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與都市農業的關聯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都市農業與城市化及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機制
(一)城市系統及鄉村農業的關系
城市是由一個經濟、社會、自然三個子系統組合而成的開放系統。城市的社會經濟基礎是運轉在廣闊的生態系統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態系統來生產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可更新資源。都市農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開闊空間,有效地吸納、降解城市有機廢棄物從而凈化城市生態環境,遏制城市圈層蔓延等多種生態環境;同時,都市農業可以促進市民與農民間的相互理解和城鄉融合,并為城市防災提供空間,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城市化進程下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然性和產生的動力
1.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然性。
(1)都市農業符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趨勢。現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間組織結構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著居住及交通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現代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是都市農業興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間小,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都市農業是從都市與自然協調和人與農業協調的兩個方面提出的,是對農業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后人類對新時代農業的一種探索,表明了城鄉關系由原來的互相排斥、對立轉變為互補融合。將傳統的“城市中有花園”轉變為“城市建在花園中”。
(2)經濟發展是推動都市農業發展的基本動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越要求質量高、有利于健康的消費品,越傾向于在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方面增加支出。
(3)都市農業是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客觀要求。發展都市農業并推進產業化,面向市場推出特色產品或精品是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內容。都市農業及其產業化的推進,要以城市工業、信息服務業等為依托,以城市技術和人才為支撐,表現為工農互動、城鄉互動的發展過程。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趨于平衡,一般農村的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以后,都市農業必然由城郊向農村擴張。都市農業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業資本和科技成果,通過集約化和工廠化的生產方式,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的空間利用能力,縮小和工業生產的差距,同時也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城市化進程下都市農業產生的動力。
(1)供給方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的稀缺性日益顯現,土地機會成本不斷提高。都市農業弱化了其作為農業的產品提供功能,而更多地強調其生態、生活、休閑功能,它使用都市郊區一部分土地提供高經濟效益農業。
(2)需求方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加注重情感需求、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都市農業的發展應運而生。
(三)城市化進程下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1.部門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管理方式的轉變。政府要將計劃經濟體制下條塊分割的部門經濟的管理方式,建立一個集中、高效、協調的都市農業管理體制,協調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使農業生產環節適應加工、運銷環節的需要,加工、運銷及科研服務等適應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要求,推動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將農業由單純的物質生產部門管理向靈活多樣的生產部門管理,協調農業提供物質產品與非物質產品多樣化功能的發展,在城市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鏈的各種產業,如觀光農業、醫用農業、能源農業及加工農業等。
2.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生產方式的轉變。傳統農業的主要特征是經營目的的自給性和經營手段的技術停滯性;而與之相對應,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經營目的的營利性和經營手段的工業化。在經濟工業化過程中,傳統農業也應向都市農業轉變,走向現代化,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需要,農業發展才有前途。3.常規現代農業向可持續現代農業轉變———增長方式的轉變。現代常規農業廣泛采用工業化技術以及現代化大工業發展所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它是高度商品化、專業化和社會化、企業化的農業,這種生產方式使得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口增長和食物營養要求提高的需要,緩解了糧食短缺及其他威脅。
二、具體對策
都市農業是一項不斷發展的系統工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策略,不同區域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農業資源特點與生產傳統各有不同,對多層次、多樣化的都市農業要有不同的政策。
(一)樹立都市農業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整體協調發展的觀念
必須進一步正確認識都市農業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既不能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能不顧區域經濟發展,單純地進行環境保護與建設,而要立足都市農業的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這是涉及到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在現代農村經濟功能中,服務經濟和生態經濟的主體特色越來越明顯。商貿、旅游、金融、房地產業以及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的綜合發展與產業化,都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及其質量改善既是農村產業經濟變革的結果,同時也是進一步發展的基本要求。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統一起來,把“開發、利用、建設、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加強都市農業生態環境管理
進一步完善環境政策法規,建立適應市場機制的環境管理制度。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地方立法,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效率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原則等,逐步建立和完善與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相適應的環保法規體系。加強環境監測、監理、信息網絡等軟硬件建設,建立現代化環境管理手段。制定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建立優先發展環保產業機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開拓農村多元化環保投資渠道,鼓勵農村投資環保建設。加強都市農業環保規劃的編制和落實,提高其科學性、可行性、實踐性和指導性。要建立以政府直接監管為主體,以市場機制為手段,由農村企業和農民自覺遵守和參與的現代化環境管理模式。
(三)繼續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力度
利用“十二五”時期農村經濟發展和創新的機遇,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消除結構性污染。對重污染企業加快搬遷、改造工作,對列入國家限期淘汰計劃的企業按時予以關閉。把清潔生產作為農村企業轉制和調整的主要內容。在農村可以采取優先發展旅游業、商業、運輸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對第二產業進行優化升級,控制發展石化、醫藥、冶金、機械等行業,限制發展采掘、造紙、水泥等行業。在農村建立完整的生態生產與營銷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廢”排量。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鼓勵部分加工企業轉入環保產業。充分發揮農村環保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堅持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針,力求建立健全環保產業發展體系。
(四)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在農村繼續調整能源結構,大力采用電能、生物能、太陽能、垃圾能、海洋能等“綠色能源”。提高農村氣化率和集中供熱率;并加強二氧化硫等污染控制區綜合防治措施;嚴格控制施工現場揚塵;禁止露天焚燒桔桿、雜物或其它物品。建立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加強對廢棄物實行分類收集、處理和運輸,建立廢棄物回收和綜合利用機制,提高可回收利用廢物的資源化比例。控制交通、三產、施工等噪聲,減少噪聲和震動污染。大力發展農村交通運輸業,完善農村交通網絡,加大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嚴格控制機動車污染。結合農村山水景觀,提高農村綠化水平,利用植被的調節功能,凈化空氣,增加物種,美化農村風貌。政府應鼓勵農村生態經濟發展,建立相關鼓勵政策和措施,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在農村推行環境標志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使環境管理標準國際化、規范化,以符合國內貿易對生態環境的要求,為企業進入國內乃至國際市場提供有效的通行證。
(五)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加大生態示范區建設步伐,需要進一步發展生態農業,控制水土流失和農田污染,重點加強生態經濟帶生態科技示范園建設,對農村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森林公園和各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并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大力開展生態旅游業,把生態旅游、生態建設、生態保護與旅游經濟結合起來,以獲得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最大程度的協調發展。實施城鄉生態一體化戰略。全面開展生態環境調查和檢測,科學編制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建立生態環境影響指標體系,按照生態功能分區,指導農村經濟布局和生態建設;對特殊生態功能區實施搶救性保護與重點建設相結合,對重點資源區實行有序開發與強制性保護相結合,對生態良好區則采取主動建設與保護并舉的原則;在部門、行業規劃中推行生態優先原則,在城區、城鄉結合部、小城鎮等建設中,增加生態保護指標,形成城區———城鄉結合部———小城鎮———鄉村統一的生態系統整體。
作者:孫菱關海玲單位: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