雜豆、花生、香瓜、草原紅牛肉、羊肉等利用互聯網銷售到全國各地。
(四)O2O型商業發展模式O2O型商業發展模式區別于傳統的B2C、B2B以及C2C,是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作為近年新興發展的一種模式,O2O在農村市場上開展得并不順利,目前被認為最接地氣的農村O2O項目僅有“村村樂”一家。“村村樂”主要是通過整合農村現有專賣銷售渠道(如化肥專賣、家電專賣、日用專賣等店鋪),依托其自有客戶資源進行產品推廣與銷售。物流方面,則依托農村本土資源(如農家店、村郵站、三農合作社等)建立村級推廣站,記錄村民需求并向村村樂提交產品訂單,并統一安排企業進行配送。
(五)私人訂制型商業發展模式私人訂制模式是指將地理位置相近的消費者以“社群”為單位或“會員”制的形式和當地中小農場鏈接起來,利用互聯網,尤其是微信公眾平臺或APP向群成員信息,群員以社區為單位向農場發出訂單,農場進行統一配送。比如農業領域的“小毛驢”市民農園,就是通過會員制方式定期向會員配送產品。
(六)共享經濟型商業發展模式共享經濟模式是指以移動互聯網為媒介,民眾通過公平、有償的共享社會資源,并以不同方式付出和受益。目前共享經濟模式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在城市地區有一定的發展,比如以情感分享為主題的“蜜糖”,拼車服務的“滴滴”等,在農村地區,實施共享經濟模式在未來也將會是一個趨勢。
三、新常態下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農村網民規模增速放緩,非網民轉化難度加大由于城鎮化的發展,中國農村人口事實上包括兩個群體,一是農村戶籍的在城務工人員,二是農村留守人員。其中,第一部分在城務工人員主要為農村中青年勞力,這類群體由于長期在城市工作,對于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接受程度較高,也是農村網民的主要來源;第二部分農村留守人員,主要由部分中青年勞力、留守老人以及留守兒童構成,這類群體接觸互聯網的人員較少,接觸網購的人員更少,并且絕大多數還屬于未觸網用戶,這類群體轉化成網民的難度非常大。雖然近幾年有不少電商企業通過農村在城務工人員將電商理念帶回去,但也只局限于部分經濟稍發達農村地區,對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來說,認識“互聯網+商貿流通”的發展模式的人還不多。
(二)農村信息化程度依然較低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有所提高,但主要體現在城郊農村,對于偏遠農村,信息化建設依然滯后,寬帶覆蓋率依然較低。雖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彌補了PC端的不足,但由于農村地區人員主要是第二類留守人員,這部分群體對于智能手機的消費微乎其微。盡管部分人員擁有智能手機,但由于生活習慣的影響,此類群體很難天天抱著手機上網聊天、購物,他們更傾向于面對面的溝通,致使農村信息化程度依然較低。
(三)大部分農村地區網民“互聯網+”意識薄弱近幾年,伴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全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淘寶村,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計212個淘寶村,其中浙江淘寶村62個,廣東淘寶村54個,福建淘寶村28個,河北25個,江蘇24個,山東13個,四川2個,河南1個,天津1個,湖北1個。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發現目前淘寶村主要分布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對于大多數中西部地區農民來說,由于電子商務發展相對落后,大多數農民還不能完全接受網購這一事物,他們仍習慣于集貿市場這類面對面的購買方式,這種方式可以直觀感受商品品質,并且易于討價還價以及商品退換等。而網絡虛擬商品,由于看不見摸不著,農民普遍接受度不高。
(四)農村地區物流配送發展滯后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由于我國長期城鄉“二元制”的發展,導致農村物流配送體系遠遠落后于城市物流配送體系。雖然農村地區已經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網絡,但由于農村人口較為分散,不適合物流資源的整合。因此,在我國農村地區目前還缺少專業的運輸組織,缺乏有效的物流資源集聚地,導致農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農村地區很大一部分流通產品為生鮮農產品,但由于缺乏冷鏈物流技術,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性大大降低。2.物流配送網點規模較小。由于農村物流配送成本較高,導致很多物流企業不敢盲目布局農村物流市場。目前農村物流網點主要由郵政配送,并且“最后一公里”還未打通,末端網點基本局限于縣區或鄉鎮所在地。因此,農民收發貨需要自取,這不僅大大浪費了時間,還讓農民對于電商的便捷性感到懷疑。3.物流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物流主體以私營個體戶為主,專業的物流公司還比較少,現有物流企業普遍經營管理水平低、設備設施落后,成本較高,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4.物流人才缺乏。如前所述,農村人口包括兩個群體,一是農村戶籍的在城務工人員,二是農村留守人員。由于第二群體中中青年勞力相對較少,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農村物流人才普遍缺乏。
(五)配套設施和政策不健全目前,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正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政府引導以及各大電商、物流巨頭進軍農村市場,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然而,除了現階段農民“互聯網+”意識普遍不高和農村物流落后外,與其相關的配套的設施與服務也比較落后。以農村金融為例,目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網點比較少,網銀服務相對落后,總體金融服務還難以支撐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此外,對于鼓勵發展農村電商、農村物流的相關配套政策也比較缺乏。
四、農村地區實現“互聯網+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路徑探討
(一)政府主導,帶領農村地區實現“互聯網+商貿流通”的發展通過對全國發展前列的農村電商調研發現,無論是淘寶的“桐廬”模式、“成縣”模式,還是京東的“宿豫”模式,都是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與電商平臺建立戰略合作,推廣本縣域農村經濟。以“桐廬”模式為例,桐廬縣通過與阿里巴巴集團緊密合作,共同探索推進“農村淘寶”項目試點。具體操作為政府頂層設計,著眼于整體改變農村消費方式、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去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通過“農村淘寶”項目打通上下行物流通道,播撒農村電商的種子。另外,通過建立農產品電商產業園,扶持一批專業電商平臺為龍頭,運用組織化的方式,整合提升農村產品資源,解決“無標”、“無認證”等關鍵問題,拓展網上銷售市場。以政府為主導,推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可以增加消費者對當地農產品的信任;并且以政府為主導,可以為物流、電商等第三方企業提供資金、稅收等政策支持。
(二)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民信息化程度加快村級信息網絡建設,按照鄉鎮補貼一點、村里出一點、電信企業優惠一點的“三個一點”思路,實現信息寬帶網絡連到農家。加大各類農業信息網站建設,擴大影響。對農村種植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進行信息化扶持。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農村市場信息服務事業,鼓勵科研院所或社會組織開展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服務,培訓農民上網技能。通過降低農村信息收費標準,擴大農戶上網比例。
(三)以農產品電商為切入點,培養農村用戶的“互聯網+”意識在我國廣大農村,還保持著傳統的消費、生產方式,要培養農村用戶的“互聯網+”意識,必須從他們的切身需求出發。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的二元制發展,導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普遍較低,對于多數農民而言,發家致富是他們的畢生目標。因此,在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可以通過幫助農民增收的方式(即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擴大農產品銷量,實現增收;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減少中間流通環節,通過農產品單價提高實現增收),加強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從而過渡到互聯網消費模式,實現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的雙向流動。
(四)結合地域特色,以品牌之路,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的發展農村地區發展“互聯網+商貿流通”必須結合自身地域特色,找出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農產品,以專業化、品牌化的包裝進行差異化經營。比如“陽澄湖大閘蟹”,吉林通榆縣的“三千禾”等。
(五)鼓勵在城青年回鄉創業,發展農村商業新模式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青年回鄉創業,投身農業。例如筆者所關注的“好農場”,就對這類回鄉創業、投身農業的青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報道,其中不乏很多成功者,這類人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業發展模式,比如:CSA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私人訂制模式,共享經濟模式等。因此,以政策引導,鼓勵有識青年回鄉創業,通過發展農村商業新模式,帶領當地農民,共同促進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的快速發展。
(六)完善農村物流建設,助推農村地區“互聯網+商貿流通”的發展1.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冷鏈物流發展。加大縣域范圍內物流配送中心、冷鏈運輸、冷庫儲藏以及農村物流站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并結合現代物流技術標準對“進城”農產品實施統一包裝、加工、配送服務,從而加快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2.鼓勵多方參與,創新農村物流配送模式。首先,鼓勵物流企業與郵政企業合作,利用郵政企業點多面廣的優勢,在郵政網點現有基礎上改造為農村物流企業。其次,鼓勵圓通、申通、順豐等物流企業巨頭在農村地區建設物流配送網點,利用其豐富的物流管理經驗提升農村物流業的發展。再次,利用現有農村運輸服務站,培育一批新型農村物流企業。最后,利用農村其他服務網點,例如農村小賣店、農村技術服務站等開展農村末端物流配送服務。3.加大農村物流人才培養,支撐農村物流發展。首先,通過加大對農業物流的投入,開發農業物流人才,增加農業物流人才存量。其次,通過到先進物流公司培訓、交流等方式,加強農村物流管理與經營人才的培養,提高物流管理和運營水平。再次,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養農業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等高層次規劃設計人才。最后,建立農村人才儲備庫,為農村物流人才提供后續支撐。
作者:賈曉燕 單位: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