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產養殖新品種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國內外主要養殖種類
1.1甲殼類。世界養殖的蝦蟹類有30多種,其中斑節對蝦、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是著名的三大養殖蝦類,還有其它一些比較重要的養殖品種等。
1.2魚類。世界海水魚類養殖上百種,其中比較重要種類20幾種。
1.3貝類。目前,世界上約有海水養殖貝類30余種。
1.4藻類。目前養殖的經濟藻類品種有10多種。近年來有些種類的經濟價值也逐漸得到重視,小規模的養殖也已開展。這些被廣泛養殖后,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漁業產業結構經過幾次調整,水產品總產量到2000年達4278.99萬噸,比1999年增加156.5萬噸,增長3.80%。發展最快的當數水產養殖業。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除了我國的漁業政策引導和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外,其三要原因是我國加大了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從而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引進新的品種,豐富了我國的水產種質資源。而且大多數品種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推廣應用。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并為我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淡水養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羅非魚,在海水養殖中,扇貝、牡蠣養殖最具有代表性。我國的對蝦養殖,最高年產量高達22萬噸,養殖面積達220萬畝(1992),養殖產量已恢復到20萬噸左右。
3.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工作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成就是顯著的。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引進品種較少。多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把水產養殖良種的引進、移植作為水產養殖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舉措,并普遍重視發掘利用與相關目標性質的遺傳改進等工作。其良種的培育基地、實驗場等年有增加。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亦越來越大。但是,從我國引進的情況來看,數量仍然太少。特別是一與農業相比,差距甚大。
3.2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引進。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對外交流與合作渠道不斷擴大,不少單位自行聯系,往往造成同一技術、同一種類由不同地區和單位重復引進,導致很快失去其經濟優良性狀而不得不再次引進等,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同時,也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3.3推廣應用的力度不夠。調查發現,不少單位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小集體意識,往往自行引進、自行試驗,自然推廣生產,導致許多技術和品種引進后多年仍難以推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是技術和種質資源的一大浪費。
3.4檢疫工作仍未引起高度重視。經調查發現,一些單位在新技術、新品種引進過程中不能按規定進行檢查、檢疫。有的雖履行了檢查、檢疫手續而未能真正做到檢查、檢疫,甚至有的單位和個人通過民間渠室和三資企業的商務活動引進的種類根本不履行檢疫手續。因此,難以杜絕和查處病蟲害的帶入,這一點,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充分關注。
4.發展戰略與對策
4.1建立全國性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要使我國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必須建立全國性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以便對我國已經引進和待引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進行全上程跟蹤管理。并根據產業發展,制定出今后引進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域資源和技術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引進新品種,防止重復引進和分散引進。
4.2嚴格執行檢疫法規,杜絕病蟲害帶入。水產養殖新品種的引進,對我國的漁業發展確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也不應忽視在檢疫方面的問題。檢疫是引種中重要的一關,世界各地農作物引種中因檢疫不嚴帶進病害的例子很多,損失也很嚴重。應抓好檢疫關,防患于未然。
4.3應盡快建立國家級良種引育中心并加強對原、良種場的規范化建設。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不少地方原、良種資源的緊缺和浪費并存。因此,建議一是實施原、良種生產許可證制度,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狠抓國家級原、良種場的年檢;二是建立健全權威性的國家原、良種監測機構。建全有關法規,建立相應的標準和苗種生產規范;三是加大對原、良種場的資金投入,改變原、良種研究和推廣滯后于生產的局面;四是建立國家級良種引育中心,實行全封閉隔離保種和擴種工作,以保持和提高親體與苗種的質量,防止種質退化。從而提高原、良種場的社會效益和綜合經濟效益。
4.4應重視和加強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物種進入新環境,適應后一般會獲得長足約發展,因為新環境中通常缺乏限制其發展速度的天敵。因此,如果對此估計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種的結果弊大于利,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引種之前應進行認真調查研究和論證工作,引種之前應嚴格控制養殖范圍,在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后再推廣。
4.5切實搞好引進后的保種和推廣工作。引進的優良養殖品種和養殖技術,對于縮短周期,增加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提高漁業產量和經濟效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家和有關部門,應加大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廣應用的進度。
4.6今后應重點引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及漁業新技術。(1)在立足自主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一些生長周期短、直推廣、品質優良的養殖種類,并通過馴化、繁育使其盡快達到產業化。(2)應考慮引進海水集約化育苗、養殖過程中的水處理技術與設備,深??癸L浪網箱和沉浮式網箱制作技術,養殖病蟲害的快速診斷與監測技術與設備等;(3)應考慮引進魚、蝦、貝類遺傳育種關鍵技術及干擾素基因克隆及干擾素制備技術與設備,于細胞培養技術,轉基因打耙技術,生長激素制備技術與設備,魚類疫苗制劑與制備技術,營養轉化測定技術與設備。
上述任何品種和技術的引進都應經過嚴格的論證與評估,并經主管部門審批后才能實施,以確保引進成功和避免產生不應有的損失。特別是應注意對生態負效應的評估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