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高校的生態環境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本土音樂生態環境建設的原則
(一)地方性原則
天中本土音樂文化具有地方性,全市九縣兩區都有屬于自己的本土音樂文化,并且各具特色,高校發揮自身的優勢,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要注重地方性,把能反映地方特征的風俗語言等文化符號考慮進去,不能輕易改變地方特征。把九縣二區的本土音樂制成聲像資料,找當地的老藝人給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建設環境把關,保證地方性的音樂本土文化特征不變。地方的唯一性即是世界性,為未來天中本土音樂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二)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也即原生態,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從原生地移動到高校環境,盡可能保持本土音樂文化的真實性、原生性,特別是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的建設更需要真實性。本土音樂文化的樂器要老藝人使用過的,樂譜也要沒有經過更改的原樂譜。要經常請老藝人到學校表演原生態歌舞,為大學生提供最為真實的原生態音樂標本,以供學生學習本土的草根音樂文化。
(三)綜合性原則
本土音樂文化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建設物質的好做,而建設非物質的相對困難,如何把握需要綜合考慮,即做好物質的也要做好非物質的建設工作;重要的和不太重要的如何取舍,也需要綜合考慮。同時需要做好原生態和次生態的本土音樂文化建設,既要考慮經濟的因素也要考慮社會的因素問題,總之,需要綜合把握建設環境因素。
(四)保護性原則
在做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同時,需要保護好本土音樂文化,當保護與發展發生矛盾的時候,要以保護為主,不能因為創新發展而已破壞性為代價。特別是建設高校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過程中,一定要以保護本土音樂文化為前提,寧可不發展也不能破壞本土音樂文化。這是建設生態環境的重要原則。
(五)教育性原則
高校在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時,要考慮建設后的教育性,從本土音樂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考慮對大學生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效果。包括網絡建設對大學生的環境影響,從而構成立體化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空間環境。
二、建設高校本土音樂生態環境的途徑與方法
(一)建設方法
1.學校自建。
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積極主動地搞好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建設。建設的方式一般是以展覽館的形式為主的物質性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同時構建非物質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資金可以分期分批投入,也可利用本土音樂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實行再投入再發展。建設的先期要合理規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建建停停,既要有長遠規劃也應有近期任務,注重建設工作的可持續性和工作的可操作性。
2.合作共建。
高校雖有責任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環境,但由于學校的資金緊張,往往會受到資金的限制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任務,因此合作建設是可以選擇的方向。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可以和當地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平臺及資源,比如和文化部門合作,有傳統文化節日活動時,把政府組織的活動放到高校開展,可以說是“借雞生蛋”,不花一分錢還能辦大事;二是可以和音樂協會合作,發動群眾組織的力量,利用協會成員的采風活動,收集整理本土音樂文化的珍貴資料,實行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共享;三是可以和各地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合作,把原生態的資料拿來共享;四是可以和社會市場合作,將已有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實行本土音樂文化產品和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相對接,實現校企合作,達到合作共贏或多贏。
(二)建設途徑
1.本土音樂自然環境建設。
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自然環境建設主要包括:本土音樂文化研究所、展覽館、微環境建設等。特別是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它是自然環境建設的主要陣地,把各種本土音樂演奏的新舊樂器、服裝、樂譜等收集起來,在展覽館展出;本土音樂文化微環境建設,就是把相關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料,包括圖片、音像資料等在相對集中的場地進行布置,比如本土音樂文化墻建設等。通過自然環境的建設,為教師、學生提供試聽環境,引發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感悟,為研究當地的本土音樂文化提供參考。
2.本土音樂生活環境建設。
將本土音樂文化融入生活環境之中,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內涵資料,比如在校園內建設道路和景點時以當地的本土音樂文化中著名的傳說故事、人物等命名,如將盤古開天傳說為學校花園命名為“盤古開天園”;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音樂故事將學校其中的道路命名為山伯路和英臺路等;在學校的廣播站定時播放當地的民歌與戲曲節目;定期舉辦當地的民俗文化節;將本土音樂與現代傳媒技術結合,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的產品開發與銷售,將本土音樂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走文化經濟的發展道路。
3.本土音樂網絡環境建設。
利用網絡技術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網站,網絡環境建設具有很多優勢,一是容納量大,大量的視聽資料都可以在網絡存放,而且能夠時時更新;二是傳播速度快,便于學生學習,學生在收集和網絡環境建設過程中提高了對學習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網絡環境建設需要整體設計,在前期的框架設計好后逐步添加內容,可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的本土音樂文化放置于網絡環境之中,在教師指導下全部由學生動手完成。
4.本土音樂教育環境建設。
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環境下得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環境建設極為重要,一是將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化,在大學生中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和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的教育下,形成全面的本土音樂文化系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為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培養傳承人;二是把本土音樂文化形成教材,進行學校與社會的傳播。三是校園內定期舉辦本土音樂文化節、本土音樂文化原創作品大賽等;四是以本土音樂文化研究所為依托,開展本土音樂文化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社會產品,為保護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提供理論支持。
三、建設高校本土音樂生態環境的困境與對策
(一)資金不足問題
地方高校在建設本土音樂生態環境方面,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特別是像黃淮學院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建一個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需要購買的樂器就占很大資金,只靠學校的資金是不行的。我們的做法是:學校建設場地、環境等,由建立的合作聯盟單位出一部分資金進行實物建設,并且是分期分批建設;另外,靠社會的其他渠道捐助,比如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對樂器的捐贈、黃淮學院往屆優秀畢業生的捐贈等;通過以上幾項措施,基本解決了高校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中展覽館建設的難題。
(二)持續發展問題
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有物質和非物質屬性,既要注意物質的環境建設,同時也要注重非物質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本土音樂文化的原生性。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發展的可持續性。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避免發展中對原生態本土音樂文化的破壞。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是次生的本土音樂文化建設環境,利用高校中的人才和資源優勢搞好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承要求音樂文化的原生態的持續性,創新要求音樂文化的變化性。要樹立傳承中的創新理念,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創新即是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過程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比如進行高校中的本土音樂文化原創作品大賽,要求大學生利用高校中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創作新的本土音樂文化作品,以此推動本土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也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創新傳承模式,走出一條經濟與文化相結合的路子,但不能以經濟為主,更多的需要注意社會效益,尋求本土音樂的社會、經濟、文化效益的同步持續發展。
四、結語
黃淮學院作為應用科技大學試點院校,在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天中本土音樂文化資源豐富,為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關的成果,本土音樂文化研究所為師生提供了科研的平臺,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為高校的文化傳承提供了生態環境,通過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建設,為地方培養了大批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給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淮學院的天中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為駐馬店市的文化建設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黃淮學院的本土音樂文化建設模式為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成功的典范。經過近三年的建設實踐,從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網絡環境、教育環境建設四個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傳承地方本土音樂的有效途徑,取得了較好效果,文化不但得到傳承創新與發展,同時獲得了經濟與社會的多重效益。我們將在今后的建設實踐過程中逐步完善對本土音樂文化建設的方式與方法,完美實現高校的四大職能。
作者:王偉平單位: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