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休閑農業現狀分析及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休閑農業是一項參觀農業耕作、栽培、園藝或農業經營的活動,其目的是娛樂、教育或親自體驗農業勞動[1]。它是一種把自然資源與休閑活動完美融合,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新型產業,符合現代社會旅游發展潮流,日益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休閑農業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海南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和旅游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逐漸成為具有鮮明海南特色的強島富民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發展對于貫徹落實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設中外游客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幸福家園的戰略部署,打造海南生態休閑旅游品牌,推動海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構筑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助推國際旅游島建設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休閑方式,已成為當前政府部門、企業和學界共同關注和探討的熱門話題。國內學者目前對休閑農業兼具農業和旅游業的特性基本達成共識,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休閑農業的概念、特征、作用、模式、各地發展休閑農業經驗及休閑農業園區規劃等問題的研究[2],學者們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態勢和前景[3]、休閑農業的基本屬性[4]、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5]、休閑農業發展的具體功能和經營模式[6]、休閑農業開發的主要類型[7]、休閑農業空間布局特征[8-9]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些學者的研究豐富了休閑農業的相關理論,也為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實踐指導,但對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的研究依然較為薄弱,很少有學者系統深入地開展相關研究。本文試圖從海南實際出發,在分析海南休閑農業發展概況、經營類型、區域布局、特色項目、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基礎上,針對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結合海南的特色和優勢,探討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策略,為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和借鑒。
1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1.1海南休閑農業發展概況2000年瓊海博鰲鎮椰林寨村開設了第一家對外營業的農家樂,以獨具當地特色的農家飯菜品嘗、農家民俗和萬泉河竹排漂流吸引了不少島內外游客。隨后,島內涌現出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休閑農業園區。目前,海南擁有海口火山口農耕文化、保亭呀諾達熱帶雨林文化和檳榔谷黎苗民族風情等一批全國知名休閑農業品牌。得益于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尤其是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順利推行,近年來海南休閑農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在產業扶持、景觀規劃、內涵建設、產品開發、宣傳促銷、市場監管和游覽體驗改進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此同時,由于海南休閑農業起步相對較晚,起點相對較低,產業形態較為簡單,尚未形成產業系統和規模,在某種程度上還處于自發狀態。由于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落后,其休閑農業當前仍然存在觀念更新滯后、產業地位不明、整體規劃缺乏、項目建設雷同、項目規模較小、產業鏈條殘缺、基礎設施落后、經營管理失范、生態環境保護不力等問題,在制度完善、行業管理、經營管理、設施設備、資源利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服務質量、市場競爭、人才隊伍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相對滯后,仍然存在著諸多弊病,這也構成了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的瓶頸和障礙。
1.2海南休閑農業的經營類型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海南一批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的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海南休閑農業主要有五種類型:一是生態觀光型,即以農村和農業自然環境為載體,以滿足游客觀光游覽需求為主要目的的休閑農業類型。如海口環東寨港觀光園區、年豐休閑農業觀光園;文昌的美柳生態村、椰鄉民俗村;瓊海的豐業紅龍果休閑農業觀光果園;保亭的呀諾達雨林文化風景區、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陵水的海南亞之太休閑農業觀光果園、海南魯宏休閑農業觀光果園;三亞的南天生態大觀園、亞龍灣國際玫瑰谷和萬寧的興隆熱帶植物園等。二是科技示范型,即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點,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推廣為主要內容,同時兼顧滿足游客觀光、科普、休閑等要求的休閑農業類型。如海口的海南綠晨香蕉研究所永莊基地、龍浩生態農業示范園、綠楓農業休閑觀光園和文昌的椰子大觀園等。三是采摘垂釣型,即滿足游客親近自然,體驗種植、采摘、垂釣等田園生活樂趣的休閑農業類型。如海口的鄉村釣魚臺、火山泉休閑農莊、南海休閑農莊、紅旗南疇湖村和文昌金沙島漁家樂、定安世光羅非魚農家樂、澄邁萬嘉果園等。四是休閑度假型,即利用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農林資源為游客提供休閑度假服務的休閑農業類型。如海口的開心農場、泮邊休閑農莊、田心生態農業園、羊山休閑公園、火山泉休閑農莊和定安的仙安生態休閑農業度假觀光園、文昌的龍泉鄉園、瓊海伊甸園山莊、三亞農墾家園等。五是文化體驗型,即以文化為載體,深度開發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將文化體驗融入游客游憩活動中的休閑農業類型。如瓊海的萬泉河峽谷生態文化旅游區和多河文化谷、萬寧的東山羊旅游文化觀光園、三亞的檳榔河國際鄉村文化旅游區、定安的古榕樹國共聯合抗日誓師大會舊址等。
1.3海南休閑農業的布局海南休閑農業與我國大陸其他地區一樣,圍繞城市和景區布局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城聚集的特點非常明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海南休閑農業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形成了以海口、三亞、保亭為中心的3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聚集區。海南休閑農業總體發展布局可以概括為“三點三線五區”:1)“三點”———以海口、三亞、保亭三地為重點。海口作為海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休閑農業景區數量位居榜首,客源基礎較為雄厚。三亞是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度假勝地,接待游客數量全省首屈一指,已建或在建的休閑農業園區數量僅次于海口,位居全省第二。保亭憑借臨近三亞的地緣優勢,充分借助三亞國內外知名旅游城市的形象效應,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如今已經成為海南重要的休閑農業發展基地,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三線”———環島高鐵線、環島高速公路線、海口至瓊中高速公路線。由于交通便利狀況對于休閑農業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海南休閑農業主要在這三條主要交通干線周邊進行沿線布局,聚集發展。3)“五區”———瓊北都市休閑農業區、瓊南以旅游景點為依托休閑農業區、瓊東濱海休閑農業區、瓊西特色休閑農業區、瓊中部原生態休閑農業區。每個區域都是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進行布局開發,形成具有顯著區域特色的休閑農業區。
1.4海南休閑農業的特色項目除了開發全國其他地區普遍存在的都市郊區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外,海南還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大力開發特色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六類。1)熱帶田園農業觀光休閑旅游項目。依托優美的熱帶濱海風光和田園風情,充分展示海南的生態環境優勢,以風情小鎮為珠,以田園景觀為線,打造熱帶田園休閑農業區;在一些以植物或藥材種植為主題的休閑農業區開發特種養殖觀光、食療、養生、影視拍攝、婚紗攝影、婚慶活動等特色旅游產品;利用胡椒園、荔枝園、芒果園、菠蘿園等海南熱帶水果園以及花卉園,開發熱帶瓜果和花卉觀賞和采摘等特色觀光休閑旅游項目。2)黎苗等少數民族風情觀光休閑旅游項目。海南黎苗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村寨建筑風格、飲食習慣、農業生產技術或地方特有品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休閑農業開發可資利用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資源。海南很多地方也都在利用當地的農業旅游資源,結合當地的民俗風情,開發特色民俗風情鄉村旅游項目,如五指山、瓊中的黎苗民族風情文化旅游、保亭民俗風情文化游、黎苗三月三風情文化游、三亞回族風情文化游等。3)熱帶高效農業觀光科普旅游項目。利用熱帶高效農業展示園區,依托科研實力雄厚單位的研發基地和技術力量,開發熱帶高效農業科普觀光旅游項目。如利用南繁育種基地建設科普實驗基地,開發集游覽、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展示旅游項目;依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建立農業科技園區,利用熱帶植物的品種、特性、生長環境等開發科普教育旅游項目;依托航天主題公園內開發讓游客欣賞和學習熱帶作物種苗生產技術的航天植物育種基地科普教育旅游項目;依托瓊中白沙綠茶示范園和綠橙示范園、陵水有機農產品采摘及技術展示園、萬寧南藥種植與展示植物園、樂東熱帶高效特色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等農業科技園區,開發高科技示范型特色休閑農業旅游項目。4)旅游風情小鎮休閑度假旅游項目。海南選擇一批地理位置、基礎設施、資源環境較好的鄉鎮,打造了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風情小鎮。這些旅游風情小鎮大都能夠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大力開發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如保亭新政鎮由于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再加上毗鄰三亞這個著名旅游城市和呀諾達、檳榔谷兩大旅游景區,開發“大區觀光+小鎮休閑+鄉村度假”的休閑度假旅游項目;瓊海博鰲鎮利用優美的濱海風光和博鰲亞洲論壇的品牌效應,開發旅游風情小鎮休閑度假旅游項目;文昌龍樓鎮依托航天主題公園和月亮灣、銅鼓嶺和石頭公園等自然旅游資源,開展航天文化旅游風情小鎮建設;澄邁的福山依托豐富的咖啡作物資源,打造咖啡文化旅游風情小鎮。5)文明生態村及古村民居觀光休閑旅游項目。針對當時農村發展滯后、村容村貌臟亂差和鄉風民風落后的局面,從2000年開始,海南在全省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如今,遍布全省各地的文明生態村各具特色、豐富多彩,基本上實現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另外,瓊州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古村落,是海南鄉村社會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對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明生態村和傳統古村落,通過文物保護、文化建設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在保護的基礎上海南開發了許多文明生態村及古村民居觀光休閑旅游項目。6)熱帶濱海及濕地生態觀光休閑旅游項目。海南是中國乃至世界紅樹林及其濕地資源保護的重要地區,綿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港灣、河口為紅樹林的生長繁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依托熱帶濱海風光和紅樹林濕地資源,海南開發了許多獨具本地特色的熱帶濱海及濕地生態觀光休閑旅游項目。如海口憑借中國第一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獨特的生態景觀、濃郁的鄉村風情及優越的區位優勢,依托周邊演豐鎮星羅棋布的文明生態村,開發紅樹林濕地生態旅游,打造熱帶濱海及濕地生態觀光休閑旅游項目,形成環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區。
2海南休閑農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2.1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環境1)政策環境。國際旅游島建設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央賦予海南更多的優惠政策,這為海南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海南是當前全國唯一的省級政府建制的特區,擁有地方立法權,實行“小政府大社會”以及省直接管理市縣的行政體制,有利于辦事效率的提高和各種經濟社會改革的推行,還有利于海南“三農”政策的實施[10]。另外,海南政府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休閑農業的發展,在規劃發展、法規建設、規范管理等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社會經濟環境。近年來,海南社會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消費結構趨于合理。2013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593元,比上年增長7.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467元,增長15.4%[1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的不斷改善,人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海南城鎮居民更加注重生活休閑方式的改善和提升,本地居民外出休閑旅游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居民休閑旅游消費結構的優化,居民休閑旅游消費水平的提高,將為海南休閑農業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本地客源。3)市場環境。近年來,海南旅游業保持較快發展速度。憑借國際旅游島的品牌效應、獨特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政策優勢,來瓊外地游客數量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客源市場得以穩步拓展。2013年實現旅游業增加值22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全年接待旅游過夜人數3672.5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全年旅游總收入42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旅游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11]。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同時也為海南休閑農業帶來更加豐沛的客源,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2.2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條件1)自然資源條件。作為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島”和全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熱帶濱海、山岳、原始森林景觀豐富,發展休閑農業所需的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品種資源豐富,休閑農業發展得天獨厚。海南擁有土地總面積344.2萬hm2,約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海南土地后備資源較豐富,待開發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連片,其中可用于大農業開發利用的約占90%,休閑農業開發用地潛力較大。海南屬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無冬,素有“天然大溫室”的美譽,光熱條件優越,熱帶作物資源豐富,全國60%-70%的熱帶與亞熱帶經濟作物和農作物品種集中在海南,產量占50%,熱帶作物品種全部集中在海南[12]。另外,海南所轄海域面積達200多萬km2,其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其熱帶濱海風光和紅樹林濕地等也是發展休閑農業的絕佳依托資源。2)農業景觀條件。海南廣闊鄉村自然旅游資源豐富,鄉村風景秀麗,生態良好,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可用于休閑農業開發的農業景觀條件優越。海南傳統民居是瓊北多元建筑元素交融的獨具特色居住建筑,包括文昌、瓊山等傳統類似漢族四合院民居和近代騎樓民居,瓊海有被譽為“海南僑鄉第一宅”的蔡家宅,文昌有會文十八行村古建筑群、松樹大屋、寶芳韓家宅、林家宅、宋氏祖居等。2014年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推介活動中,瓊海龍壽洋獲稱“稻田景觀”村,萬寧文通村榮獲2014年“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提名。豐富而獨特的田園景觀、聚落景觀、生態景觀和建筑景觀為海南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條件。3)農耕文化條件。海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歷程,造就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濃郁而獨特的傳統農耕文化是休閑農業發展可以依托的特色人文資源。海南擁有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村鎮如海口的府城、三亞的崖城、儋州的中和等,也有地域文化鮮明、民族風情濃郁的村鎮如保亭三道、海口大致坡、瓊中什寒等。此外,海南還擁有不少農業文化遺產,如海口羊山地區古荔枝樹群農業生態系統、白沙綠茶農業文化遺產和五指山梯田稻作生態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等。
3海南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旅游業與熱帶高效農業是海南兩大支柱產業。海南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加速實現農旅結合,不僅能夠拓展海南旅游縱深,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延長游客消費鏈條,而且可以有效地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開辟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因此,按照國際旅游島建設和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休閑農業作為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重要載體作用,扎實推進海南休閑農業發展勢在必行。然而,一直以來,海南休閑農業缺乏統一的、科學的規劃與布局,大多處于自發狀態,造成景點分散、普遍經營模式單一、經營規模較小、基礎設施薄弱、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品雷同現象嚴重等問題,沒能很好地形成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的發展局面。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科學合理的措施促進海南休閑農業發展。
3.1科學規劃布局休閑農業發展離不開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其直接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方向、結構、速度、質量和效益。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各地資源、區位、交通、市場等因素,著手編制海南休閑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和各個區域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堅持把長遠規劃和階段實施結合起來,科學合理地規劃布局和分步實施;認真分析各縣域資源優勢,做到規劃中要突出各個縣域間休閑農業的特色發展方向,以此做到對海南全省資源的有效整合與系統開發,形成優勢明顯區域休閑農業發展局面[13];海南各地在發展休閑農業時,應該認真調查和仔細分析本地的地理特點、區位條件、民俗風情、資源優勢、發展條件、產業特點、規劃布局、市場需求及周邊環境條件,因地制宜,準確定位和合理謀劃各地休閑農業發展的主題、規模和水平,做好總體科學規劃和產業合理布局,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發展項目,盡量避免或減少盲目開發和重復建設。
3.2加強扶持監管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扶持和監管。海南休閑農業發展,需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制定出臺鼓勵休閑農業發展的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優惠政策等具體實施意見,引導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興趣和動力;組建大型休閑農業發展集團,制定出臺扶持休閑農業企業做大做強的財稅政策、轉制政策、投融資政策、人才準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培育重點休閑農業企業加快發展;積極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格局,破解海南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難題;積極引導各地將休閑農業納入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文明生態村的統一規劃和政策支持范圍,在資金、用地、信息、技術、稅收、人才等方面鼓勵和支持休閑農業發展。
3.3開發特色產品特色就是靈魂,沒有特色就很難生存和發展。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充分挖掘海南休閑農業資源的特色和亮點,突出熱帶濱海風光、熱帶田園風情、傳統農耕文化、本土鄉村習俗和自然生態環境,做足“熱帶風光”、“黎鄉風情”等獨具海南特色的元素;結合海南文明生態村和旅游風情小鎮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古村古鎮型、民族村寨型、生態觀光型等鄉村旅游示范項目;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推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觀賞性較強的創意產品和特色產品,如南藥種植園、海水曬鹽體驗園、熱帶水果園、熱帶花卉園等獨具海南特色的休閑農業產品;適當開展具有濃郁本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參與性較強的休閑體驗旅游活動,如黎錦織造、樹皮衣制作、黎族紋面習俗參觀、割山蘭、牛踏田、舂米、釀酒、制茶、采摘檳榔、對唱山歌、雜糧加工、地方美食品嘗和體驗黎苗風情等觀賞體驗型休閑農業旅游項目。
3.4豐富文化內涵地域文化是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和魅力源泉,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難有持久的市場魅力。海南傳統民俗文化內容豐富,黎苗風情濃郁,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原生性強,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壟斷性。因此,海南要將休閑農業與獨特的文化資源結合,通過豐富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化休閑農業區。如結合黎苗等少數民族奇特的農業耕種方法、嫻熟的捕撈技巧、獨有的釀酒方法、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以及黎村苗寨等的特色和優勢,開發充滿濃郁鄉土氣息和獨特民俗風情的農耕文化、節日文化、婚慶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以海南歡樂節、定安美食節、澄邁龍水節等節慶文化活動為載體,發展特色節慶型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另外,針對海外客源還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打造中國特色文化休閑農業旅游項目。
3.5注重宣傳營銷宣傳推介是推動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海南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增強宣傳力度和增加營銷投入,加大產品的宣傳、產業的營銷、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建設力度。各休閑農業企業應該高度重視自身品牌的打造和形象的宣傳,積極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形成全方位的宣傳網絡;加大休閑農業的宣傳營銷力度,爭取納入國內旅行商主流旅游線路之中;利用海南當前信息島建設的契機,開辦海南休閑農業旅游推廣網站,充分發揮休閑農業網站的信息平臺作用,重視網絡營銷;注重口碑宣傳,大力開展事件營銷和節慶營銷;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電子商務,優化海南旅游產業供應鏈;加快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抓好精品示范,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借助三亞、瓊海博鰲亞洲論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宣傳營銷,開拓客源市場,爭取吸引更多的島外客源。
3.6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海南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鮮明優勢,也是海南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因此,海南休閑農業發展需要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堅持開發和保護并行不悖而又互相促進的原則,禁止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的行為,實現產品開發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防止對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鄉村景觀的破壞性開發和掠奪性經營,注重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維護,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休閑農業發展道路;保留和繼承生態性、田園性、休閑性的傳統農業特征,實施海南休閑農業低碳發展戰略;保證鄉村聚落生態景觀和生態系統功能,確保本土生物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完整,加強對重要物種的保護,維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均衡發揮農業在經濟社會及生態中的功能[14]。
3.7開展區域合作應在國際旅游島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進行明確定位,整體規劃,科學布局,分析其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產業地位、發展特色、發展重點、發展途徑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區域合作,爭取將休閑農業景區(點)納入其常規旅游線路,充分發揮“省會旅游圈”和“大三亞旅游圈”資源共享、協同作戰的優勢,打造以海口、三亞為中心,連接周邊各地的休閑線路;建立區域休閑農業合作協調機制,強化合作經營和策略聯盟,優勢互補,盡可能地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促進產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作者:周義龍 趙影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旅游學院 海口經濟學院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