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洋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把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利用各種科學技術手段恢復建設海洋生態系統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海洋生態系統遵循著以多種魚類及生物存在為組合、以食物營養鏈為生存的基礎、以水域環境為棲息繁衍條件的完整性規則。面對日趨嚴重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我國在加大陸源污染治理的同時采取了一些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措施。如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增殖放流、伏季休漁、限船捕撈等。海洋牧場是在某一海域內,采用一整套規模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的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海上放養魚蝦貝類的大規模人工漁場。“海洋牧場”是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海洋學家提出,并于80年代末在日本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海洋牧場。如今日本海大部分海域都已形成大規模的人工魚礁和海底森林場,有的完全實現了人工管理和控制,海洋牧場給日本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3年我國大連開始了海洋牧場的建設,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效益。2010年我國將山東、浙江、廣東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試點省,這為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海洋漁業帶來了機遇。如今,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各地在積極興建和發展不同規模的海洋牧場。山東沿海在幾年前就開始海洋牧場的建設,青島已投資數千萬元在近海多處投放人工礁石并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目前,山東海洋漁業局已把建設海洋牧場、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作為“十二五”期間藍色半島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爭取在5年內山東半島沿海建成能形成一定規模的、多種類型的“魚礁”,為海洋生物營造棲息、繁衍的場所。爭取在10年內將山東可以利用的沿海內20%海區鋪設人工魚礁,并加大增殖放流量,通過海洋牧場的建設,把山東近海恢復到當年“黃金漁場”的景象。浙江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充分發揮海島海域優越的養殖環境和資源條件,建造了全市首個海洋牧場。2004年寧波市做出了“人工魚礁建設規劃”,在近岸建六大海洋牧場,并進行了人工魚礁和魚苗、參苗、蟹苗等的試驗投放,通過調查觀測,人工魚礁試驗性投放有了初步的成效。目前已投資2000萬元對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建設。從全國海洋牧場發展的形勢來看,雖然發展趨勢較好,但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規模小、設施落后、資金投入不夠、科技含量低、科學管理手段還很落后,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海洋牧場。在增殖放流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缺少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影響投入的產出率,沒有做到“負責任”的放流。在休漁方面缺少科學研究的依據,沒有做到有的放矢的保護。
二、用科技手段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產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撐,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發展海洋科技,用科技手段引領海洋生態環境的恢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1大力加強海洋牧場的建設與管理
海洋牧場是一種大型人工漁場,是一種新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既要有增殖放流和現代養殖的特點,又要維護自然生態,更重要的是保證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投放人工魚礁僅僅是建設海洋牧場的技術手段之一,遠遠不是海洋牧場本身,海洋牧場的建設還包括了相關的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其中的核心技術內容分別是:魚礁建設、海岸工程技術,選擇魚類繁殖和培育技術,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技術,海洋牧場的科學管理、經營技術。這些技術共同支撐了海洋牧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目前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有:人工魚礁設計制造及環境修復與優化技術,建設涌升流構造物、營造海底森林等;近海漁業資源增殖技術,即放流種苗,產卵場、培育場的管理技術;用科技手段對魚類行為控制與捕撈技術,即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對魚類生物馴化系統,以行為理論為基礎,從聲、光、電、磁和魚礁餌料等物理、生物方法馴化,使魚類的行為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監測技術等。
2.2科學指導增殖放流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開展的增殖放流對近海漁業資源的增殖和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增殖效果并不明顯。科學指導、有序放流、優化品種和增殖放流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是增殖放流提高回捕率的關鍵問題。國外的放流經驗很值得借鑒。據了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在增殖放流方面由于只顧眼前利益,缺乏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盲目放流,大量放流、魚種單一、魚種劣質,不但對生物各種群造成了影響,也加速了韓國沿岸魚種的遺傳基因劣性化。一方面病害多發,如香魚的冷水病、牙鲆的貧血病等,這些疾病在魚群中蔓延,使得捕獲的魚失去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使得沿岸海洋生物單一化,本地的魚種逐漸滅亡,生態系統逐漸失去平衡。雖然放流使大馬哈魚的數量增多了,但生存在同一水域的其他魚種減少了一半?,F在韓國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放流,因放流的手段缺少科學性,最終導致了放流效果不盡如人意。解決上述增殖放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提高科學增殖放流的意識,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指導增殖放流,并形成制度化;用科學技術手段規范增殖放流行為,才能更有效地增殖漁業資源,做到負責任的增殖放流活動。
2.2.1應用優化種苗和對放流種苗跟蹤評估技術
放流品種的選擇及種苗的健康決定著放流的回報率,而放流群體的回捕率是衡量放流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重要指標。因此,要采用優化、健康的種苗和對放流種苗跟蹤評估技術,針對放流魚類生物學特點,科學掌握適合放流的季節、水域及數量規格等。還要跟蹤監測魚類生長過程、資源變動規律情況,評估魚類的成活率,提高放流群體的回捕率,以提高放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使用標志技術跟蹤放流的群體,能有效鑒定出放流的效果,是準確評估放流的難題,新標志技術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目前標志方法主要有:實物標志、分子標志和生物體標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體內標志技術及其他高新標志技術也得到很快的發展。如編碼微型金屬標、被動整合雷達標、內藏可視標、生物遙測標、衛星跟蹤標等也已廣泛應用于海洋生物洄游習性和種群判別研究,而且這些標志技術仍在不斷改進和完善。
2.2.2重視生態系統結構對放流影響的研究
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沿岸環境各有特性且變化異常,放流環境是否適合放流魚類生存問題,也是關系到放流活動的最終效果。因此,要開展對放流水域的生物種群結構、營養結構、水域的生態承受容量深入研究,要考慮到放流魚類的生理條件、行為能力(如活動能力、捕食能力、逃生能力、群體棲息習性等)對成活率的影響,來確定適宜的放流種類和合理的放流數量。對放流種群監測,研究其對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因素影響的程度,保障增殖放流持續健康進行。
2.2.3加強放流魚類種群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技術的研究
水域生態環境污染、捕撈過度、養殖群體“逃逸”和不安全的種苗放流是導致種群種質退化的重要原因。而種群的遺傳基因多樣性退化對自然種群有潛在的危害。因此,必須加強種群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研究,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措施,營造放流水域既有放流魚類又有當地的自然種群魚類共存的環境,以保護水生生物遺傳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物種的多樣性也是生態修復的關鍵。
2.3調整現行的休漁制度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休漁制度并沒有給漁業資源恢復帶來預想的效果。我國魚類種類繁多,不同魚種產卵季節不同,產卵場分布也非常復雜,現在采取伏季按海區先后休漁的措施缺少科學依據,在捕撈強度不減的情況下,不但對漁業資源保護作用不大,反而把南海海區可捕撈的中上層魚類捕撈季節錯過,浪費了可合理利用的資源。在海洋中一條洄游產卵的成魚,可以產近億粒的魚卵,給種群帶來的增殖率在10%以上的。從國外的漁業管理經驗來看,日本從70年代就開始對6~7種魚的資源實行按魚種限制捕撈的管理模式,韓國也在2000年對5種魚實行了按魚種限制捕撈管理,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面對海洋漁業捕撈效益每況愈下的形勢,我國應加大對漁業資源科學調查的投入,掌握現時海洋漁業資源狀況,調整現行休漁制度,做到有的放矢的休漁。建立行之有效的按魚種的資源管理制度,有效修復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為將來實行捕撈配額許可證制度做準備。
2.4引進技術和加強海洋科技的研究
在海洋生態環境恢復方面,美、日、韓等國已有30多年的經驗,已采用了先進科技手段。而我國目前處于起步階段,與世界發達海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12年5月中美簽署了海洋與漁業科技合作框架計劃,在合作領域里面包括了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科技交流,以及適時建立中美海洋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還專門組織專家赴韓國進行考察參觀,并舉辦了中韓海洋牧場研討會,為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引進技術創造了條件。海洋環境的恢復建設是一個龐大工程,我國這方面的核心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配套的技術裝備方面落后,一些海洋儀器還要靠國外進口解決,尤其是在環境觀測方面,海洋科技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當務之急是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并制訂出科學的實施方案,把大力推進海洋環境的恢復建設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
三、結束語
在漁業資源已經出現嚴重匱乏的現狀下,恢復建設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漁業資源迫在眉睫。實踐科學發展,只有強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海洋生態恢復建設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楊瑾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