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國時期生態環境的演變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國時期生態環境演變的趨勢
前面已經說過,新疆是我國典型的干旱地區,干旱區生態環境演變的內容,從組成新成分上說,包括荒漠、綠洲之間的相互變化,各部分之間在面積和形式上的變化和演替。也可以從水系統、土地、植被等具體的生態成分上看待生態環境的演替。干旱區生態環境的演替可以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向的退化。民國時期,新疆政府更迭頻繁,戰禍連綿,社會動蕩不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民生活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由于戰亂和濫伐造成森林植被嚴重破壞,從而引起草原沙漠化現象日益嚴重,而歷屆政府盲目興修水利和大量墾荒、廢荒則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而且,由于民國時期新疆人口增長過快,且移民、難民大量涌入新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綠洲生態的負荷。因此,人類活動與自然因素共同造成了民國時期新疆生態環境朝著逆向的退化方向演變。總體上表現為“兩擴大,一縮小”,即綠洲與沙漠同時擴大,而處于兩者之間的過渡帶,包括自然森林、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自然水域縮小,以及“局部生態改善,整體環境退化”的狀況。
(二)生態環境逆向退化演變的原因
1.盲目興修水利、開渠墾荒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水是綠洲動植物的生命源泉。在綠洲生命體系中,水是基本的生存條件,沒有水,就沒有動植物,也就沒有綠洲。楊增新、盛世才統治時期,為了發展農業,大量興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同時,盲目興修水利,由于受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影響,人為地改變了水的流向和分布,破壞了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如巴楚縣縣長李志渠在視察巴楚農村災情的報告中描述:“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縣長會同公安局馮局長出巡下五臺,宣傳清槍…該村本屬唐托力合莊一小村,自永寧壩修成后,因水流關系,形成渠高水低,致水不能上達,缺水至今已十五年,當時三百多戶之大莊,經四散逃亡,只剩三十多戶。職等途經該地時,則是阡陌相連,園林滿目,然園中草樹皆枯死,而沿途各屋多無居民,一種荒涼慘狀,不堪入目。”民國時期,墾荒、種田,雖然緩解了糧食缺乏而造成的糧荒,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民國時期,新疆戰爭頻繁,大量墾殖、撂荒,破壞了土壤植被,是造成沙化的直接原因。可以說,這是一條規律。這條規律對凡是風沙大的地方都適用。原因是深耕細作會破壞草根的固土作用。地耕得越深,被翻上來的泥土,就越易被風吹走,而留下的沙層就越厚。土塊打得越細,泥土越松散,就越容易被吹走。所以,在開荒過程中,沙化與貧瘠化的現象常常同時出現。
2.戰亂和亂砍濫伐造成森林植被破壞引起綠洲沙漠化
民國時期,新疆政府更替頻繁,戰禍不斷,因戰亂,農民不得不棄家逃命,導致水利失修、土地荒蕪,從而造成大量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等社會秩序恢復,農民為了生存則要再次尋找適合生存的綠洲,重建家園。而以前耕作過的土地則成了鹽堿地和荒漠。在新的家園中,又由于新的戰亂,迫使他們再一次離開已墾的土地,從而又造成新的土地鹽堿化和沙漠化。在整個民國時期,新疆社會由于戰亂而造成的生態惡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循環進行。植被是土壤的天然保護者,植被的種類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草,其次是灌木叢,以及原始森林。植物的根,是牢固地抓住土壤中泥土的鋼筋,這個作用是很大的。然而,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自然資源貧乏,人們為了生存,亂砍濫伐、毀林燒荒現象甚為嚴重,僅金樹仁時期,新疆森林面積損失竟達三分之一,從而使得土地沙化更加嚴重。
3.人口因素對綠洲生態環境的影響
綠洲沙漠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加大了對環境資源的消耗,致使在自然生態條件下以及人們現有生產力水平下的物質生產,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換言之,在生態循環的食物鏈中,中間消耗者過大,引起了與兩端的不平衡。民國時期,新疆人口由1912年的210萬增加到1949年的433萬,過度的人口增加隨之而來的需求的增長,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系統的沖擊也日益增強,從而造成生態系統負荷過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經濟增長緩慢,系統功能下降。
二、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影響
民國時期,新疆政府吏治腐敗,戰亂不斷,人口過度增長。受當時社會發展的限制,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對森林濫采亂伐,對草坡、草場的超載和墾荒破壞,從而造成水土流失,進而造成河水徑流量的減少和水資源的變化。而隨著徑流量的減少和河流流經地區的變遷,必將影響到綠洲分布的變化和綠洲生態的平衡,而綠洲生態系統的失衡,又必將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作者:段麗娟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