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循環畜牧業發展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糞污處理現狀互助縣規模養殖迅速發展的同時,畜禽的糞便和污水排放量劇增,養殖場產生的大量糞便、污水難以用傳統的還田方式處理。目前,除部分規模養殖場和部分養殖戶實施沼氣利用和集糞池處理外,大部分養殖場畜禽糞便隨地堆積,污水任意流放,嚴重污染了周圍的環境,養殖污染問題日漸突顯,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已經成為影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1.2生態循環畜牧業發展現狀近年來,互助縣按照種植—加工—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還田的生態循環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首先是樹立典型,積累經驗。分別在川水、淺山和腦山等不同地區選擇了具有代表意義的三個養殖場,示范發展糞污還田種草,以草養畜,從而達到節約養殖成本,提高畜產品質量,增加經營收入的目標;其次,針對我縣優質飼草缺乏的實際,加大優質飼草基地建設力度,同時配套購置牧草加工機械,開展牧草加工,以市場化模式推動草產業發展;再次,積極推廣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在扶持建設大中型沼氣的同時,推廣有益菌發酵還田技術。截止目前,全縣共建成規模養殖場230個,共扶持15家規模養殖場和32家,流轉土地規模種植飼草0.19萬hm2,全縣種植飼草面積達到0.667萬hm2,扶持建成和正在建設飼草料加工企業11家;引進建設有機肥生產場家2家,建有大中型沼氣8家。同時,2萬hm2綠色種植基地建設已通過省級審定,上報國家有關部委,綠色種植基地的認證,可為互助縣綠色農畜產品的生產創建堅實基礎。
2互助縣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互助縣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經濟具備一定的基礎和優勢,畜牧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已初具雛形。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我縣還處于初始階段,面臨的問題還不少,主要表現在:一是少數人對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認識不到位,宣傳力度不夠;二是政府主導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統籌規劃和科學組織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體系顯得乏力,技術瓶頸制約比較突出,如我縣畜牧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飼草料產業規模小,飼草缺口大,飼草品質差,飼草加工形式粗放,糞污無害化處理簡單;四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利益導向還不夠明確,氛圍不夠濃厚,養殖場治理污染費錢費力,沒有效益可言,政府如果不扶持,養殖場積極性就不高。五是母畜比例偏低、加大羔羊出售、牲畜周轉慢、草場壓力較大。六是互助縣畜產品精深加工比例比較低,品種結構單一。
3加快互助縣生態循環畜牧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夯實生態循環畜牧業發展基礎一是堅持以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為主攻方向,采取政府引導、項目扶持、金融支持等多種方式,整合各類項目,拉動民間資金投入,加大畜牧業投資力度,改善畜禽養殖條件,夯實生態畜牧業發展基礎。二是建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通過良種工程和政府扶持每年投資100萬元,繼續推進畜禽品種改良和新品種引進工作,加強標準化牛改點建設,大力推廣人工授精技術的同時,通過良種推廣和雜交改良,不斷提高畜種個體生產性能,改善畜種品質,進一步擴大良種覆蓋面,推動全縣畜牧業向優質高效方向發展。三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起點高、規模大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企業開發多元化的畜禽產品,開展畜產品精深加工。畜牧業要有一個跨越式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決龍頭企業規模小、水平低、層次淺的問題,盡快提高畜產品精深加工比例,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深加工肉制品、乳制品,以適應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推廣“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健全加工企業與畜牧專業合作組織、養殖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畜牧業。四是減少牲畜總量,提高過冬畜群中母畜的比例,加大當年幼畜畜肥出,加快牲畜周,減輕草場壓,增加經濟收入。
3.2推進草產業開發
3.2.1進一步優化飼草料種植布局根據互助縣的自然、氣候條件和資源優勢,合理布局飼草種植,填補飼草料缺口,降低飼養成本。一是在地處淺山地區的蔡家堡、西山和東山三個鄉建成高產優質燕麥品種引種生產基地3處,每年種植優質高產燕麥種子田0.07萬hm2,年產種子4000t;二是在川水和淺山的哈拉直溝鄉、紅崖子溝和蔡家堡鄉、五峰鎮、東山鄉五個鄉鎮建設集中連片種植全膜玉米青貯生產基地333.3hm2以上,年產玉米1500t和青貯玉米1萬噸;三是充分利用在腦地區的南門峽鎮、林川鄉、東和鄉、丹麻鎮4個鄉鎮棄耕地和退耕還草地,建成良種燕麥飼草生產基地0.333萬hm2,年產青干草15萬t;四是在地處川水地區的塘川鎮、哈拉直溝鄉2個鄉鎮套復種多汁飼草料生產基地200hm2以上,年生產多汁飼草1萬t。
3.2.2培育和扶持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一是采取外引、內聯等多種形式,扶持生產能力5萬t的牧草產品加工企業1~2家,以加促種、輻射帶動全縣飼草料產業穩步發展。同時培育一批飼草加工中小型企業、專業經濟組織和經濟人隊伍分布在飼草生產的各鄉鎮,負責飼草料的生產、加工和經營。二是通過扶持重組優化現有的縣群相飼料加工有限公司,提升現有的生產能力和產品檔次,將其培育成年產10萬t以上的飼料加工龍頭企業。三是支持飼草料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大型和中小型飼草料加工設備1套和5套,提高企業生產、加工、收獲、貯藏等裝備水平,打造品牌產品,進一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3.2.3大力推廣青貯氨化等秸稈飼料化利用率積極引進秸稈轉化利用新成果、新技術,推廣適合互助縣的秸稈利用技術,在秸稈利用技術及機制上取得新突破。以規模養殖戶及養殖小區(場)為重點,抓住互助縣祁連山生態治理項目建設的有利契機,新建2000立方米青貯氨化池10座,1000m3青貯氨化池20座,500m3青貯氨化池100座,容量9萬m3,貯草2.3萬t;在燕麥青草和紫花苜蓿重點生產區域內新建1000m2和500m2以上的貯草棚2處和10處;購置鍘草機、秸稈揉絲機、青貯等飼草加工機械10臺套。
3.3開展糞污綜合利用一是綜合利用糞污。養殖場糞便干清處理后,堆積物經發酵,污水經厭氧發酵池處理后,用于周邊的農田施肥種植牧草,形成一個生態種養鏈;二是糞污集中開發利用。引進和建設有機肥加工企業,將養殖場(戶)產生的糞污回收,加工成有機肥還田。
3.4優化政策導向,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調查研究,制定推進建設生態循環型畜牧業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并積極爭取政府出臺扶持農牧結合、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的政策措施。重點培育農牧結合型的新型經營主體,對農牧結合的專業服務公司、合作組織和種養企業(場戶)加大扶持力度。
作者:趙青山 單位:互助縣草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