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農藥發展對劉氏短須螨的毒力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方法
1.1.1毒力測定將供試藥劑分別稀釋成400,600,800,1000倍液4個濃度梯度,采用玻片浸漬法測定。把雙面膠帶剪成lcm×2cm大小,貼在載玻片的1端,選擇健康的劉氏短須螨成螨,用零號毛筆輕輕挑起并將其背部粘在膠帶上,保持足、口器及須肢可自由活動,每張玻片30頭螨,排成5排,每排6頭。將粘有成螨的載玻片放在直徑15cm的培養皿內(皿內放1塊濕潤的脫脂棉),置于25℃下,4h后在雙目解剖鏡下檢查,挑除死亡個體并補足活成螨30頭。然后把粘有成螨的玻片置于藥液內浸漬5s后取出,用濾紙吸除載玻片和螨體周圍的多余藥液,移入培養皿內,以蒸餾水為對照。于溫度(25±1)℃、相對濕度65%±10%、光周期14L:10D條件下培養,每個濃度重復3次。24h后在顯微鏡下檢查死亡情況。用解剖針輕觸螨體,完全不動者視為死亡。分別記錄不同處理的死亡螨數,計算死亡率。以Abbott公式計算校正死亡率,根據概率值分析法求出毒力回歸方程式、相關系數(r)及致死中濃度。
1.1.2酶活性測定1)酶液制備。選擇0.3%苦參堿水劑為供試藥劑,按照致死中濃度LC50配制濃度為7.18mg/L的藥液備用。將采自校園內的健康水杉葉片和葡萄葉片洗凈、晾干。用小型噴霧器噴施配制好的苦參堿藥液2mL于水杉葉片,之后用零號毛筆將供試成螨接于葉片上;以蒸餾水處理為對照。根據劉氏短須螨危害葡萄的特性[1],挑選先期取食水杉葉片的劉氏短須螨健康成螨,接于噴施2mL蒸餾水的葡萄葉片上飼喂。各處理在24h后挑取存活個體進行酶活測定,每次取樣100頭,每個處理重復3次。根據各測定目標酶的試劑盒說明書,加入不同劑量的生理鹽水,制備成10%的組織勻漿,10000r/min于4℃下離心15min,取上清液進行測定。2)酶活性測定方法。過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和乙酰膽堿酯酶活性的測定方法均采用各個酶活性測定試劑盒提供的說明書中的方法。每組試驗重復3次。
1.2數據統計分析用SPSS16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按劑量對數和死亡率機率值的直線回歸法,求得毒力回歸方程、相關系數R2、致死中濃度(LC50)及其95%置信限。過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轉移酶和乙酰膽堿酯酶間的差異顯著性采用Duncan多重比較法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室內毒力測定
2.1.1室內殺螨效果印楝素、阿維菌素、苦參堿和Bt各濃度梯度對劉氏短須螨均表現出殺螨效果,校正死亡率隨著處理濃度的升高而增加。印楝素的防治效果最佳,4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為100%,1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為52.39%;其次為阿維菌素,4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為97.61%,1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為40.46%;苦參堿和Bt的防治效果較差,4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別為52.39%和42.86%,1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別僅為2.39%和4.76%。
2.1.2毒力分析印楝素對劉氏短須螨的毒力水平最高,致死中濃度LC50為5.36mg/L;其次為苦參堿,LC50為7.18mg/L;阿維菌素和Bt相對較低,LC50分別為20.18mg/L和20.69mg/L。
2.2苦參堿對劉氏短須螨相關酶活性的影響7.18mg/L苦參堿處理24h后,該螨體內乙酰膽堿酯酶活力達到2.11U/mgprot,較對照增加32倍,差異顯著(P<0.05)。過氧化物酶活力為76.00U/mgprot,較對照增加16倍,差異顯著(P<0.05)。而谷胱甘肽-S-轉移酶活力為0.02U/mgprot,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蒸餾水處理的劉氏短須螨轉移至葡萄葉上飼喂24h后,3種解毒酶活性均有增強,但是差異未達顯著水平(P>0.05)。
3討論
已有研究顯示,阿維丙溴磷對劉氏短須螨的毒力最高,噠螨靈次之,甲維鹽防治效果最差。本試驗選用了4種生物農藥對劉氏短須螨進行室內毒力測定,印楝素對劉氏短須螨的毒力最高,致死中濃度達到5.36mg/L,苦參堿、阿維菌素和Bt致死中濃度分別為7.18mg/L,20.18mg/L和20.69mg/L,說明4種藥劑對劉氏短須螨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印楝素致死中濃度最低且具有非常明顯的殺螨效果,可以作為首選的生物防治藥劑在生產中應用;苦參堿致死中濃度也較低,且苦參堿為廣泛使用的植物源藥劑,效果較好。本研究僅以幾種生物農藥對劉氏短須螨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尚需對用藥時間、最佳用藥濃度以及適宜的施藥器械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利用致死中濃度的苦參堿處理24h后,劉氏短須螨的相關代謝酶活性發生了一定變化。其中過氧化物酶和乙酰膽堿酯酶活性顯著增加,而谷胱甘肽-S-轉移酶活性變化不明顯。過氧化物酶廣泛存在于細胞內,具有較高清除H2O2能力,己在大多數昆蟲中發現。乙酰膽堿酯酶是存在于神經系統內的水解酶,該酶活性被抑制,將導致昆蟲的迅速死亡,其敏感性的變化,將直接影響蟲體中毒的程度。本研究中過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說明其在清除過多自由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螨體內細胞的穩定,維持了螨正常的生長發育。乙酰膽堿酯酶活性的增加體現了其在分解外源毒物,維持正常神經生理代謝方面的作用。
谷胱甘肽-S-轉移酶是1類催化還原型谷胱甘肽與各種親電化合物親核加成反應的酶,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在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解毒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昆蟲體內重要的解毒酶之一。參與包括對殺蟲劑在內的許多異型生物質的解毒。因苦參堿對劉氏短須螨有毒殺作用,谷胱甘肽-S-轉移酶活性應該被激活,引起劉氏短須螨對苦參堿的解毒,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研究中發現處理組與對照組該酶的活力變化不顯著,可能與處理時間較短有關。對保護酶、水解酶和解毒酶活力的測定有助于使用藥劑時選擇最低的適合濃度、最佳劑量以及所需處理的時間,既要達到干擾害蟲代謝,阻礙害蟲生長發育或致死效應,實現有效合理防治目的,又要避免產生抗藥性,或增加化學藥劑使用量造成環境污染,為尋找合理的生物防治新思路提供科學參考。
作者:蘇鵬 樊斌琦 王焱 張岳峰 郝德君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 松江區林業站 上海市林業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