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移民集中居民點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通過對目前省內移民居民點規劃存在問題和省內新農村建設要求和主要特點的分析,以傘崗坪居民點為例,提出了移民居民點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建議。
關鍵詞:
移民居民點規劃;新農村建設
一、居民點規劃中存的問題
(一)居民點規劃編制管理和審批著眼近期建設,對產業可持續發展考慮不足
居民點規劃中更多的考慮內部場平、道路、管線等基礎設施的配置,而對居民點自身及周邊的資源特點考慮不足,未考慮產業發展與居民點規劃的結合。一方面,居民點規劃建設更多的服務于水電工程建設,受水電工期的限制,因此各項部署能否按期完成、項目實施時是否會遭遇預期外的阻撓是其關注的重點。所以審查結果注重近期可實施性,而對村落空間及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缺乏遠見。另一方面,居民點規劃以恢復原有功能、妥善安置移民為主要目標,因此移民意愿在居民點規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移民意愿大多是出于對眼前利益的考慮,而缺乏發展的眼光。
(二)對村落公共空間和農村社會文化網絡的忽視
公共空間和居民交流場所的營造是規劃中建立地域社會文化網絡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居民點規劃中,筆者很少看到規劃審批部門對諸如錯落中心、開放空間和綠地等內容的重視。一般認為,農民的意識形態還沒有達到這么高的追求,只要盡量滿足住宅面積就可以安撫民心。況且,農村有很多農田,農民對于綠地已經司空見慣,對綠地之類的開放空間沒有需求。因此,在居民點規劃編制中,廣場、公共綠地以及公共設施等能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用地在規劃中常常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充分利用間距和指標排除的農民住宅。這種方式必將對農村長遠發展結構產生破壞性的規劃建設,一旦實施后,將會需要更為長期和久遠的時間來“療傷”。
(三)規劃編制時間短、任務多,規劃成果缺乏特色
對于村落空間結構和公共場所的營造缺乏考慮,地區特色得不到充分的發掘,規劃缺乏特色。住宅朝向、住宅間距、住宅平面形式等缺乏變化,均為統一模式,“火柴盒”、“夾皮溝”和“軍營式”的布局方式由此產生。盡管標準式的設計便于管理和實施,但造成各居民點空間形式的雷同和呆板,千村一面,缺乏多樣性。
二、居民點規劃理念的轉變
作為專業的規劃設計人員,我們所要追求的不應盡停留在目前的妥善安置,而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理解妥善安置的含義。
(一)對產業發展可持續性與用地布局的思考
在產業可持續發展分析的前提下,應進一步落實村莊的職能類型,從而能夠更加合理布局相應產業用地。按村莊職能類型可將村莊分為特色農業型村莊、工業產業型村莊、鄉村旅游型村莊、綜合服務型村莊和一般農業村莊。目前,居民點以特色農業型、鄉村旅游型和一般農業村莊為主。居民點規劃設計中,應該根據村莊不同職能類型的要求,對用地做出相應的安排。
(二)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居民點的選址
目前,新農村規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村莊布點規劃,在這個層面規劃的指導下,對每個村進行下一個層級的規劃——建設規劃。移民居民點的規劃主要是體現在第二個層級中。如果移民居民點所在區域有第一個層級的規劃,應該把第一層級規劃作為居民點的選址依據之一。
(三)居民點特色的體現
在于對現有自然環境的利用和地方文化內涵的挖掘主要包括對對安置范圍周邊及內部自然環境進行分析,對移民原居住地和擬搬遷用地區域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挖掘其文化特質并有機結合。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空間結構組織以及用地布置,并對重要結點和界面進行控制:院落、濱水空間、邊界、村口、街道、住宅組群。
三、案例分析
(一)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產業是村莊發展的支撐
傘崗坪居民點在規劃中考慮與瀘定縣域新村總體規劃明確的咱里村產業發展相結合;同時,傘崗坪居民點具有良好的自然風貌,具備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因此,規劃傘崗坪居民點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在規劃布局中,建筑組群布置,并設組團級綠化用地與開敞空間,為休閑旅游提供布局空間。主干道沿岸線布置,并在臨水面設置觀景平臺,體現濱水休閑觀光功能。
(二)特色營造——因地制宜,結合地形地貌,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
第一,對水岸線的充分利用,打造濱水空間。主干道路沿臨水岸線布置,并在道路一側設置濱水景觀綠帶及觀景臺,滿足濱水游覽觀光的功能。第二,推薦建筑設計方案,體現地域民族特色。規劃區位于漢藏文化交融的地區,本次規劃特別考慮對當地傳統山地建筑和建筑空間尺度、建筑風格、色彩等因素予以延續。
(三)組團化的建設——分組團、分院落
根據地形條件,在國道以西形成3個獨立組團,并各設出入口,在國道以東形成兩個組團。各組團內部布置集中綠地與開放空間,為居民提供活動空間,形成良好的鄰里環境。在組團內部建筑形成院落,為打造鄉村休閑旅游提供景觀環境條件。組團五由于地形周邊高、中心底呈盆地狀,不具備臨水觀景條件,故采用向心松散式布局,以形成良好的居住空間環境。
(四)公共空間環境的建立
結合廣場設置公共建筑,建立硬質空間環境。點狀空間——廣場。根據廣場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將該居民點廣場分為觀景型、入口型和公共活動型廣場。入口型廣場主要設置在車行或人行道路入口處,發揮地標、應急疏散和交通功能;觀景型廣場主要布置在臨水側,滿足觀光旅游旅游發展需求。線狀空間主要起到串聯點狀空間及內部疏散的作用,利用步行道路串聯各個小廣場。重視居民點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動空間的配置,規劃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如:文化站(室)、村委會、醫療室(站)等。居民點植物配置選用鄉土植物及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品種,輔以現代園林植物造景手法,著重體現其現代、自然、生態氣息。
參考文獻:
[1]葉軍.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實施后跟蹤評估——以臺州市仙居縣浮石園村規劃設計為例[J].中華民居.2012(01)
[2]王春娥,武思標.基于失地農民安置的居民點規劃實踐與探索——以當陽市木店村陶苑小區規劃為例[J].福建建筑.2011(09)
作者:袁子軼 曾耀 單位: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