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生態城區建設中景觀建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景觀建設面對的問題
城市化進程中,對于城市水域自然景觀要素的漠視、盲目開發,甚至肆意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濱水區的各項自然過程常常受到不合理開發建設的強烈干擾,各種自然形式也未免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種負面影響在我國快速步入城市時代也有諸多表現。
1.過度硬化問題快速無序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城市飛速膨脹,城市及周邊的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水體大量被建筑物和混凝土地面蠶食或取代。鋼筋混凝土建筑的形成,不僅使綠地減少,而且其排泄污水(包括工業和生活污水)繼續污染著僅存的部分水體,使水環境繼續惡化,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嚴重威脅。在城市內部,由于綠地和植被的迅速減少,與市民對自然環境的向往之間矛盾的加劇,政府又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拆除舊建筑建設綠地。
2.景觀功能單一城市雨水排除系統的設計保證率基本是按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議的雨水徑流計算方法和公式,排水規模較小,而現在城市中由于屋面和水泥地面面積較之過去占絕對優勢,使得降雨后截流系數減小,徑流系數增大,雨水的流程和匯流時間短,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統的流量,因此,城市每遇暴雨就會產生積水。硬質的屋面和路面的增多與陸地(土地、植物等)的減少,使得降雨過程中水體的面源污染機會和強度顯著增加。為了提高泄洪能力和人造景觀效果,把河道拉直,使得河道景觀變得呆板,使得自然景觀喪失并降低了河岸植物、土壤的截污作用。
3.水環境污染水和綠地是構成城市生態環境的最主要的要素。城市硬地的增加,將自然降雨完全與地面下部土層及地下水阻斷,降雨只好通過城市排水系統管渠排入承泄區等地表水源中,這就造成城市地下水源難以得到及時的補充,嚴重影響雨水的有效利用。另外,對流經城區的河道,往往采用加深河道、固化河岸的方法,同化的駁岸阻止了河道與河畔植被的水氣循環,使很多陸上的植物喪失了生存空間,還使一些水生動物失去了生存環境。
4.掠奪化侵蝕城市建設過高密度的開發嚴重壓迫水濱綠地空間,很多原本自然的濱水區完全變成人工鋪裝環境,這對于水濱生態系統和生物過程的連續性無疑是毀滅性的破壞。人為侵蝕導致水土嚴重流失,水土流失帶來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嚴重淤塞水庫、湖泊、河道、道路、水利工程乃至城市街道,破壞景觀,降低土地生產力,導致嚴重的地質災害和嚴重的生態失衡。
5.忽視公共利益城市水景觀建設中,城市居民參與的水平較低,公眾對于城市水景觀價值認識尚未達到一定程度,而城市濱水景觀由于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潛在價值,使大量濱水區域被少數單位占用,或在商業利益驅動下人為改變城市水系結構,進行破碎化開發,從而使得普通民眾喪失了對于本應該屬于公共資源的濱水區享用權,居民公共利益被忽視,以致公眾只能望而卻步。
二、景觀建設應把握的原則
1.堅持生態設計理念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Cown)認為,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景觀建設活動日趨頻繁,城市水景的建設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讓人們逐漸把著眼點從表現景觀的藝術性轉移到體現景觀的生態價值上來。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逐漸把眼光從對美與形式及優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引向對其他文化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生態設計思想開始形成并迅速發展,產生了更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包括建筑的生態設計、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工業及工藝的生態設計等等。城市水景觀的生態設計,對減少城市建設中的資源浪費、改善市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創造性保護水資源“創造性保護”的水景觀建設理念,既要最優組織調配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該地域內美景和生態自然,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它把景觀客體和“人”看作一個生態系統來設計,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
3.以人為本的親水原則人與自然的對象關系決定了人對于自然的親和性。水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要考慮“以人為本和以可持續發展為本”的基本原則,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水景建設,營造健康優美的生活環境,建設低污染和生態良好的環境,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人類與生俱來親水,在城市水景觀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城市居民的親水心態與需求,與城市整體景觀相協調的水濱公園、親水平臺、親水廣場等,是城市的濱水空間成為最引人入勝的休閑娛樂空間。
4.功能決定尺度原則城市水景觀是供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休閑、欣賞與使用的。它要以超大尺度空間、超常規的大尺度概念來規劃設計,注重設計空間與自然空間的結合。在廣袤空間中創造作品,“人在畫中以作畫”的設計思路,這些都決定了“尺度空間的定量優先于局部”。同時又注重保留傳統園林的風格或文化精神,整體上沿用傳統布局和格調。景觀設計中重視提取城市歷史文化精髓融入現代景觀設計,在構建現代景觀的同時實現對城市歷史信息與痕跡的傳承。
5.做好立體規劃立體規劃是指景觀規劃不應僅僅是平面規劃,而應是根據城市空間結構進行全方位的立體規劃,注重立體層次的設計。做到干支兼治、線面結合、生態優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城市整體信息與文化內涵,在設計中有靈活運用現代景觀設計和表現手法的綜合技能,充分體現城市傳統氣息和現代文明活力。
三、景觀建設的方法與路徑
人們對景觀的感受并非是各個景觀的簡單疊加,而是景觀在空間、時間多維交叉狀態下的連接展現。水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應更加重視濱水景觀巨大的生態功能和娛樂價值。在“設計途徑必須適應場地”觀念的指導下,要合理開發城市濱水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水景資源調查遵循自然生態優先原則,在水生態文明城市景觀建設規劃與設計中,首先要明確規劃區內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即規劃區內現狀水體狀況、存在生物物種即棲息生境,列出濱河物種清單,并在地形圖上標明其具體的空間位置和界限。如果我們不清楚在城市濱水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什么樣的生物以及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么在工程建設中,規劃河段的自然生態系統就難免遭到破壞,對濱水自然生態資源的重視是城市濱河綠帶的生態規劃區別于傳統規劃方法的重要標志。城市濱水地區是形成城市水景觀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濱水區景觀涉及面包括綠地系統、建筑形式、景觀小品、水岸等方面。
2.濱水空間布局城市濱水地帶是城市中的公共開敞空間。城市濱水空間開局,應保證視覺上的通透性,充分利用并加強水濱的空氣環流過程。城市濱水開發往往反對只顧單體建筑的“視野開闊”,而阻擋城市通向水邊的視線走廊。應降低濱水區建筑密度,或架空濱水建筑一、二層,使濱水區空間與城市內部空間通透。可以利用自然地形,結合局部架空的吊腳樓形式引導水陸風,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調整臨水空間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風道引入水濱的水陸風,并根據交通量和盛行風向使街道兩側的建筑上部逐漸后退以擴大風道,降低污染和高溫,豐富街道立面空間。保護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溝、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連續暢通的帶狀空間,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氣和涼風引入市區,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河流開放空間廊道還應與城市內部開放空間系統組成完整的網絡。線性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及自行車道等皆可構成水濱通往城市內部的聯系通道,在適當地點還可進行節點的重點處理,放大成廣場、公園或地標。
3.硬質改造規劃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天然植被不斷被建筑物及非透水性硬化地面所取代,改變了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墊層的天然可滲透屬性,城市硬化地面占整個城市區域面積相當的比例,因而,其對于城市生態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城市道路、廣場的硬化地面設計主要關注其耐久性等技術性能指標及視覺美觀方面的要求,因而大量使用非透水性材料作為鋪裝結構。但是非透水性材料存在著明顯的生態環境缺陷,生態效益偏低。與非透水性材料相比,透水性材料很好地體現了“與環境共生”的理念,它在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發揮城市綠化、水體及鋪裝的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途徑。
4.軟質改造設計一是生態駁岸設計。生態駁岸是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除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還有對河流水文過程、生物過程的促進功能。二是人工濕地系統建設。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形成了內部良好的循環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投資低、出水水質好、抗沖擊力強、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視覺景觀優異、操作簡單、維護和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在處理了污水的同時,又能創造水生生物環境,可謂節約資源,一舉兩得,是人類與水生生物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有利于促進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有顯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5.適度借水造景空氣是人類生命的基本條件,空氣負離子產生的主要原因有:植物光合作用過程的光電效應會產生負離子;瀑布、噴泉、暴雨、湍急的溪流、海浪的推卷等,由于水高速運動,促使其分子分解,也會產生負氧離子。后者是負離子產生的重要渠道,據測定,在城市噴泉開放與關閉的不同時候,周圍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可相差90~200倍,而且噴泉周圍空氣中細菌的含量也明顯減少。水還有美化環境的作用,中國園林的建筑文化就是借水造景,景因水成。水在營造健康優美生活環境的作用,在園區建設和環境改造中都有很好體現。市區設置人工噴泉,在優化、美化城市的同時,對提供空氣負離子以改善城市環境和調節城區微小氣候起到極其有益的生態作用。
作者:詹衛華單位:水利部綜合事業局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