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畜牧業發展現狀與特點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達州市是四川畜牧業大市。近年來,隨著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達州市現代畜牧業取得了較好成效,多項指標走在全省前列,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是,隨著民眾對健康、綠色、生態的畜牧產品的追求,達州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矛盾與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與矛盾,必須持續推進畜牧業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達州市;畜牧業;供給側
引言
達州市現轄有4縣2區1市(即大竹縣、渠縣、宣漢縣、開江縣、達川區、通川區、萬源市)是川渝陜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和四川東出北上綜合交通樞紐,幅員面積1.66萬km2,總人口700萬。近年來,隨著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達州現代畜牧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多項指標走在全省前列,2017年,豬肉、牛肉產量分別居全省第3位(其中牛肉產量居全省農區第1位),禽肉產量居全省第4位,羊肉產量居全省第5位,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已成為區域脫貧攻堅重要的手段與途徑。[1]達州畜牧結構中,主要以生豬、肉牛、白鵝、黑雞、山羊為主,其中,蜀宣花牛、舊院黑雞、開江白鵝、開江麻鴨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種享譽省內外。
1達州市畜牧業發展的現狀
1.1畜牧業經濟主體地位鞏固提升
近年來,達州市將著力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畜牧產業,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走安全、高效、節約、環境、生態友好的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道路。2018達州市年出欄生豬550萬頭、肉牛46萬頭、肉羊133萬只、舊院黑雞650萬只、開江白鵝500萬只、開江麻鴨1000萬只,實現畜牧業產值191.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5%,畜牧業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900元,占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的50%,高于全省11個百分點。同時,全市畜禽規模化養殖場達30000個,其中新改擴建8500個,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0%。其中,全市生豬規模養殖50頭以上的8000戶、出欄肉牛10頭以上的3500戶、羊出欄20只以上的4200戶,禽兔規模養殖5000戶。全市7個縣(市、區)均被省政府認定為全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實現畜牧業重點縣全覆蓋。如,達州市通川區是全省5個現代畜牧強縣之一,擁有畜禽交易市場12個,畜產品流通市場25個,2017年全區生豬出欄75.6萬頭、牛5.08萬頭,肉羊出欄5.13萬只,家禽200萬只,實現畜牧業產值14.36億元。截止到目前,全區有畜牧規模養殖戶3108戶,發展畜禽標準養殖小區164個,生豬、肉羊規模化養殖率達76.3%、64.8%。
1.2畜牧業區域化布局基本完成
為充分發揮達州畜牧業比較優勢,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形成了以生豬、蜀宣花牛、黑雞、鴨鵝為重點、山羊為特色、麻鴨為優勢的畜牧產業結構,建立了屠宰加工、物流配送、飼料獸藥等產業體系,形成了較為合理、相對集中、相互配套的區域化產業布局。在達州市畜牧業發展的產業基地建設中,明確了大竹、渠縣、達川、萬源為生豬產業基地;宣漢、萬源、達川為肉牛、蜀宣花牛種源、奶牛產業基地;萬源、開江分別為舊院黑雞、鴨鵝產業基地。[2]同時,畜牧業產業建設上,形成了沿達渝、達陜、達萬、達巴、南大梁等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生豬、肉牛、黑雞、肉羊規模養殖產業帶。特別強調的是,作為達州市經濟強縣的達川區,為推動畜牧業發展,政府全力實施“穩豬禽,興牛羊”戰略,因地制宜分類成片發展畜牧產業。形成以“趙-雙-木”環線、“金-管-石”走廊發展生豬產業;以管村、金檀、平灘、江陽為核心成片發展肉牛產業;以大堰、申家、江陽、萬家為核心成片發展肉羊產業;以趙家、百節、河市、東興為核心成片發展禽類產業。已發展畜禽規模養殖戶6528戶,其中:萬頭豬場9戶、千頭牛場5戶、千只羊場6戶、萬只禽場20戶。
1.3養殖規模化水平顯著提升
近年來,達州市堅持以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為核心,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畜禽規模養殖和現代設施畜牧業,畜牧業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主導產業已基本實現養殖規模化,標準化規模養殖成為畜牧生產的主要形式。其中,生豬主導產業正處于快速轉型期,養殖設施化正加快推進,2018年規模化養殖比重已達67%,高于全省7個百分點,全市年出欄萬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已達36個。達州天王牧業有限公司是達州市通川區首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該公司結合自身特點,2010年收購達川區雙廟鎮石門寺村華生養殖場開始從事生豬養殖以來,通過幾年的快速發展,2017年建成生豬養殖基地40個,年出欄生豬達8萬頭以上,其中,達川區雙廟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興建了占地110畝(1畝≈667m2)的祖代種豬場,年生產優質種豬1萬頭;河市鎮興建了占地60畝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年出欄無公害生豬1.5萬頭。達州麗天牧業有限公司投資22億元,在達州通川區建成3000頭原種場一座、存欄能繁母豬4萬頭的商品豬繁育場2個、年出欄育肥豬5萬頭以上養殖小區22個,實現年產值10億元,每年納稅1500萬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是達州規模最大的畜牧業養殖生產、加工集團。萬源市恒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萬源市規模最大的集黑雞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畜牧養殖公司,也是四川省黑雞遺傳資源保種場,年孵化小雞20萬只,為市場提供商品雞3萬余只,黑雞蛋10萬枚以上,產值500余萬元。
1.4飼養畜禽實現品種良種化
畜產品良種化是提高畜產品質量的關鍵所在,從2012年開始,達州市就在全市范圍內實施了畜產品良種化的系統工程,一是依托現有的畜牧改良機構進行良種培育;二是以項目的形式與省內外畜牧專家、畜牧院校、畜牧養殖機構合作公關,培育優質品種,提高畜產品質量和產量。通過幾年的努力,先后完成了“生豬品質提升工程”、“畜禽良種推廣工程”、“優質黃牛繁育工程”,共有23家家畜繁育養殖場先后接受省畜牧專業機構的檢查驗收,被授予優質《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的專業證書,獲準向全省各地提供優質的畜禽品種。同時,為保證優質畜禽供給的常態化,全市在各縣市的畜牧發展相對集中的鄉鎮建立家畜改良中心,建設豬、牛等畜牧授精站,其數量分別達到273個和216個,就地、便捷滿足了農民對良種的需求。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生豬改良面大88%,肉牛改良面達92%;山羊改良面達95%,推廣各類良種家禽的數量超過1億只以上。
1.5畜牧業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逐漸健全
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畜牧業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市的意見》(達委發[2007]4號)、《關于創新投入機制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市的意見》(達委發[2007]37號)、《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達委發[2016]12號)等一系列推進現代畜牧業試點和深化試點的文件,建立了財政投入支持現代畜牧業發展增長的長效機制,市、縣兩級財政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逐年增長。除政策對畜牧業發展予以扶持外,金融部門也大力服務于畜牧業發展。為推動達州現代畜牧業發展,市政府采取“財政引導、企業入股、多元投入、滾動發展”辦法,市政府采取“財政引導、企業入股、多元投入、滾動發展”辦法,2012創建畜牧業發展擔保公司,截止到2017年底,擔保公司資本金目前已達2.2億元,已累計為畜牧業提供貸款擔保30億元。[3]同時,創新了以合作社為承貸主體的“金融支農”方式,農行總行把達州市作為金融支農試點市。并以畜牧業龍頭企業為主,采取共同出資的方式,探索建立了達州廣聯等會員制擔保公司,目前在保余額1.3億元,有效破解了畜牧中小企業融資難,推動產業發展融資由政府獨家擔保向政府、社會擔保并舉轉變。此外,在畜牧業技術支撐體系建立方面,全市現有畜牧獸醫技術服務推廣機構和管理機構194個,其中市級3個,縣(區、市)級19個,鄉(鎮)級172個。全市共有畜獸醫牧科技人員1337人,其中高級師44人,占3.3%;中級師590人,占44.1%;初級職稱703人,占52.6%。
2達州畜牧業發展的特點
(1)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嶄露頭角。截止2018年底,達州市已培育畜牧業市級及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5戶,占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32.5%,其中省級以上9家,占全市總量的39.1%。在肉牛生產加工方面,2018年達州有25家牛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市年外銷活牛20萬頭以上、屠宰供應本地市場鮮銷肉牛10萬頭以上。(2)多樣化的經營模式大量出現,專業組織在畜牧業發展的主體地位逐步確立。在推進畜牧產業化發展中,達州市各縣區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利于本區域畜牧業發展的經營模式,在以“公司”+“農戶”為核心的經營模式上,進行多元化的經營探索,公司+農戶+基地、公司+農戶+協會、公司+農戶+協會+基地、公司+農戶+養殖場、司+農戶+科研院所成為各地經營模式較多的選擇。2018達州市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334家,資產總額23.5億元,其中,國家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19家、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專合社成員達14.38萬戶,輻射帶動農戶數達20余萬戶,畜牧業占比為36.5%。(3)建設畜牧原種場、構建畜牧繁殖體系、建立養殖基地、自建銷售渠道成為一些畜牧企業走產業化發展的選擇。達州畜牧龍頭企業天王創意農牧有限公司,2013年籌資2000余萬元在雙廟鎮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自建了占地110畝(1畝≈667m2)、圈舍面積7400m2的原種豬場1個,并于2015年7月正式投產。該種豬場建立完善了自動化供料、水簾式降溫、鍋爐式保溫、恒溫供水、廢氣智能化排放“五大”系統,年可提供優質種豬0.5萬頭、商品仔豬1.5萬頭;同時,自建生豬供精站1個,在建天園、天益生豬擴繁場2個,計劃在2018年全面投產。(4)畜產品加工企業日益發展,畜牧產品交易市場發展較快,數量增長明顯。隨著畜牧業三產融合的加快,達州市畜產品交易市場發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推動了全市畜產品加工企業數量的大幅增加,以畜產品加工為主體的產業園區在安岳鎮建成,共吸納了規模以上企業13家,總投資達到6億多元,畜產品加工種類上,肉牛是主體,牛肉制品生產是龍頭,每年產業園區具有加工10萬頭肉牛的能力,銷售收入可達20億元,2018年達州提出打造1000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很明顯畜牧產品加工必須上規模、上檔次,必須在現有的全市18個畜牧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大規模發展畜牧加工企業,力爭在2020年,規模以上加工企業數量增加到40個。(5)畜牧產業帶動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作用日益明顯。舊院鎮是舊院黑雞的原產地和種源地,該鎮80%的農戶都養殖舊院黑雞,每戶飼養規模在100~200只,按6個月商品雞上市,50元/kg計算(專業合作社保底收購價),除去成本每戶人家收入約1萬元,飼養黑雞成為當地農民脫貧的重要手段。而一些畜牧龍頭企業,在精準扶貧方面,更是發揮了較為明顯的作用,2016年以來,達州天王牧業有限公司采用“新型畜牧經營主體+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發展生豬產業項目,利用貧困戶小額信貸資金作為流動資金與天王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生豬脫貧基地。公司對政府性投資給予股份分紅,對貧困戶貸款實行固定分紅。目前,公司已領辦石門寺、水口、石凼、金魚等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16個,帶動貧困戶823戶,已有44戶貧困戶在農商行申請貸款220萬元,2018年公司已給22戶貧困戶分紅8.8萬元,動54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達州麗天牧業有限公司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可持續循環發展項目,已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827戶,增收968.76萬元;宣漢金聯生態農業公司推行種草養畜代養模式,已建肉牛養殖基地2個,種草180畝,帶動貧困戶300戶。四川東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組建7個養羊專業合作社,采取“配送種羊、全程服務、保底回購”的方式,帶動2000余戶養羊農戶,2018年戶均年增收1.2萬元。
3達州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證畜產品供給的基礎上,提升畜產品的質量與品質,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追求[4]。(1)生產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簡陋,距離標準化畜牧基地建設有一定差距,家畜死樣的規模化受限且飼養水平較低,一些行之有效的飼養方式、優良品種的繁殖與選育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同與推廣,粗放式的飼養經營方式較為普遍。同時,農戶加入的大多數各類畜牧經濟合作組織形式大于內容,有其名、無其神,很多合作組織本質上是松散的聯盟,無任何約束機制,實質上依舊是農戶的散養加單干。(2)多數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較差,加工品種單一,缺乏做百年老店的底氣,即便在市場發展較好時期,由于規模有限,其加工能力弱、效率低、輻射能力弱的問題更易顯現,因此,建設區域大規模的畜牧綜合企業刻不容緩。(3)品牌的創建、培育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一些現有的知名畜牧產品的品牌是歷史的沿襲,新品牌的知名度只有本地人了解,輻射的范圍及其有限,市場的認知度不高,在市場同類產品多元存在的背景下,消費者只認馳名的牌子,陌生的牌子在畜產品市場競爭力低下,消費者無人問津,長而久往,造成企業經濟效益低下,進而最終被市場淘汰[5]。(4)環保對畜牧業發展帶來較大的壓力。2018年各地開展的畜牧業環保督查,嚴格控制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區域畜牧業的發展,相當數量的畜牧企業面臨停業整改,在資金匱乏發、技術、規模存在問題的情況下,其發展面臨困難。
4達州市畜牧業供給側改革路徑及對策建議
為確保達州市2020年與全省同步進入小康,畜牧業在發展理念上必須按照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立足“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去杠桿”,實現其現代轉型升級。
4.1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調整養殖結構依據達州市各縣市自然地理及物產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在畜牧種類上有選擇地發展,丘陵、山地縣,草場豐富,重點發展草食畜牧業;平壩河谷地帶,利用水網密布、稻田縱橫的優勢重點發展鴨、鵝等家畜;財政實力雄厚的縣區,在環保投入到位的前提下,對豬、牛等家畜進行大規模飼養。同時,在家畜品質的選擇上,培育和引進產量高、品種好的優質地方品種或外來品種,重點建設一批家畜種殖場或者種畜所,密切聯系四川農業大學、西南大學,利用其技術優勢,加快區域優質畜牧品種的培育。
4.2強化養殖基地建設,促進畜牧產業化規模養殖在保證現有畜牧產品數量、產能的前提下,以示范村、示范場、示范戶的典型作用,推動區域豬、肉牛、山羊、黑雞等家畜養殖的標準化。同時,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以政策引導、行業自律等形式,強化管理,推動畜牧養殖戶主動調減祖代畜牧品種的產能,防治品劣、價低的低水平競爭。
4.3強化家畜疫病防控,增強動物衛生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積極推進市、縣、鄉獸醫體制改革,建立了公益性的鄉鎮畜牧獸醫站和經營性的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加強口蹄疫、布病、炭疽、結核等為主的疫病防控,強化牛羊流通環節動物衛生監管,完善免疫、撲殺、無害化處理機制,推進市、縣、鄉、村四級家畜防疫網絡體系建設。
4.4積極推進畜牧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推進產銷銜接,提高經營效益。建立規范有序的肉牛肉羊活體交易市場,加強牛羊肉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等流通設施建設,鼓勵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等流通企業與屠宰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促進養殖、加工、流通等各環節利益合理分配。
4.5按照環保的要求,倡導綠色、生態、規范養殖,推進畜牧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相關管理部門強化對畜牧養殖企業污水、糞便的監管,開展定期督查,科學劃定養殖區和禁養區,支持、幫助畜牧養殖企業爭取用于環保的資金,購買環保設備,構建污物處理系統,對其進行生態、科學的處理,使其達到環境保護的要求;養殖戶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生態養殖的觀念,杜絕污水、糞便對養殖區域周邊土壤、水質的污染。
參考文獻:
[1]徐通.達州市通川區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實踐和探索[J].四川畜牧獸醫,2018(4).
[2]達川區“五化”聯動推進現代畜牧產業縱深發展[OL].中國農業網,2017-3-17.
[3]劉勇.達州市發展畜牧業的關鍵點[J].中國牧業通訊,2013(4).
[4]馬友祥.加快推進畜牧業供給側改革[N].農民日報,2016-3-26.
[5]李欣一.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J].中國畜牧雜志,2016(6).
作者:陳崗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