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紅尾副鰍性狀與馴養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唐勇張紅楊兵應樺作者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紅尾副鰍屬于鰍科(Cobitidae)、條鰍亞科(Nemacheilinae)、副鰍屬(ParacobitisBleeker),地方名紅尾巴,常棲息緩流淺水卵石縫隙或植物叢間,以底棲水生無脊椎動物寡毛類、搖蚊幼蟲為主要食物,兼食小魚。四川省境內長江水系干、支流均有分布,多分布于盆周山區溪流中,是長江上游小型經濟食用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同時兼有觀賞價值[1]。有關紅尾副鰍的研究,目前僅見對部分生物學特性的描述[1-3],尚無對人工養殖等方面的報道。筆者觀察了紅尾副鰍的生物學性狀,并對其人工馴養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為開發新的養殖對象—紅尾副鰍積累資料。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試驗用魚全部來自2010年10~11月漁民捕撈的青衣江雅安段野生資源,共366尾(體重3.57~22.42g)。選擇無病無傷的健壯個體300尾進行人工馴養試驗,66尾用于性狀測量與解剖觀察。解剖后取性腺在顯微鏡下鑒別雌雄,用福爾馬林固定卵巢后在顯微鏡下統計懷卵量,用福爾馬林固定腸道后檢視其內容物。
1.2試驗方法
1.2.1可量性狀的測定。使用游標卡尺測定樣本的全長、體長、體高、頭長、吻長、眼后頭長、肛后長、尾柄長、尾柄高。用微量電子天平測量體重,精確到小數點后2位,然后剖開腹腔,分別取出內臟和性腺,將其使用5%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待測。
1.2.2年齡的確定。劈開紅尾副鰍的頭部,取出耳石,置于載玻片上,用中性樹脂固定,然后將耳石用砂紙處理,置于顯微鏡下計數年齡。
1.2.3腸道內容物的鑒定。將已固定的腸道在解剖顯微鏡下檢視,鑒定食物的類別[4]。
1.2.4性腺處理。把已固定的性腺轉入培養皿,用針分散并統計卵粒數。根據相關資料,計算各數量之間的線性關系。
1.2.5人工馴養。將300尾無病無傷的健壯紅尾副鰍個體隨機分為5組,每組60尾。分別稱量初始重量后,放入5個可控溫水族箱中飼養(規格1200mm×480mm×500mm,購自浙江森森實業有限公司),設定水溫為20℃。開始投喂蚯蚓或黃粉蟲,逐漸過渡到喂配合飼料,試驗期間定期換水,試驗期60d。試驗結束稱量末重,計算其成活率和增重率。
1.3數據處理
利用Excel和SPSS12.0統計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該試驗共解剖66尾標本,其中雄性標本37尾,雌性29尾。
2.1生物學性狀
根據66尾標本測量結果,紅尾副鰍體長為81~165mm,平均體長為(122.89±2.58)mm;體重3.57~22.42g,平均體重(13.04±0.62)g。鰭iv-9,胸鰭i-9~11,腹鰭i-7~8,臀鰭iv-6。吻端到背鰭基部起點的距離37~67mm,肛門距離臀鰭基部起點的距離2~5mm,眼間距3~6mm。其中,體長與體高、頭長、尾柄長、尾柄高的比值與丁瑞華[1]的觀察結果相近。
2.2生活習性與食性
紅尾副鰍是一種小型底棲性魚類,喜集群,常生活在山區溪流,水質清澈、無污染、有砂或石礫的河流中。馴養過程中魚常聚集到隱蔽物下,畏光,多在夜間活動。解剖結果表明,紅尾副鰍具有1個較大的胃,呈U字形,胃內除有大量有機碎屑外,其余食物種類如表1所示。
2.3年齡與生長
魚類年齡的鑒定方法有多種[5-8],該試驗以星耳石磨片觀察到的輪紋作為年齡鑒定主要材料(圖1)。經鑒定,紅尾副鰍年齡為1~6齡,其中雌性成熟個體在2齡以上,而雄性達1齡時就有性成熟個體。魚類的生長過程中,其體長與體重的相關關系呈冪函數關系,可用W=aLn公式表示,其中W表示體重(g),L表示體長(mm),a和n為常數[9]。根據測量結果,紅尾副鰍體長與體重的關系式為:W=0.0002x2.2795,其相關曲線如圖2所示。
2.4繁殖
2.4.1雌雄比例。對所解剖的樣本進行性別統計,雄性37尾,雌性29尾,雄∶雌性比為1.27∶1,并進行χc2檢驗。由表2可知,紅尾副鰍自然群體中雌性和雄性比例符合1∶1的關系。(χC2<χ2(0.05),即P>0.05)
2.4.2繁殖力。絕對繁殖力(F)=懷卵量,相對繁殖力(F/L)=懷卵量/體長,相對繁殖力(F/W)=懷卵量/體重。根據對29尾雌性個體的統計結果,雌性紅尾副鰍的絕對懷卵量為162~756粒,平均懷卵量為(437.3±31.27)粒;體重為6.23~22.42g,平均體重為(14.39±0.87)g;體長為92~160cm,平均體長為(130.52±3.32)cm。雌性紅尾副鰍的懷卵量與體重的回歸方程為y=29.814x+8.0383(R2=0.6826);雌性紅尾副鰍的懷卵量與體長的回歸方程為y=0.0039x2.378(R2=0.7022)。紅尾副鰍絕對繁殖力與體重、體長的回歸曲線如圖3~4所示。
2.5人工馴養
經過60d的馴化試驗,紅尾副鰍能很快適應人工養殖環境,攝食配合飼料,生長速度與增重效果良好(表3)。
3討論
該試驗中紅尾副鰍在人工馴養條件下生長速度較快,平均每尾日增重為0.06~0.07g左右。紅尾副鰍本身個體較小(最大個體20余g),經過一個養殖周期(約300d)的飼養后,基本達到上市規格,可以作為新的養殖品種進行開發。
魚類的體長與體重常呈現一定的相關關系。探討魚類在生長過程中體長與體重生長的關系及相關系數,對魚類生態學基礎理論研究、魚類生長的表達和發展漁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0]。該試驗所得紅尾副鰍體長與體重的回歸方程為:y=0.0002x2.2795(R2=0.7952)。魚類生長期間,該關系式中指數n的值一般為2~4,當n=3時為等距生長,而n>3或n<3時則為非等距生長[11]。n值的波動主要反映魚類生長的變化,而生長又與環境、水體、餌料生物等密切相關,并經常處于變化之中,其變化反映出各種魚類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特性。當n=3時魚類生長達到理想情況[12]。紅尾副鰍體長與體重回歸方程中的指數n為2.2795,與n=3接近,表明紅尾副鰍的生長較為理想。
據觀察發現,雌性紅尾副鰍的初次性成熟年齡為2齡,而雄性在1齡就觀察到有性成熟個體。2010年11月29日,在筆者捕撈的紅尾副鰍中大部分雌魚仍懷有大量卵粒,其卵徑約1.0mm,雄魚則能擠出乳白色精液。另外,根據漁民的反映可知,每年4~5月是紅尾副鰍繁殖的旺季,5月底繁殖基本結束。這與丁瑞華[1]報道的“紅尾副鰍生殖季節為6~8月”的觀察結果不同,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