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府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正走向工業強國的道路。然而,這種以污染為代價的重工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已然成為了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阻力。因此,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生態工程建設。自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實施以來,國家的大力扶持和當地人民的積極配合使得工作初有成效,退耕還林地區的生態環境面貌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改善,這對于普通民眾的生活來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雖然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由于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的區域性布局缺少嚴密性的科學布局,針對百姓耕種的補償政策不合理、不公平性,在相關的監督與整治方面也沒有建立科學的監測與評價體系,政府一系列的行為可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使得退耕還林還草工作面臨著很大的阻礙。因此,本文闡述了退耕還林還草現狀,分析政府措施,進行簡單的評析。
關鍵詞:
生態工程;退耕還林還草;政府行為
一、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背景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的特殊性,糧食和耕地成為百姓關注的基本生存問題。但由于過去農民缺乏科學發展觀的長遠思考,盲目地增加耕地毀林開墾,并在不適合的地區,如陡坡地、沙化地等區域盲目進行開墾后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破壞了生態平衡,從而造成水土流失和風沙等環境危害,致使洪澇、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等帶來了非常的嚴重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干預農業生產,充分發揮其影響力,開展生態工程亟不可待。在1999年,以四川、陜西、甘肅3省作為試點地區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工作,2002年初,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公室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退耕還林工作,確定正式全面啟動我國的退耕還林工程,努力恢復生態平衡,減少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環境的危害。近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一直作為我國政府的工作的重點,在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所作的2015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辦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開展國土江河綜合整治試點,擴大流域上下游橫向補償機制試點,保護好三江源。并且為永續發展今年擴大天然林的保護力度,并決定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退耕還林還草廣泛推行的背景下,四川省政府辦公廳也早在今年年初就了關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意見,明確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要求,完善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具有包括補助政策以及其他相應的配套政策,確保退耕還林還草真實落到實處。
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目前,由于環境質量呈現江河日下的趨勢,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問題不得不被政府放在重中之重的任務當中,其中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的實施是生態建設的首要環節,所以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應該保證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成效。目前,我國在原有林業建設工程的基礎上,逐步開啟了一系列的保護工作,例如:退耕還林、退耕還種、規劃天然保護區、設置自然保護區以及動物保護區、治理風沙源、建設“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防護林、建設速生豐產林等。國家對生態建設進行重點扶持,并將退耕還林工程作為重點建設項目,并且從改善、保護環境出發,對容易導致地質災害、水土流失的耕種實行停耕,并因地制宜地展開恢復工作,同時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草等方法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改善土地質量。有關數據顯示,經過全國人民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任務1671.1萬h㎡,其中,退耕還林700.25萬h㎡,宜林荒山荒地種草970.85萬h㎡,有效恢復了森林面積,減少了水土流失,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保障。
三、退耕還林還草的意義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在生態、經濟以及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生態環境方面,退耕還林擴大了林草植被的種植面積。眾所周知,植被是涵養水源,防沙固土的良好工具。因此,植被面積的增加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水土流失問題。并且實踐證明,這一生態工程極大地改善了長江和黃河上中游等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增強了這部分區域的抗旱、防澇能力,從而提高現有土地的生產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經濟方面,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重點扶持項目,它能夠吸引大量的外界資金、人才以及技術,進而這一工程會在市場角度帶動市場需求,并有需求影響供給,所以當地經濟也會被其影響,隨之做出積極地反映。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也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使資源得到充分的保護。在社會方面,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糧食,擴大農村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廣大農民的收入,同時為貧困農民提供可靠的糧食供應,為他們提供了生活保障。同時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開發綠色食品,開展森林旅游,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于東、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政府退耕還林還草的措施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基本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封山綠化就是指退耕還林后必須對山的四周實行封閉管理,禁止放牧、管護好林地免受人畜危害,確保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以糧代賑就是對退耕還林的農戶,政府按一定標準無償提供糧食,實行以糧食換生態,確保農民退耕之后生活有保障,生活質量不降低,從而充分調動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個體承包就是將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的任務,采取對外承包的方式,落實到戶、到人,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具體以責任制的形式,明確造林種草者權益,落實管護措施,責權利掛鉤,使群眾在獲得利益的同時為生態環境建設做貢獻,從而有序推進退耕還林工作,盡快實現工作成效。除此之外,政府也會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糧食、生活費補助、種苗造林補助費。對應稅耕地,自退耕之年起,不再征收農業稅。政府保證退耕還林者享有退耕地上所種植林木(草)的所有權。退耕地還林后的承包經營權期限可以延長到70年。在政府資金和糧食補助期滿后,在不影響整體生態功能的前提下,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退耕還林者可以依法對其所擁有的林木進行采伐,以確保他們能享受退耕還林工作的成果,擁有一定的收入,確保生活穩定。這一系列的措施將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同時保障退耕農戶的利益,確保在耕地回收的前提下農戶還能夠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政府進行退耕還林還草需解決的問題
退耕還林還草是個巨大的惠民工程,但隨著它的推進,一些問題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在一些地區,政府行為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反而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效果。
第一,糧食產量下降。隨著退耕地后造林面積的增加,耕地面積逐漸減少,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糧食生產量的降低。雖然退耕還林還草后,國家政策明確規定給受到影響的農民每畝地給予200斤糧食補助和一定的資金補貼,但這畢竟是有限的。如果生產技術仍維持在原有水平,則糧食產量并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并且耕地作為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的基礎,對于他們來說,選擇退耕就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如果不能對他們給予很好的補貼,那么糧食的短缺很可能帶來新一輪的墾荒造田,失去了退耕還林還草的意義。所以,政府在退耕還林還草基本政策之外,還要注重農業人才的培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通過科學研究來提高糧食單位產量,另一方面可通過合理布置種植結構以實現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中創造最大可能的價值,以此來彌補因退耕地面積減少而造成的產糧不足的問題。
第二,農民收入減少。首先,莊稼的收成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但基于第一點的負面效果,這一收入將會因產量的下降而減少。其次,不同區域內的氣候土壤條件不同,造成耕地的價值不同,造林的費用也不同,政府補償機制的不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對農戶的補償就有失公允,也就是說現存補償體制可能并不能彌補農民因退耕還林還草造成的損失。最后,退耕還林還草本身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在短期內不能看到顯著的經濟效益。基于以上三點原因,政府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改善,那么農民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的損失。因此要在退耕農村發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模式,拓展農民的獲得收入的渠道,同時對于生活水平特別低的貧困地區,可以有政策上的傾斜,加大補助程度。
第三,沒有確立科學的監測評價體系。退耕還林還草是一個關系國家以及每個人的大工程,但是究竟效果如何只能通過幾個直觀指標來判斷,那么究竟有沒有達到我們想的效果呢,不得而知。對于其中的造假行為也需要有相應的監管部門進行約束,在利益的驅使下,生態效益優先原則很可能被經濟效益優先取代。
六、結束語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掠奪自然資源為代價,追求短期效益。生態工程的建設就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維護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改善生存質量,對長久的發展是有絕對好處的。
參考文獻:
[1]孫炬仁.搞好退耕還林還草需解決的幾個問題[J].內蒙古科技,2002.S2
[2]陳來生.淺議退耕還林還草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攀登,2000.S1,
[3]楊艷琴,范志靜.退耕還林還草的重大意義解析[J].遼寧林業科技,2003.3
[4]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意見
[5]史禹.中國退耕還林工程及其所產生的影響[J].北京林業,2015.15
[6]王閏平,陳凱.中國退耕還林還草現狀及問題分析[N].中國農學通報,2006.2
作者:李智超 單位:四川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