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闡述了水電站的建設對植被、植物多樣性、水生生物等生態方面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水電站建設后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0引言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南邊陲,屬于中緬邊境線,地理位置為東經97°31'~98°43'、北緯23°50'~25°20',德宏州的地勢特點是東北高而陡峭,西南低而寬緩。全州按海撥可以分為七類地質地貌,最高海拔3404.6m,最低海拔210m,江河縱橫交錯,水網密集,“三江四河”貫穿整個德宏州,“三江”指的是怒江、大盈江、瑞麗江,“四河”指的是芒市河、南宛河、戶撒河、羅卜壩河,大盈江和瑞麗江屬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四河屬于大盈江和瑞麗江。大盈江和瑞麗江流經德宏州80%的土地面積,貫穿9個壩區,對德宏州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食品要求“綠色”、“生態”,環境更加追求自然、空氣清新無污染。生態環境已經變成人類賴以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條件,而水資源環境又是貫穿在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環境條件之一,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和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水資源的運用,河流是地球上人類能直接利用的少數水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河流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灌溉、養殖等多種功能。人類對河流的建設開發日益劇增,其中在河流上大規模筑壩攔截修建開發水電站是一個典型的代表,電站的開發建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開發建設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整個生態環境帶來的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1水電站的建設開發
1882年我國第一家發電廠的投入使用至今已有134年的歷史,電的使用已經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類已經越來越離不開電。常見的發電方式有火力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等,火力發電因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在電站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現在最常見的是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截止2007年底,中國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45億kW,約占總容量的20.3%,同比增長11.49%。到2008年底,全國水電裝機達到1.75億kW,在世界居第一位,占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21.6%,僅次于以煤發電,居第二位。德宏州大部分河流都屬于山區間河流,水頭高,落差大,非常適合高水頭電站開發。到目前為止,德宏州已經投入使用的水電站有114座,其中規模在10萬kW以上的電站有6座,規模在5萬kW以上的有8座,其余的均在5萬kW以下。電站工程建設的施工開挖、占地等活動會對地形、土壤、植被、野生動植物產生影響,同時新增水土流失和自然植被的破壞;在工程運行期間水庫的淹沒、大壩的隔斷、改變水文產生情勢、河段減水等會對水生生物、陸生生物和水環境產生影響。整個工程的建設根本上改變了河流原來的水位情勢,改變了水文時空分布不均的現象,阻斷了天然河流的連續性,阻斷了魚類回游的天然通道,河流的深度、寬度、水溫、流量都發生改變,河流的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在筑壩和取水過程中,可能會對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整體性造成嚴重的影響,因為大壩的建設會改變自然水文情勢,不同程度地切斷了水生生物的生態環境,也隔斷了河流系統的空間連通,使回游性魚類種群下降,甚至會導致特殊種群的毀滅。
2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直接生態破壞
水電站的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在工程開工建設中直接破壞陸生植被,導致陸生動植物的生產環境和棲息地減少及陸生動植物個體數量的減少,危及重要動植物物種和整個生態系統的生存和存在。施工期間,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相對集中,帶來的“三廢”及粉塵、噪聲污染,對當地環境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電站大壩蓄水后,會使庫區水位上升,使得溇水上游許多山體被淹,山體上的植物被毀,棲息的生物基本消失。某些電站的建設位于自然保護區的不同分區內或者自然保護區的邊緣,電站的建設勢必對自然保護區內保護的動植物造成直接影響。電站建設位置選擇也是極其重要的,若電站建設位置在自然保護區的邊緣,建設時必須考慮自然保護區內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珍稀瀕危動植物,要采取重點保護措施,確保珍稀動植物得到保護。
2.2對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電站的大壩建設直接將山川河流攔腰截斷,阻斷了河流中魚類的游動通道,對魚類回游影響很大?;赜问侵杆鷦游餅榱朔敝?、越冬或索餌的需要定期地從一個水域到另一個水域集體群遷移的現象。水電站的工程建設直接阻斷了回游性魚類的回游通道,會導致河流中的魚類不能回游到河流的另一端繁殖、越冬,造成魚類種類減少或滅絕、魚類資源數量減少。水電站的大壩攔截修建直接淹沒使某些魚類特有的產卵場和棲息地不復存在,使魚類產卵的生態環境不復存在,水電站將河流阻斷修成大壩,大壩變成水庫,水庫區面積擴大、水流的流速減緩使上游產下的漂流性魚卵的可漂流里程縮短,嚴重時導致魚卵下沉死亡。水庫流速減緩和靜水性魚類種群的發展將使急流行魚類種群受到抑制。水電站的建成對整個河流水生生物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在水電站建成或修建的過程中應該建立水生生物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2.3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水電站建設過程中,整個水電站項目的施工將對植被地表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局部地貌也發生較大的改變,在水電站建設期內和運行初期都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工程施工期間,會直接破壞原有的植被,降低土壤侵蝕力,重塑的地表植被在雨季會發生細溝侵蝕。工程建設中開挖與回填使原有地表植被、地面組成物質、土壤結構及地形地貌受到直接或間接的破壞、擾動,以致地表出現裸露狀態,失去原有植被的防沖、固土能力;同時,在水電工程的開挖與回填過程中所形成的裸露地表和高陡邊坡,使其自然穩定狀態性受到破壞,增加水土流失量,易產生沖刷、垮塌現象。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棄渣、邊坡若不采取適當的攔擋、護坡等防護措施,棄渣表面長時間無植被覆蓋,在洪水和雨水的沖刷下,會造成渣體沖刷、坍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強度最大的是渣場區,各存棄渣場均達到劇烈侵蝕,土料場水土流失強度達到極強度侵蝕,其它如施工道路、施工場地多數區域達到強度侵蝕。運行初期,由于各施工擾動已結束,水土流失強度較施工期有大幅度的降低。如果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松散的棄土棄渣遭遇暴雨、洪水的沖蝕,很容易對整個水電站區域生態環境、河流水質及土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展望
長期以來各種水電站的建設,為各地生產建設提供了大量清潔能源,也有效推動了德宏州能源結構轉型,但水電站的開發也直接影響到了生態環境。在“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原則上不再核準審批新開工所有類型的中小水電項目,水電站的建設直接破壞生態環境,減少生物多樣性,使物種減少及瀕臨,導致水土流失和居民搬遷等問題。水電站的開發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工程施工期間開始,一直延續到電站運行期,電站的長期運作對水生生態環境也造成很大的影響。水電站的開發造福人類,也為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帶來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并非要否定水電開發,而是要在于轉變發展理念,在發展和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水電站項目要考慮河流的生態和景觀用水,制定合理的流域使用調度方案,并安裝生態流量在線監控裝置,保障生態下泄流量,嚴格執行保護環境、生態優先的方針,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參考文獻:
[1]陳國階,陳治諫.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2]朱世偉.開發我國云南水電能源基礎戰略和對策[J].生產力研究,1996(4).
[3]何玉芹,歐曉昆.云南省水電站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對策[J].云南環境科學,2006,25(2).
[4]樊遠坤.團坡水電站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預測及保護措施[J].貴州水利發電,2006,20(1).
[5]李錦勝.水電站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評價[J].環境科學導刊,2011,30(5).
[6]赫尚麗,杜凡,曾輝,羅柏青.云南水電站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西南林學院學報,208,28(4).
[7]宋靖國.大型水電站建設的環境影響及生態修復[J].北方環境,2011,23(9).
[8]余波,黃成敏,黃正文,文星躍,鄧茂林.水電開發對云南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1).
作者:方飛1;張杰2 單位:1.德宏州環境保護局,2.芒市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