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在簡要概括寧夏涇源縣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特點的基礎上,介紹涇源縣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總體布局,著重梳理涇源縣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七項重要行動,并對當前水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進展和下一步工作進行總結。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建設;水生態保護;實踐措施
1背景介紹
涇源縣是位于寧夏最南部的一個山區小縣,隸屬固原市,國土總面積1131km2。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屬于國家重要水源涵養區,境內六盤山地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涇源縣屬溫帶半濕潤森林草原區,由于受六盤山地形影響,具有明顯的中亞大陸性氣候特點。涇源縣是渭河一級支流涇河的發源地,縣境內水系均屬涇河水系,有較大河流6條,均為涇河Ⅰ、Ⅱ級支流,呈西向東流向。水資源總量2.035億m3,總人口11.74萬人,人均水資源量較為豐富,水質好,但時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7-9月。涇源縣主要通過小型水庫及河道截潛的方式利用水資源。人飲工程取水以截潛為主,灌溉工程取水以水庫、溝河取水工程攔蓄為主。目前,涇源縣面臨季節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的供水問題;城市、鄉村防洪標準低,水庫淤積,中小河流治理不徹底,基礎設施薄弱,河道淤積萎縮嚴重等防洪安全問題;水源涵養功能削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務重等水生態問題;農田節水灌溉普及率低,以及水利改革與管理等問題。以六盤山為主的黃土高原區已納入全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主體功能區劃中列為限制開發的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生態系統脆弱;固原市總體規劃中生態發展目標為加強六盤山水源涵養區生態養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堅持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協調,實現六盤山地區可持續發展。涇源縣城總體規劃中提出“生態六盤、清涼世界”城市總體發展目標,為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宜居城市,需要大力加強山區水源涵養及土石山區水土流失治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保護能力,大力發展生態型節水產業,弘揚少數民族地區水文化。
2建設目標與總體布局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涇源縣打造固原市南部地區重要生態屏障以及“山青水潤、城美村秀、生態六盤、清涼世界”的總體戰略,以創建水生態文明示范市為依托,結合縣城總體規劃,強化生態基礎,堅持統籌用水,促進人水和諧,著力解決涇源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的水資源分布不均、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水土流失嚴重等水問題,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為核心,以安全高效的水安全體系建設為助力,以先進特色文化建設為推手,以健康優美的水生態體系為歸宿,通過調整供水結構、產業結構,提升供水保障能力,通過防洪排澇工程建設與洪水綜合治理提升城鄉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治污綜合管理提升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通過水資源綜合管理與機制創新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實現涇源縣水利的跨越式發展,把涇源縣打造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我國生態補償示范區和生態文明先行區,國內著名的生態休閑避暑度假旅游地及面向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旅游目的地。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理念指引下,基于生態系統整體脈絡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著力打造“一廊、兩帶、六河,一體、兩翼、十點”點線面相結合、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實現“山綠水潤、城美村秀、生態六盤、清涼世界”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一廊,指穿城而過的香水河生態廊道。通過香水河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水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工程,打造香水河穿城而過的河流生態廊道。兩帶,指西部六盤山生態屏障帶和東部土石山還林還草生態保護帶。六盤山生態屏障帶以加強水源涵養,維護水源補給區良好的水循環為重要方向,加大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工作力度,嚴格防止水土流失。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封山禁牧”,建設防護林帶。東部土石山還林還草生態保護帶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開展封山育林為重要方向,對宜林荒山采取以封為主、封造結合的措施,加快恢復植被,防風固沙、防洪減災,治理水土流失。六河,以城鄉飲水安全、防洪安全為重點任務,圍繞涇源縣中小型水庫開展涇河、香水河、新民河、暖水河、羊槽河和頡河飲用水源地保護、水環境保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工作。一體,涇源縣城香水鎮,是涇源縣政治經濟、科教文化、旅游、商貿和綜合服務中心,是水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區域,構建水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形成水生態文明建設合力,突出水生態文明顯示度。兩翼,建設六盤山鎮、涇河源鎮中心城鎮,以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涇河源風景名勝區為依托,建設生態旅游城鎮。結合鎮級水環境整治,打造優美人居環境。十點,結合“幸福村莊”建設,加強生態移民村建設和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沿涇河水系整治建設10個設施配套、產業支撐、規模適度、生態優美的高品質幸福村莊。打造高效節水灌溉農業,形成涇源縣的苗木特色農業基地。
3水生態文明建設行動
3.1城鄉供水體系建設行動
3.1.1重點水源工程。計劃在2020年完成重點水源水庫工程13座,進一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以及水源連通工程,合理調配水資源,解決境內縣內季節性、工程性缺水問題和生態建設用水。
3.1.2飲水安全工程。計劃在2018年完成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進行改擴建與提升改造,主要工程有涇河源鎮、香水河、大灣鄉、六盤山鎮、新民鄉和暖水河各鄉鎮農村飲水安全改造工程六項,可解決全縣城鄉生活用水,提高全縣11.74萬人飲水標準。
3.1.3應急供水工程。建設13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主要承擔居民抗旱生活用水及農作物種植用水。
3.2城鄉防洪體系建設行動
3.2.1城區防洪除澇工程。臥龍山水庫以上河道治理工程,沿城市山體邊緣修建山前排洪渠10km,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城市排澇標準建設從1年一遇提高到2年一遇。
3.2.2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小(Ⅱ)型水庫5座實施除險加固工程。
3.2.3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工程。實施二龍河、暖水河、頡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54.57km,工程治理后防洪標準達到10年一遇。
3.2.4山洪災害防治工程。主要對涇河源鎮、六盤山鎮、大灣鄉、新民鄉和興盛鄉山洪建設山溝道治理工程。
3.3水生態修復體系建設行動
3.3.1自然環境改善與提升工程。一是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林建設工程。在涇河源頭及土石質山地宜林荒山區,至2020年建設0.57萬hm2水源涵養林,封山育林面積0.23萬hm2,退耕還林0.33萬hm2。二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與保護工程。六盤山自然保護區是涇河、清水河、葫蘆河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黃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建設內容為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編制完成生物多樣性數據庫;開展生態效益綜合評估,實施“封山禁牧”,建設防護林帶,探索出巖裸地造林綠化的可行性措施和科學方法,并開展示范攻堅造林。通過人工促進輔助手段,擴大喬木林面積。三是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城西水土保持生態園,實施坡改梯工程3項,重點綜合治理流域15處;以及涇源縣六盤山東麓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6.98km2。
3.3.2河流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涇河一級支流香水河中上游(西峽水庫~臥龍山水庫)6.7km采用生物措施,利用喬灌混交林等生物措施固坡攔泥,防止溝道下切。香水河中下游段(南梁電站~臥龍水庫以下)16.4km堤防護岸,均采用生物護坡形式。頡河上游段(大灣鄉政府~楊莊公路橋)采取生物措施固坡攔泥,整個頡河(大灣鄉政府~莧麻灣)24.1km的堤防護岸,均采用生物護坡形式。在香水河穿城段建設親水平臺2座。
3.3.3人居環境改善與提升工程。一是城市河流生態景觀建設工程。西峽水庫壩后修建引水工程3~4km,引水至縣城穿城河流香水河,同時建設約1km長跌水工程,營造城市河流景觀生態廊道。二是涇什公路沿線水生態修復項目。沿涇什公路沿線建設小型蓄水池,營造公路沿線水生態景觀。共建設土方量4.7萬m3,土地平整14.0萬m3,周邊實施綠化工程。三是公園綠地建設。實施森林公園生態景觀林建設及山腳生態環境改善工程。同時,加強縣城萬匯公園及珍稀植物園建設和生態保護。
3.4水環境保護體系建設工程
3.4.1水源地保護工程。實施大灣村水源地、何堡村水源地和先進村水源地環境整治項目。主要保護措施包括劃定保護區,保護區內實施退耕還林、植樹種草、設置物理或生物圍欄、垃圾場清理以及移民搬遷等措施,保證水源地水質安全
3.4.2城鎮污水處理建設工程。香水鎮、六盤山鎮和涇河源鎮新建3座污水處理廠,總設計處理能力2萬m3/d。
3.4.3雨污分流工程。老城區新建雨水管42km,老城區部分實現雨污分流。南區新建污水管網22km,雨水管網24km。
3.4.4農村水環境整治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農村垃圾集中整治、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收集與處理、農村小型分散加工企業整治和畜禽養殖場污染整治等農村水環境整治工程;設香水鎮下橋、下金村等10個重點美麗鄉村;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為重點,科學劃定飼養區域,全面推廣科學養殖方式,嚴格畜禽養殖業環境監管;建設伊源牧業公司與新民南莊村大雪山牧業公司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截至2020年,現有耕地基本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對于苗木產業,至2020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0.4萬hm2。
3.5水節約推進體系建設行動
3.5.1節水灌溉工程。至2020年實施大灣鄉中莊節水灌溉工程200hm2,遠期在實現水源工程及節水工程配套情況下新建涇河流域北營節水灌溉工程266.67hm2。共鋪設低壓管道50km,2座揚水泵站,200m3蓄水池6座,配套各種建筑物25座。
3.5.2工業節水工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限制高耗水產業的發展,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節水型產業和企業;工業園區加大節水設備和器具的推廣力度。
3.5.3供水管網改造與節水器具推廣工程。城鄉生活強化節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通過節水器具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保證新建小區全部安裝節水生活器具;進行城鎮等供水管網改造。
3.5.4再生水利用工程。至2020年再生水供水量14萬m3/a,日供水量為0.038萬m3/d,初步設計再生水廠規模為0.050萬m3/d,再生水主要用于工業和城鎮生態環境用水。
3.6水資源管理體系
建設行動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理順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加強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構建合理的供水水價體系,推進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統建設。涇源境內涇河是黃河源頭支流,為此,涇源縣承擔著流域內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作,開展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限制污染工業企業的發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游地區的發展。同時,由于水源涵養工作任務重,管護的資金缺口大,而且融資渠道不暢,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劇的風險依然存在。考慮國內其他地區相關經驗,從流域相關利益群體的公平發展、責任共負、利益共享原則考慮,涇源縣應加快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實現保護者與收益者之間的發展共贏、利益均衡的目標。根據相關研究成果,涇源縣作為受償群體,應補償的最低標準為1691元/(人•年)。根據下游水資源利用者因水源涵養而獲得的社會經濟效益與改善生態環境效益計算的補償高標準值為5.36萬元/(人•年)。
3.7水文化提升體系建設行動
3.7.1涇水回鄉文化提升工程。涇源縣是一個比較老的城市,神奇、古樸、豐富的回族村莊,洋溢著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回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和民間文化孕育了濃郁的回鄉風情。圍繞臥龍山建設伊斯蘭文化博物館、回族剪紙長廊、花亭、圣山塔樓、下沉廣場、圣戒廣場和玄石陣等打造回鄉文化提升工程,弘揚伊斯蘭傳統文化。
3.7.2水文化載體打造宣傳工程。建設“水惠民生”服務品牌,圍繞提高作風效能,突出實踐,講求實效,提高水利服務能力;加強媒體、載體等水生態文明宣傳,持續利用“中國水周”“世界水日”等重點水日,開展集中系統的水生態文明宣傳。
4未來展望
涇源縣屬于江河源頭區,水生態文明建設應以生態功能保護為建設目標與基本定位,在下一步的實踐過程中,仍需結合實際不斷探索創新,在保護六盤山區水源涵養功能的同時,探索江河源頭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洪水調蓄、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生態功能的保護,大力推進水生態補償制度建設,在保護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落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的具體任務和目標,將涇源縣打造成為集生態、防洪、供水、環保、旅游和文化等綜合效益為一體的水生態文明示范區。
作者:馬海軍 單位:涇源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