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生態環境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水利工程現狀、水生態管理、治水主要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強化水生態環境建設的必要性,總結了在推進水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要做法,從水利工程生態體系建設、生態監管、水資源保護、城市水生態等方面闡述了所取得的成效,以期對打造“水清、渠暢、岸美”生態四干渠提供參考。
【關鍵詞】漳河四干渠;水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實踐
水生態環境建設是促進人水和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程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處理好防洪防澇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綜合效益的同時,也助力提升了城市生態發展品位。
1漳河四干渠工程概況
漳河四干渠是漳河灌區的主要干渠之一,渠道全長174.05km,設計灌溉面積40萬畝。灌區南起掇刀開發區,北至鐘祥市胡集鎮,東到鐘祥市的冷水、石牌兩鎮,承擔著工程管理、水旱災害防御、工農業供水、生態供水等工作任務。其中有13.50km長的渠道穿越荊門市城區而過,該段渠道不僅是四干渠重要的輸水過流咽喉渠段,也是荊門市自來水公司一水廠、漳河高店水廠及沿渠企事業單位的直接取水源,并為荊門華能熱電廠提供生產水源。作為荊門市不可多得的水域環境,漳河四干渠尤其是城區渠道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而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盤山走渠、建筑物眾多、工程艱險復雜是四干渠的總特征。建成通水50余年來,漳河四干渠累計為灌區群眾提供生產、生活水源逾25億m3。
2漳河四干渠水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問題
2.1水利工程老化嚴重
四干渠建成于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渠道“三度(高度、寬度、坡度)”未達標,半挖半填和填方渠道所占比重較大。受填筑質量和土料影響,渠道普遍存在散浸,有的還存在明漏現象。運行至今,建筑物老化嚴重,管理設施不健全,加之淤塞嚴重輸水不暢,導致了水資源浪費、水生態退化等問題。
2.2水生態管理難度大
四干渠系開放式明渠,尤其是城區渠道兩岸企事業單位及住戶密集,沿渠亂扔、亂倒、亂建、亂種、亂排等現象,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水利部門由于職能受限管理難度加大。
2.3治水主要矛盾變化
就灌區群眾而言,對水利工程需求由過去的主要集中在防洪、飲水及灌溉,轉變為現階段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迫切需求。
3實踐與探索
3.1打造濱水生態景觀
3.1.1多方位補工程短板近年來,秉承“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通過年度維修計劃、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及專項整治項目等,對渠道進行整治加固。工程建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使水體水質及工程生態得到有效恢復,如:對城區渠道進行全線疏挖和襯砌、5期渠道封蓋工程、象鼻沖水庫整治加固、各管理段的標準示范段面建設等。目前正在實施的四干渠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項目,將整治渠道近50.00km。該項目借鑒以往生態建設經驗,實行水土保持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質,林草植被建設也將大大改善環境質量,渠道工程生態保護體系日益得到完善。
3.1.2共創共建美化渠道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及沿渠企事業單位的支持,對渠道工程尤其是城區渠道進行多方位綜合治理。繼對城區渠道渠堤實施硬化、綠化和亮化工程后,政府部門又將四干渠渠堤路面納入城市道路統籌管理,實施日常保潔和維護。對四干渠城區結瓜水庫、虎牙關水庫進行生態整治改造,歷時一年多被修建為集市民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并被命名為天鵝湖水上公園,該水庫被荊門市申報納入“湖北省湖泊名錄”保護范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四干渠主干、東干多處子陵石膏礦采空區塌陷渠道得到整治加固,保障了渠道安全、順暢運行。
3.1.3助力灌區生態建設多方聯合治理使四干渠水利工程在水旱災害防治能力全面提升、運行效率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有效改善了灌區的生態及水域環境。城區渠道被建設成為荊門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間以虎牙關水庫(見圖1)、團結街水庫,香格里拉、西山林語、華能前池等渠段風景尤具特色,沿渠路平水凈,護欄蜿蜒,曲徑通幽處亭臺樓榭,游人陣陣。城區以下整治后的渠段堤平路暢,綠草茵茵,處處風景如畫,見圖2。
3.2強化工程生態監管
3.2.1創新生態管理模式實行千分制考核制,通過規范標準、分級考評、定期考核、集中評比等,將水生態環境管理納入日常工程考核重要內容。對重點開展城區渠道管理的龍泉段及水政監察大隊,通過工效掛鉤、責任段面管理、不定期檢查等,加大考核力度。探索管養分離,以渠道養護社會化購買服務助力搞好日常工程管理。爭取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支持,率先對地理位置優越的城區渠道進行了劃界確權。
3.2.2依法管水維護權益通過公益宣傳進校園、送法到田間地頭、面對面宣講、設立宣傳牌等,廣泛宣傳水法規,增強市民環保意識。依法管水,堅持每日巡查制,對沿渠違種、違建、亂扔、亂排等行為及時制止和處理。加強涉渠建設項目監管,嚴格審批程序,搞好施工現場管理,既支持地方建設又確保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安全。
3.2.3“綠滿四干”多措并舉本著生態渠、經濟渠、景觀渠“三渠共建”的理念制定了《“綠滿四干”行動實施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對具備綠化條件的渠道兩岸、渠堤進行綠化和美化,對團結街水庫、象鼻沖水庫進行綠化,并以“花園式管理段”為標準實施段進行建設。蘇畈渡槽出口渠段經矩形槽建設整治后,渠道堤身單薄、散浸點多、污水入渠嚴重等隱患得到徹底改善,今年又投資40余萬元綠化美化閑置土地10000多m2,使該段渠道因違章種植造成的水土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緊抓城市發展機遇,協調爭取沿渠企事業單位及各級政府對四干渠渠道綠化工作的支持,如荊門市交投集團在東外環建設中對東干渠兩處渠段實施綠化達6400m2,在“建設美麗鄉村”活動中灌區政府對四干渠北干29+000渠段進行了綠化。4個管理段經整體規劃和綜合整治后,實現了“一段一景”,為標準段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3防治結合改善城市水域環境
3.3.1安全供水保障質量對城區渠道水面實行日循環式垃圾清理打撈,掇刀進口閘常年保持0.5m3/s以上的長流水向城區渠道補水。通過龍泉閘、蘇畈閘進行攔污截污,并在兩閘前增設自動清污機,配合日常人工打撈,保持水體清潔。在虎牙關水庫修建翻板閘抬高水位保證水庫常態用水充足。爭取專項資金對城區渠道進行全線清淤,建成運行后一直未進行清淤的主干雙泉漁場渠段及掇刀封蓋工程兩處倒虹吸工程整治成效尤為明顯。采用多功能生態挖泥船對城區渠道雜草、淤泥、雜物等進行全面清理。結合城區渠道整治對主干原有的渠下埋設輸水管道進行改造,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改善了水質。
3.3.2防洪排澇利用并重根據國家規范標準,四干渠的防洪能力應達到20~30年一遇洪水標準。在洪水調節計算時原設計只考慮空渠迎洪,渠道調蓄水作用不大,加之渠道常年蓄水運行,原建團結街泄洪閘因城市規劃被廢棄,僅蘇畈泄洪閘承擔4.3km2的山洪排泄任務,渠道防洪容積減少。為提高城區防洪標準,在龍泉渡槽進口修建了龍泉泄洪閘并多次進行改造和完善。為滿足城市供水之需,在華能熱電取水處修建蓄水池及楊家沖泄洪閘、田家沖節制閘,既保障了華能熱電日常取水,又可在暴雨洪水來臨時及時宣泄存蓄的多余水量。
3.3.3生態補水修復環境充分考慮漳河水庫調度原則,即局部服從整體、興利服從防洪、電調服從水調,協調農業灌溉、城市供水、生態供水的關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積極為荊門市生態供水爭取水源。目前四干渠生態用水補水點共有5處,即:楊樹崗閘、龍泉泄洪閘、蘇畈泄洪閘、田家沖節制閘及楊家沖泄洪閘,主要為荊門市竹皮河、掇刀區排污較多的企業下游、子陵鋪鎮王家灣村等提供沖污水源,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修復了荊門市水域環境,又增強了城區渠道防洪能力。
3.4積極推行河(湖)長制
自河(湖)長制全面推行以來,對漳河四干渠的治水合力逐步形成,一方面四干渠履行水管部門職責,對渠道工程建檔立卡,針對工程管理、水源保護、續建配套工程、劃界確權等工作存在的問題,列出河(湖)長制任務清單并積極參與問題整改;另一方面各級河長通過巡河、聯席會議、現場調研、統籌協調解決問題等,組織領導四干渠渠道工程的管理與保護,主要包括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通過河長制管理體制,制定了渠道管理和保護規劃、入渠排污口截污治理實施方案;對渠道水環境改善制度、水生態修復制度、水污染防治制度進行了完善,要求渠道水源各項指標達到控制標準;通過QQ、微信工作群推進“互聯網+河長制”模式,整合水利、環保、住建、國土部門等信息資源,提升工作效率,合力抓好渠道清淤除障、整治城區渠道擺攤設點和亂停亂靠堵塞防汛通道、水域保潔等工作,組織對侵占渠道、超標污染、電毒炸魚等突出問題進行清理整治。四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和責任體系,使得四干渠的管理與保護從過去水管部門因職能受限“管不住”向“管得好”轉變。一些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如子陵渡槽車輛通行造成的安全隱患、城區渠道眾多的污水直排入渠及水體污染問題、屢禁不絕的違章種植清理、侵占渠道工程管理及保護范圍等問題,通過河長制工作體系得到了有效推進。
4結語
加強水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打攻堅戰,又要打持久戰。打造“水清、渠暢、岸美”生態四干渠,還需建立促進人水和諧的長效機制,把強監管落實在日常工作之中,使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真正成為剛性約束,從而實現水問題的標本兼治。
作者:王永兵 張莉 單位: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