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凌河河長制中水生態理念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結合大凌河實際情況及其建設目標,以河長制為基礎運用水生態理念,從休閑、文化、生態、安全四個角度設計水環境治理方案,可為實現人水和諧統一和流域水系統良性循環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水生態;水環境;河長制;大凌河
近年來,錦州市圍繞統籌推進“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持之以恒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堅持兩手發力、空間均衡、節水優先、系統治理的治水方針,為解決河湖管理保護突出問題以及實現河湖功能的永續利用,全面加強河湖執法監管、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污染防治,統籌山、水、林、草、湖、田系統治理,為提供更多更好更美的河湖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1-3]。錦州市立足實際,圍繞全面推行河長制六大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差距,明確工作目標,繼續實施大凌河、饒陽河等重點河湖生態封育及綜合治理,開展河湖整治專項行動,確保“五清、三達標”目標的實現。本文結合縣域河道整治面臨的問題,以北票、義縣大凌河生態文明示范區工程為例,為實現河長制目標提出科學有效的整治措施[4-5]。
1大凌河概況
1.1基本情況
大凌河是遼西地區最大的河流,地處東經118°53′~121°52′,北緯40°28′~42°38′之間,呈西東流向,南、北兩支在喀左縣大城子鎮匯合后,流經朝陽、北漂、義縣、凌海、盤錦等地區后注入渤海。大凌河義縣段河長62.90km,分為河道治理工程和濱河作業路工程,其中河道治理工程以義縣破臺子公路橋為綜合規劃始點(對應0+000樁號),沿河中心線向下游至北城門口(對應11+200樁號),全段總長11.20km;濱河作業路工程范圍是從破臺子公路橋至義縣與凌海交界處,共四段道路工程,總長38.83km。根據《大凌河河道治理保護規劃報告》《凌河“三帶”戰略性規劃》《生態段示范工程建議》等相關資料進行管控[6-9]。
1.2現存問題
(1)河道清淤不連貫。項目區內在北票境內生態整治工程和“義縣古城生態示范段一期、二期工程”分別對樁號范圍3+600~5+300和9+800~10+700的主河槽進行了清淤,應在以前清淤工程的基礎上,把河道未清淤部分完成,從而打通“關節”,使水流順暢。
(2)道路網不連通。項目區內已規劃有濱水景觀路,但未形成路網,且交通不便利。對大凌河主河槽沿線進行道路工程的建設,為打造連通的大凌河風情景觀線打好基礎。(3)濕地不能滿足現狀要求。經過“義縣大凌河萬佛堂生態景觀湖一期、二期工程”的規劃設計,項目區內有鏡水灣南岸的河汊濕地和宜州島沿岸的龍灣潭濕地。由于濕地環境的改善,天鵝等珍稀鳥類遷徙數量增加,原濕地規模已不能滿足鳥類棲息的需要,所以應新增濕地,擴寬水面。(4)生態環境質量差。由于河道長期受到人為開發影響,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明顯下降,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景觀綠化河道灘地有2處水源工程,通過地下引水的方式從河道取水向義縣城區供水,因河道河槽遭到破壞,河道兩岸植被退化嚴重,水源地取水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通過對作業路兩側進行綠化、修建景觀休憩廣場、增設動物多樣性觀測點等措施來恢復生態。
1.3建設目標
北票境內大凌河生態文明示范區工程,應在進一步改善河道主河槽過流能力的基礎上,達到恢復生態、美化景觀的效果。遵循質量改善、綜合整治、標本兼治、統籌規劃的原則,結合城市建設規劃和義縣旅游規劃,將大凌河義縣段打造成集“防洪、防沖、娛樂、景觀”為一體的旅游型河道。工程的建設,要能使人從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多方位感受遼西大凌河生態河道的景觀,體會林水相依、湖島相偎、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觀,對開發當地生態示范區旅游事業、發展當地特色旅游經濟發揮積極作用[10]。
2設計系統
2.1保障水安全
(1)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對流域內的飲用水水源地進行全面排查,嚴禁生活污水在水源保護區內隨意傾倒,積極開展退耕還林草和生態農業建設,確保水源地水質信息定期發布及水質穩定達標。以白石水庫為依托,以北票、義縣自來水公司為紐帶完善一體化城鄉供水運行機制,加強企業化供水管理,并逐步建成水源水質安全、水廠應急處理、污染來源預警的保障體系和城鄉飲水水源應急預案。(2)統籌污水與供水處理。遵循“管網優先、廠網并舉”的原則,住建、環保等部門應加快城鎮配套管網及污水處理廠等工程建設,加強雨污分流、水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切實提升污水處理效率與能力。對于已建或在建污水處理廠應抓好在線監控設施建設、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和脫氮除磷工藝改造,新建廠要配套脫氮工藝。統籌污水回用、節水、用水、供水和污水處理,為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要加快城市再生水設施建設。(3)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通過鼓勵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增加政府投入、努力籌措資金等方式,逐步形成水污染治理多元化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污水處理投資力度。此外,要不斷完善水污染防治收費制度,對水污染治理有關產業發展要加大經濟政策、技術政策及產業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充滿活力、自主創新、健康有序的發展格局[11]。(4)注重涉水專項研究。為切實提升科技支持水平,必須加大涉水專項研究力度,加快科研成果向先進的治污技術和設備的轉換,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為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撐。(5)保證河道行洪安全。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清除違規種植的大株喬木、高稈作物以及灘地內違建構筑物或房屋,消除影響過流能力或擠占河道的各種不利因素,恢復河道自然的蓄滯洪能力和生態斷面,劃定河道管理范圍,保護沿岸居民安全。
2.2改善水環境
優先利用節能型、綠色環保型、生態型的設備和設施,統籌考慮經濟合理性、可靠性、先進性等要求。根據特定的區域、環境靈活利用各項技術,科學設計、統籌安排以達到最佳的工程整治效果。堅持“綜合治理、統籌兼顧、生態優先”的原則,開展水系生態建設,圍繞大凌河水系實施環境綜合治理、濕地修復與保護、造林綠化工程。(1)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控與治理措施,進一步加大水系環境執法監管力度。通過拆除清理重點保護河段違章建筑、升級改造重污染企業治污設施、打造河道治理樣本工程等措施,切實減少與控制水系內污染物的排放,大大提高流域水源涵養功能,為保護河流沿岸林草植被、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提供保障。(2)濕地修復與保護工程。提高河湖保護級別,加快濕地公園建設與保護,加快河湖濕地功能的恢復,較常用的措施有生物凈化、生態補水、生態修復和濕地還原等。(3)水系造林綠化工程。在農村、城市及沿河供水水源地實施植樹造林,搭建生態保護屏障和綠色廊道以提高水系生態保護功能。大力營造高標準農田林網、護堤林、護岸林及防風固沙林,保持水土,減輕河道淤積。結合大凌河生態主導功能和流域水系特點,將寬30m的護岸林種植于河流兩側,構建生態緩沖隔離帶,消減地表徑流侵蝕能量與可溶性污染物。
2.3挖掘水文化
從弘揚歷史文化、促進旅游發展的角度,將水文化與水緊密連接可以彰顯城市文化底蘊。北票、義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一座歷史古城,春秋時期即有義縣,地屬孤竹國,經過歷代變遷,1913年改名義縣。義縣化石館陳列收藏有非常豐富的動植物化石,該館藏有距今1.2~1.5億年的植物類、爬行類、昆蟲類、鳥類和魚類化石。其中,保存靜美、數量豐富且最具特色的為魚類,這些化石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景觀價值和科研價值。此外,義縣境內還有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如萬佛堂石窟、奉國寺、寶林樓等。因此,可將城市河道治理與生態建設、景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強調景觀配置,突出化石、民俗和道教文化主題,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區域小氣候,使其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風景區[12]。
2.4建設景觀河堤
根據義縣總體發展規劃,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構建沿河連續綠色廊道,通過加強城市綠地和生態綠化建設,將義縣打造成脈綠、水秀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形成“一線、三清淤、四濕地”的綠地布局結構,具體如下:“一線”是指在大凌河主河槽右岸布置管理作業路,進一步改善河道管護交通條件,為打造連通的大凌河風情景觀線打好基礎,其中包括修建濱水作業路和宜州島面卵石步道等。“三清淤”是指在河道干流進行分段清淤工程,改善大凌河河道主槽淤積現狀。河道主槽清淤后,現狀主槽過流能力將明顯提高,對于主河槽內的河心洲和淺灘的保護具有積極意義,另外,主河槽清淤有利于河道恢復行船和河道旅游資源的開發。“四濕地”是指在河道右岸結合現狀地形,進行河灘地局部開挖、降灘形成濕地湖。在濕地湖近岸區種植水蔥、香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為候鳥及魚類提供繁衍、棲息的場所,同時,改善河道邊灘生態環境,增加物種多樣性。沿河景觀綠化廊道建設有利于增進河道與城市的聯系、互動,增加市民親水空間及形成景觀大水面,能夠改善周邊小氣候和局部河道水質。在實現綠化效果統一的情況下,為凸顯各季的特色景觀,應盡量選用豐富的植物品種。依據自然群落的發展規律和景觀生態學理論,通過合理的搭配花草、地被、喬灌、亞喬等,建成符合自然生態的群落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態效益、增加綠化量和綠視率。
3結語
義縣大凌河生態文明示范區一期工程是保持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文脈延續和生態平衡的重要屏障,也是創建文化底蘊深厚、濱河宜居現代化城市的有效途徑。針對大凌河流域突出的水環境、水資源保護等問題,以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為根本,以改善恢復水環境為目的,以河道清運、濕地建設等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為手段,通過對大凌河進行治理,建設形成林水相依、湖島相偎、鳥語花香的自然景觀,建成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濱水生態帶,使其成為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風景區。
作者:陳廣華 單位:朝陽縣水利勘測設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