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實現產業集群化是特色農業發展的可行路徑。本文提出在現有產業鏈基礎上,通過產業鏈培植和對產業鏈條進行資源整合,完善產業鏈體系,促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網絡的演進發展,在產業鏈與集群網絡互動中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以及特色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關鍵詞:
特色農業;產業鏈整合;產業集群;龍頭企業
一、引言
與傳統農業相比,特色農業能充分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產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在農業領域發展特色農業,能夠促進傳統農業經濟的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以及有效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特色農業的發展不僅在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得到重視,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也越來越強調依靠發展特色農業來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在特色農業發展中,產業集群導向的發展戰略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方面表現突出,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日益得到重視。然而在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實踐中,依靠地理位置相鄰,生產和加工特色農產品的加工企業集聚并與地方政府、農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輔助機構長期互動自發形成產業集群,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發展時期。如果能夠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構建和培育產業鏈條,對已初步形成的產業鏈條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匯集產業鏈優勢,形成產業集群網絡并在鏈網互動中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實現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壯大。
二、特色農業產業空間組織形式:農業產業鏈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一)農業產業鏈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概念辨析產業鏈作為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在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從最初投入的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生產出的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構成了縱向的產業鏈條[1]。在此基礎上,結合農業產業特征,農業產業鏈是指立足市場,在土地、勞動力、資本與技術等生產要素投入下,在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圍繞某種核心農產品的生產或以此為原料進行的加工生產以及運輸、銷售等環節所形成的鏈式結構。農業產業鏈的形成,是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分工不斷深化的結果。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在專注于生產環節或片段的同時,不斷強化與提供生產加工原材料的種植戶以及農業加工制成品銷售企業的互動聯系,形成圍繞農業加工制成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鏈條式結構關系。同農業產業鏈相比,農業產業集群這種農業產業空間組織具有更為明顯的網絡化結構特征,它是一系列地理位置相鄰且相互聯系緊密的農產品企業與地方政府、相關輔助性組織機構、廣大農業種植戶共同形成的有機整體。在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過程中,若能夠立足區域特色,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發展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將會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在特色農業集群內部,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大學或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輔助性組織和中介機構、地方政府部門在一定地理空間集聚形成集群網絡結構。
(二)農業產業鏈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組織結構作為農業產業的兩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產業鏈與產業集群是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尤其是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農業產業鏈不是單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加工生產中形成的簡單鏈接,而是相關環節以投入產出為紐帶聯接而成的復雜系統。從產業鏈空間組織結構來看,產業鏈縱向環節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在核心企業的驅動下,實現產品和價值流動,在互動過程中形成承前啟后的聯系。在產業鏈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聚集大量同類企業或輔助性機構,形成橫向環節的競爭與協作關系。對于產業鏈,更多時候關注的是其縱向上下游環節的銜接關系與價值分布,在最終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產業鏈縱向各環節都參與產品價值的創造或實現,各環節具有連續追加價值的產業活動構成了價值鏈。價值在產業鏈上變化轉移并向對價值創造起關鍵作用的環節集中[3]。產業鏈上農產品種植、加工制造、市場銷售等環節所實現的價值各不相同。在產業鏈上各環節中,根據其價值創造的多少可以區分出產業鏈的驅動力量。對于一般產業鏈而言,根據驅動力量的不同,可將產業鏈區分為生產驅動型產業鏈以及銷售驅動型產業鏈,生產驅動型產業鏈中生產企業是產業鏈條的驅動者,銷售驅動型產業鏈中從事產品營銷的企業發揮產業鏈驅動者作用。對于農業產業鏈,生產驅動型產業鏈中農產品加工企業是產業鏈條驅動者;銷售型產業鏈中,從事初級農產品銷售的企業(如大型超市)扮演產業鏈條的驅動者角色。就特色農業產業鏈而言,基本上屬于生產驅動型產業鏈。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是眾多與特色農業聯系密切的生產者、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4]。作為農業生產組織中的模式創新,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具有顯著的空間網絡結構特征。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網絡中,出于對某種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的需求,以該農產品為加工原料的加工企業和大量的關聯企業在某一地域集聚,進一步帶動從事種子培育、農藥化肥生產、機械工具生產、技術咨詢、物流運輸以及其他的輔助性組織機構的集聚,這些企業和輔助機構的集聚又促使農業聚集的進一步增強,經過集聚的自我強化效應,最終形成加工企業和關聯企業、種植戶、地方政府、輔助性組織或機構等主體聯系密切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內部,各行為主體在各種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相互交織過程中構建了集群內部網絡。可以說,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既是由各行為主體構成的經濟網絡,又是由各主體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
三、特色農業發展路徑:培植和整合產業鏈發展產業集群
特色農業發展既能實現農業自身的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又能對地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在農業領域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過程中,應該通過何種方式或途徑來實現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是依托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鏈,整合產業鏈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還是通過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特色農業。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以及部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經驗,本文認為,特色農業發展應該立足發展現實,在培育整合產業鏈基礎上促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和不斷發展演化,通過產業鏈與集群網絡協同發展促進特色農業優化升級。
(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現實困境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產業集群化戰略已成為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主導戰略。國內的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群、甘肅定西馬鈴薯產業集群以及河北昌黎葡萄酒產業集群等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在推動農業經濟增長、農業增收以及傳統農業升級轉變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然而,從總體來看,我國當前特色農業集群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制約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的現實困境。我國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是集而不群,多數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僅僅是大量同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在一定地域的聚集,企業間的關聯性和互補性較差,企業之間缺乏長期合作所需的信任關系,在生產合作中存在短期機會主義行為,難以形成有效地利益分享機制和維持長期穩定的協作關系;加工企業與特色農產品種植戶之間的關系也更多表現為出售——購買農產品的買賣關系,雙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種植戶與企業之間的銷售契約不穩定,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存在的“壓價”、“毀約”現象進一步降低雙方長期合作生產的可能性;企業聚集區域內的地方政府與輔助性組織機構也沒有發揮有效促進和服務集群發展的作用。無論是自發的地理空間的企業聚集,還是在政府主導下的產業集聚,政府部門的角色定位和功能發揮對產業集聚成群產生重要影響。在當前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準,往往走向兩種極端,一種是在集群發展中完全忽略市場的作用,完全由政府主導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另一種極端則是聽任市場發揮作用,政府部門對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不提供政策扶持和施加影響。在企業集聚區域,加工企業及相關企業、種植戶、地方政府、輔助性組織機構等集群主體之間的互動聯系的缺乏,難以在各主體間建立緊密的經濟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制約了特色農業的集群化發展過程。特色農業產業鏈的殘缺和不完整、相關鏈條環節缺乏有效的銜接是我國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的又一制約要素。我國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生產企業與特色農產品種植戶以及與銷售環節之間形成的產業鏈條通常較短,缺乏向上游種子培育、加工機械等環節以及下游物流運輸、產品售賣等環節的拓展延伸;同時,產業鏈往往較單一,在產業鏈條橫向上拓展不夠,難以充分發揮每個鏈條環節的潛力。產業鏈縱向延伸不足與橫向拓展不夠,導致農業產業鏈難以充分發揮整體競爭優勢,阻礙產業鏈中龍頭企業利用產業鏈的有效銜接帶動不同環節企業集聚以及與地方政府、種植戶、輔助性組織或機構互動最終形成產業集群的進程,制約了特色農業的持續性發展。
(二)產業鏈整合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網絡演進從組織結構來看,產業鏈是基于縱向生產關系形成的鏈式結構,產業集群則以內部主體構建的網絡結構為顯著特征。盡管二者組織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通過對國內外典型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來看,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網絡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的協同機制,對集群網絡演進、實現向特色農業集群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基于當前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結合產業鏈與產業集群網絡的結構特征,特色農業的發展應該從構建特色農業鏈出發,明確識別產業鏈的主導者。由于產業鏈是價值鏈的物質承載體,不同環節具有不同的價值分布,通常而言占據價值最大份額的環節就是產業鏈條資源整合的主導者。從特色農業產業鏈發展特征來看,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最終產品市場價值構成中占據最大份額,因此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是驅動產業鏈培植和資源整合的主導。在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主導下,對產業鏈主體進行資源整合,包括產業鏈條的延伸以及強化不同產業鏈環節的互動聯系;以及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在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主導或帶動下,衍生發展附屬(旁支)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鏈主鏈條與附屬產業鏈并存和協同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主導的產業鏈培植和資源整合為集群網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產業鏈培植和資源整合是動態化發展過程,產業鏈條上的種植戶、加工企業、銷售企業等主體在這一過程中互動關系不斷強化,同時,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也促使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的輔助性機構和科研機構介入并逐漸形成關系交錯的產業集聚網絡,網絡中各構成主體經過較長時期的關系互動,在形成基于產品生產的經濟網絡的同時,長期的接觸在個主體間構建了無形社會關系網絡,特色農業發展由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網絡演進發展,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特色農業產業鏈的培植整合并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循環過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又會對特色農業產業鏈發展產生反饋作用,進一步推動和完善特色產業鏈在地理空間上的衍生拓展。產業鏈與集群網絡形成的鏈網互動持續強化和推動了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
(三)產業鏈整合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對策從國外發達國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來看,集群化發展戰略已成為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主導戰略,在產業發展實踐中也取得突出的成就。結合產業鏈培植整合與集群網絡演進發展的機理以及我國特色農業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在我國未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1.扶持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發揮其在產業鏈培育整合以及產業集群網絡形成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產業鏈各環節是在一定的投入與產出關聯關系基礎上構建起來的,龍頭企業在產業鏈中影響力系數最大[5]。因此,在特色農業產業鏈中,應根據特色農業發展特征,根據企業發展潛力、發展導向等一系列綜合指標,識別出能夠在產業鏈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的龍頭加工企業,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依托龍頭加工企業的發展,引領和強化產業鏈條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實現產業鏈資源的整合、延伸產業鏈以及強化與農戶、中介組織、政府機構等集群主體的協調互動,最終特色農業由產業集聚向產業集群演進。2.對產業鏈實施深度資源整合,促進區域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以及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在特色農業產業鏈中,發揮龍頭加工企業主導作用,實施產業鏈資源的深度整合。在產業鏈縱向上加強處于分離狀態的產業鏈條片段之間的聯系,實現特色農業產業鏈條間的聯動,在分工協作機制下,逆向拉動產業鏈上游的育種、種植環節,正向推動產業鏈條向銷售環節的有效銜接,不斷延伸主產業鏈條;在主產業鏈條基礎上,培植新的產業鏈條,擴展和完善產業鏈結構,強化產業鏈整體競爭力。3.在培育和整合產業鏈過程中,促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在鏈網互動過程中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培植和整合產業鏈,在完善產業鏈條結構基礎上,產業鏈條上種植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和其他提供配套服務或技術支撐的企業或組織機構從單一的縱向聯系向多向交錯的網絡狀結構演變,而產業集群網絡的發展又會推動產業鏈條的整合重構,在鏈網互動過程中不斷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4.充分重視和積極發揮政府在特色農業產業鏈培植整合以及產業集群化發展中的作用特色農業產業鏈在培植和整合過程中,龍頭加工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政府部門在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資源整合中的能夠發揮積極助推作用。同時,作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構成主體之一,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的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影響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初期,需要政府對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產進行統籌規劃;在集群發展過程中,政府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服務的供給,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吸引外部企業集聚。政府部門在特色農業集群化發展進程中,能夠促進產學研結合,推動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和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與升級。
參考文獻:
[1]郁義鴻.產業鏈類型與產業鏈效率基準[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1):35-42.
[2]楊公樸,夏大慰.現代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3]芮明杰,等.論產業鏈整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王龍鋒,張良成,張瑞卿.江西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48-51.
[5]陳朝隆.區域產業鏈構建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7.
[6]黎元生.閩臺農業分工深化與產業鏈整合[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黃海平,龔新蜀,等.基于專業化分工的農業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4):64-69.
[8]肖小虹.農業產業鏈成長要素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3(1):44-47.
[9]楊蕙馨,紀玉俊,呂萍.產業鏈縱向關系與分工制度安排的選擇及整合[J].中國工業經濟,2007(9):14-22.
[10]芮明杰,李想.網絡狀產業鏈構造與運行:基于模塊化分工和知識創新的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黃可人 單位:廣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