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監測的發展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發展歷程
1.1國外
環境監測一詞首先是由歐美發達國家于十九世紀末提出的,在美國主要是由衛生部門帶領、指導全國范圍內的空氣、土質、水質、污染物的監測工作。隨著國家逐步發展壯大成立了國家環保局并由其統一指揮監測工作,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國家環保局有力落實其環境監測的主導功能。上世紀初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態系統標志著生態監測的發展;克列門茨將研究指標定位于植物個體和群落作用于農、林、牧業中,積極倡導將高效率檢測儀器視為植物這一觀點。
1.2國內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有所發展并且于省市之間創建了環境監測站點,提出了生態環境監測應以“五化”為目標、數據以“五性”為標準、質量以“五報”為反應形態的具體要求。直至目前,我國已推出四百多項環境準則,包含了土質、水質、大氣、噪聲、廢物等各個領域。
2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
2.1檢測的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即將有限的斷面和點位代替無限的整體環境情況,其主要反映空間狀況;運用有限的采樣頻率代替可變動的整體環境情況,主要反映時間狀況;運用有限的數據量反映整體環境信息。
2.1.2規范性原理將環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與檢測的精準性、可溯源性以環境監測的技術規范化(標準化)、監測制度化的形式加以體現。
2.1.3完整性原理
檢測過程運用要素與相素以及壓力三者混合監測程序達到反映環境內涵的復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將環境監測的系統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2.2檢測指標
生態環境監測指標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①化學指標;②生態學指標;③環境質量指標;④生物學指標;⑤環境建設指標等。
3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的現狀
緣于本國生態環境監測的起步落后于發達國家,所以容易缺乏統一有序的監測標準且對于技術規范的制定尚未落實,只是在海洋和農業方面推出了較為具體的技術章程制度。制約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主要因素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監測地位、作用、性質均無規范性法律法規;②運行的環境管理制度與各項機制不符合監測需求;③無有力財政措施作為平臺;④監測隊伍缺乏規范性且資質與機制尚處于青澀階段;⑤監測體系不完善缺乏連貫性,監測人員的能力與素質有待提升。
4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的發展趨勢
將地面監測技術與3S技術有機結合,分別從微觀、宏觀兩方面審度生態質量;加強網絡設計一體化,將全球生態變化作為質量變化的首要考慮因素并且將生態風險評價替代生態質量現狀評價,為早期防御警戒打好基礎。具體而言,筆者認為,生態環境監測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①主要監測手段由人工取樣以及實驗室分析,向網絡化和智能化以及自動化發證;②重視技術發展方向,將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擴展;③檢測領域向全方位檢測擴展;④將地面監測與遙感環境監測混合使用;⑤檢測硬件設施要求增多,需集多功能、自動化、高質量、智能化為一體。
作者:關健單位:保定市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