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轉型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轉型發展是專業安身立命之本。生物科學是傳統的師范專業,國家教師資格證的改革打破了師范與非師范專業的界限;研究生和非師范類畢業生在教育系統中受到了歡迎,分割了師范生的就業市場份額;一批在職低學歷教師通過進修,鞏固了其市場地位,加劇了生物師范生就業的壓力。[4]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第一志愿報考率不足30%,入學后想轉專業的學生人數居高不下。這些年地方院校生物科學師范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嚴峻形勢也倒逼地方生物科學專業轉型,因此,為了專業的長遠發展,轉型勢在必行。
(二)轉型發展是適應地方經濟升級的需要,是國家的戰略要求。地方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小城市,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生物科學專業與當地的農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加工等領域有著緊密的聯系。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各類應用型人才是生物科學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現代農業已經進入到數字化、自動化階段,所以迫切需要能夠熟練地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信息系統、自動控制等技術的本科層次、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此外,食品加工、化妝品等上下游企業也急需生物科學復合型人才。為此,生物科學專業的適時轉型是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之需要。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的重心正在回歸實體經濟,產業升級也需要大量掌握技術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轉型發展的路徑
(一)院系層面1.明確人才培養定位。一般來說,高校培養的人才類型分為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作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服務地方,滿足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為地方培養大量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正如著名學者胡瑞文所言,目前,畢業與就業的供求已經出現了新格局,新格局要求高校及時修訂人才培養目標,由過去主要培養高級人才轉變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和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5]地方院校只有真正厘清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辦學過程中少走彎路,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緊密對接。2.合理調整師資結構。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轉型的關鍵所在。具體做法為:一是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要敢破敢立,聘請企業的工程師、高級管理人員、中小學的資深教師作為生物科學專業全職或兼職教師,促進生產與教學的結合,提高實踐教學水平;二是加強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的無縫對接;三是在制度上要求生物科學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和中小學掛職,獲取一線行情,更好地服務于人才培養。3.夯實實踐基礎。實踐教學是指除了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3]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要轉型,尤其要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加強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實驗室、實訓室建設,把應用性環節應用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地方高校缺乏重點大學“頂天”的學術優勢,但卻具有“立地”的便利。地方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只有利用“立地”的優勢去彌補自身“頂天”的不足,依托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著眼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員工繼續教育、新產品和新技術研發提供技術支持,才能使校企進行深度合作,實現雙贏。創新培養方式,積極探索訂單式培養模式或者“3+1培養模式”(三年在學校,最后一年頂崗實習),使校企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使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畢業后能直接為生產、生活服務,緩解生物專業人才目前所面臨的就業壓力,消除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
(二)政府層面1.真正落實“合理定位,分類發展,各具特色”的辦學思路,對于地方轉型院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在辦學經費撥款、社會捐贈方面做好超前性設計。職稱評聘應突出實踐能力和成果的轉化,而不是飽受詬病的以論文數量、課題多少來確定職稱的晉級。2.借鑒德國同類學校的做法,促進企業與高校師資的合理流通,加快雙師型隊伍建設。3.為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金冶 單位:惠州學院 生命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