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退耕還林工程特點與管理重點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退耕還林工程是當前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一,是利國利民、造福社會和有利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本文從退耕還林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出發,闡述該工程的特點,并對工程管理重點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退耕還林工程;特點;管理重點
1退耕還林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程
退耕還林是指將一些水土流失、鹽堿化和沙化等嚴重的地區有計劃地停止耕種,通過植樹造林恢復林草植被的一項以保護和改善環境為核心的生態工程,是我國當前投資最大、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林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首次試點是在1999年,剛開始只有四川、甘肅和陜西3個試點區;2000年,退耕還林工程正式啟動;截至2002年,該工程在已擴展至全國25個省區、市;截至2010年,全國退耕還林面積已累計1467萬hm2。2012年,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在全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重要會議上強調,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要在當前已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
2退耕還林工程的特點
2.1工程布局的廣泛性
我國地域遼闊,土地占有面積巨大,除上海、廣東、福建、山東、江蘇和浙江6個省外,全國仍有25個省區、市的1500多個縣開啟了退耕還林工程[1]。退耕還林工程涉及面廣泛,國家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
2.2建設目標的多樣性
大力推進退耕還林工程不僅是為了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更是為了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的長效發展。所以,退耕還林工程的目標除了治理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提高生態效益以外,還有很多后續目標。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功后,可以有效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幫助人們脫貧致富,不斷摸索出適合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產業。此外,退耕還林工程提高了我國的土地利用率,社會目標明顯,同時促進了社會其他各類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3工程實施的全民性
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政府大力推行實施的一項重大工程之一,覆蓋面廣,在全國25個省區、市都有設點。工程建設涉及社會的各個部門,參與人員眾多。由于該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的生態工程,所以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很多農戶、部分工商業經營者、機關工作人員、下崗職工和社會團體等都愿意參與該工程的建設與發展。
2.4工程建設的科學性
在林種上,退耕還林后,大部分地區都建設了功能多樣、種類齊全的生態林,堅持以生態優先;在造林模式上,各地區因地制宜選擇了林果間作、林草間作等多種造林模式,根據各地區的實地情況選擇合適的造林模式,做到長短結合、立體經營、因地制宜,效果明顯;在造林環節上,采用機械整地、爆破整地和人工整地等多種方式,翻新改造原有土地,然后根據土壤特質、土層厚度選擇合適的植物和生態形式,大大提高了栽植植物的成活率。
2.5國家補助發放的長期性與極強的政策性
政府對退耕還林工程投入資金眾多,加大了對退耕戶的資金補助力度,嚴格規定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滯留、克扣、挪用退耕還林政策補助金,且村委會或其他人員不得代農戶領取補助,嚴防不法現象發生。此外,加強各部門的監督管理,對截留、挪用退耕戶補助金的牽涉人員嚴懲不貸。
3退耕還林工程的管理重點
3.1制訂工程實施方案
一個工程的實施建設首先要制訂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由于每個地區的情況不同,因此在制訂工程實施方案時不能照搬照抄其他成功地區的設計方案,要現場考察、認真全面地分析多方面影響因素,因地適宜制訂適合本地區的最佳實施方案。
3.2監督保障工程建設質量
工程建設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工程的建設質量。要想確保工程質量達標,必須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在場指導。工程建設期間,林業技術人員要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在確定好退耕土地后,及時培訓農戶種植培育技術,包括如何選種、樹種密度、澆灌與施肥周期、病蟲害防治等,積極做到在各個環節給予指導和監督,從而確保此項工程的建設質量。
3.3核實工程建設成就
要建立完善的驗收管理機制。工程建設完成后,驗收人員在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嚴格驗收工程的建設質量,實地核查退耕造林面積是否與上報面積相符,植物成活率是否達標等。林業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驗收人員的監管,實行“誰驗收、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究制度[2],將責任細化到個人,防止虛報工程建設面積和質量的現象發生。
3.4規范政策兌現程序
工程建成驗收后,管理人員要將驗收結果張貼在村務公開專欄上進行公示,并將退耕戶的具體情況公示出來,做到真實、公正、公開,全面接受群眾監督。國家根據驗收結果對退耕戶及時足量地發放補助金,并且擬好合同。退耕戶領取補助金不得代領,必須親自到指定地點領取,與管理人員簽訂合同并簽字確認,這是政府回報農戶取信于民、鞏固造林成果的重要舉措。
3.5完善管護形式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可以采取不同的管護形式,分戶管理和集體管理相結合,實行誰造誰有誰管護的方法,將造林地細分給個人。管理人員與農戶簽訂管護合同,加強退耕造林戶的責任心。選拔造林地管護人才,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管護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
3.6完善產權政策
要想搞好退耕還林工程和后續的鞏固,產權是貫穿始終的核心問題。產權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權明晰意味著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可以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必須明確退耕戶的土地產權,通過產權保護有效保障退耕戶的個人利益。這是農戶在根本上重視退耕還林工程、保護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舉措。退耕還林改變了農戶的土地利用方向,為了這種轉變方式的持久穩定,必須要在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搞活土地使用權,有效落實農戶的林(草)權[3]。
3.7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退耕還林工程建成后,如果相關管理人員不管不顧,可能會出現退林還耕的現象。因此,鞏固建設成果也是工程建設成功的關鍵措施。要加大對農戶退耕還林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有效宣傳,讓人們認識到退耕還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加大封山禁牧的力度,保護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加強對管護人員的技術培訓,合理種植林下植被,促進幼苗早日長成。建立健全退林還耕舉報制度,一旦發現有人私自將造林地恢復為耕地,嚴肅處理,絕不徇私。
結語
退耕還林工程的管理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關部門、管護人員、退耕戶的積極配合,加強各個環節的監管,有效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持久穩定,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楊冬生.社區林業及其在四川的實踐[J].四川林業科技,2013(2):49-52.
[2]趙俊臣.關于西部大開發中天保工程的若干理論與政策問題[J].中國農村觀察,2014(4):55-63.
[3]李育材.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回顧與總體思路[J].林業經濟,2014(9):3-11.
作者:茍忠榮 單位:通江縣青浴鄉政府農業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