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改變與資源環境效果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非農業人口除以戶籍人口就是非農人口比例,它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之一。改革開放之后,重慶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發展,城市空間大幅增加,人口規模也快速增長。隨著重慶市城區范圍不斷擴大,全市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比例顯著上升,也即城鎮化比率不斷上升。在1980年重慶市的非農業人口為391.72萬人,僅占到戶籍人口的14.7%,城鎮化率很低;在緊接著改革開放以后的20來年,城市化水平快速穩定提高。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以后,重慶市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長達到1.74個百分點,截止2010年,重慶市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53%,預計2020年重慶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0%。
然而,在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的環境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轉變,因此會對資源消耗和環境造成一定壓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進程的過快,導致城市建設標準跟不上城市化速度,進而出現人口密度過高,過度人口城市化。最終使得人均資源擁有量下降,城市擁擠、道路阻塞一系列問題逐漸出現,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影響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
人口變化與資源與環境效應分析
人口、資源與環境作為生態系統中三大構成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這三者的關系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發展方向:一方面,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諧相處,也就是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在一個系統中形成了良性循環。由于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進而導致各種社會需求不斷增加,對生態系統中的資源消耗,同時造成了環境污染。人們根據資源承載力和環境緩沖能力,在遵循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開展經濟活動。在追求較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利用收益增加環境保護和資源再生投資,在使用資源利用環境的同時又達到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通過人為調控物質、信息和能量在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協調,盡可能的保證代內和代際之間的公平與效率。
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環境發展不協調,兩者之間關系惡化,進而導致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惡性循環。具體來說,惡性循環形成機制為由于人口增長,導致加劇資源消耗,同時造成環境污染,進而形成生態系統的能量循環失衡,最后引致生態系統不可持續。更詳細的表述為,人類無序的經濟社會活動打破了生態系統與環境之間的能量循環均衡機制。同時能量循環受限又使得生態系統失衡,資源承載力和環境緩沖能力有限,最終會影響人類的生存發展。
從重慶自身角度考慮,伴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發展日益受到資源環境問題的約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增加了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也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愈來愈多的負面資源環境效應,同時給城市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一)資源耗費
1.居民生活耗水。重慶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長江、嘉陵江和烏江三大江流經重慶市,總體來說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由于污染嚴重,大多數河道水質處于V類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資源的可利用性。改革開放以來,同時隨著西部大開放進程的逐步加快,重慶市用水量逐年增加。
由于20世紀末期用水量變化比較明顯,故選取了1995年以后的數據。20世紀末期重慶市人均用水量逐年穩步增加,每年平均增加率為5.6%。這與重慶市城市人口規模增加具有一定聯系,同時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和西部大開發步伐的逐漸加快,人們的社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城鎮生活人均用量也逐年穩步遞增,農村生活用水量總體上升緩慢平穩。
截止2010年城鎮生活人均每天生活用水為292升,較1998年上升了41個百分點,人均耗水量上升速度可謂極快,特別是在2006年以后,重慶市城市化水平突破50%,上升勢頭尤為突出,表現為用水負荷量增加更為明顯。綜觀總體,居民生活用水占據了重慶全市用水總量超過了50%,面對著城市水資源有限和用水需求日益增加的現狀,重慶市將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2.居民用電消耗。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展開居民的生活水平開始有了顯著提高,家庭電視的使用逐步豐富,洗衣機、電視機、電風扇和電冰箱等慢慢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家庭用電量開始增加。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進一步的提高,開始使用大功率用電器,比如空調。由于重慶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每年7月到9月溫度可達40多度,自古以來重慶又有“中國四大火爐之一”的美譽。進一步加大的重慶人民對空調的使用,據不完全統計,城鎮居民每百戶空調擁有量,重慶全國排名第三,農村居民對空調的擁有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截止2010年,重慶市總用電量高達768.18億千萬時,相對于1980年總用電量的12.12倍,同時居民耗電量也占到了全市的近14%。
(二)污染負荷
1.水污染排放。隨著重慶市人口總量的逐漸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負荷也不斷增加。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期污水排放量趨于穩定。從2000年開始,重慶廢水排放總量大致保持穩定,但居民生活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同時可以看出居民生活廢水排放量開始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逐漸成為廢水排放總量的最大貢獻源。隨著重慶市加大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排污治污能力將有所提高,居民生活廢水及其他廢水排放與治理將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2.大氣污染負荷。在上世紀80年代,重慶市民用化石燃料主要以煤炭為主,煤的燃燒作為主要的污染源。進入21世紀以后,重慶市政府又開始大力發展天然氣使用,倡導清潔能源的使用。由于重慶居民使用能源結構發生了優化調整,開始使用煤氣和天然氣。在進入新世紀以后,廢氣排放總量大致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態勢的同時,居民生活廢氣排放總量呈現出逐年波動,總體稍有下降的趨勢。近幾年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保持在14萬噸以下,煙塵排放總量保持在8萬噸左右。
結束語
200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此規劃的制定是基于當時的人口規模,然而由于現今人口總量逐漸增大,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來愈嚴峻,因此必須在基于城市規劃的基礎上,對實現重慶市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科學合理預測人口,對城市發展規劃做相應調整
重慶市應該嚴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科學的預測人口規模變化,促進新區、外圍城鎮人口的合理增長和城鎮人口的合理分布。在研究重慶人口增長規律的同時,根據既有的相關城市總體規劃和人口規劃進行調整,并對資源規劃和環境規劃等相應的城市可持續發展配套體系做出相應的修訂。
(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重慶作為一個重工業城市,其中制造業和建筑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在大力發展兩江新區的同時,還應協同發展物流、文化、貿易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和一些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總體來說,應通過降低工業比重,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產業集群從資源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促進就業人口從勞動密集性向技術知識密集型轉化。
(三)加大環保投資,推行既治污又防污
一方面應該進一步加快推進環境設施的完善建設,對過去老化系統以及治污技術進行升級改造,提高廢水廢氣等生活垃圾的治理能力,優化工業廢氣治理的技術水平,提高治污能力。另一方面,應該從防污體制上解決問題,根據人口規模變化適時完善防污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機制,利用市場化機制推動污染防治。
(四)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強化企業社會責任
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關系大致呈現倒U型,一個地區人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程度較輕,但隨著人口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程度由低趨高,當人口經濟發展超過一定水平后,環境污染程度由高趨低,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因此人口環境意識水平提高對城市環境產生正效應。當前重慶在公民環保意識宣傳方面做得還不足,應進一步加強。在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培養企業的環保意識,增加企業自身環保責任感,為重慶發展低碳環保經濟奠定基礎。
作者:宋長松張穎奇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2011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