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洋資源環境評估與產業的改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3年9月至2009年由國務院批準、國家海洋局組織實施的“908專項”再一次對中國近海進行綜合調查、評價和數字化、信息化。但是受基礎理論研究滯后制約,我國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評價雖產出了較多成果,并初步形成以中國海洋大學、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寧波大學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為重要學術陣地的研究機構,產出了一些較為代表性的研究論著,如908專項成果之一《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地貌學、海洋地質學、物理海洋學、生物海洋學、漁業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海洋經濟學》、《海洋生態環境污染經濟損失評估技術及應用研究》、《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質量現狀與背景值研究》、《海洋環境承載力與生態補償關系研究》等。然這無法掩蓋國內對海洋資源環境評價認知誤區,相關著述的學科化、單一視角非常突出,無法有機勾通“海洋資源環境評價—海洋經濟社會發展—海洋資源環境保護與管理”,因此,探索性的以資源環境可持續和區域海洋產業良性發展為評價目的,構建區域海洋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浙江省沿海市域實證,為區域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海洋產業結構及布局優化提供科學理論指導。
相關概念、評價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1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資源環境
海洋資源是蘊藏在海洋,能夠作為空間、物質、能量被直接、間接利用的總和,分為海洋生物資源、化學資源、礦產資源、能量資源及空間資源。而海洋環境,在廣義上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資源,可理解為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狹義海洋資源、廣義海洋環境兩部分共同組成了海洋資源環境,其中狹義海洋資源包括①海域資源,即承載著各種海洋經濟活動海洋空間資源,②海洋生物資源,即全部海洋生物,③海洋礦產資源,如海底煤炭、石油、天然氣、可燃冰及金屬結核等;而廣義海洋環境包括①海洋水質環境是海洋自身具備的一定自凈能力所能達到的一種水質狀態,②海洋自然環境,如氣候、地質等與岸線、島嶼、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海洋環境是海洋資源的一種抽象形式,如濕地、珊瑚礁、紅樹林等海洋自然環境在游客可以遠觀或游憩時便成為海洋旅游資源。
2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評價模型
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評價目的在于了解某地的海洋資源環境基礎對當地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狀況,進而指導當地海洋產業選擇與空間組織優化,實現海洋經濟良性循環。由于海洋資源環境基礎涉及指標眾多,在評價時要注意:①如何確定科學的指標權重以解決各具體指標影響評價總目標的重要性程度差異,②如何將屬性、統計標準各異的指標轉化為可比的、可綜合計算的評價值,③選用何種綜合測度方法能科學衡量區域海洋資源環境稟賦及區際差異。由此構建了評價指標、評價指標度量方法、評價指標體系集成測度方法組成的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評價模型。
2.1指標遴選與指標體系構建
評價指標的遴選,既受評價目的、評價對象的制約,又受評價操作主體的知識程度、經驗水平與價值觀念的影響。根據指標體系遴選基本原則、海洋資源環境的構成要素特性,構建了以海洋資源環境基礎為目標層、海洋資源與海洋環境準則層、18個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表1)。其中指標層C1-C7、C10-C12代表區域海洋資源的岸線與港口、島嶼、海岸帶、海水養殖與海洋能源等資源,C8、C9用以刻畫沿海城市海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狀態;C13-C18用以刻畫區域海洋水質的背景值、排放值和人類處理狀態。表1中準則層和指標層的權重均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獲得,這可避免損失各指標的重要性、屬性差異及可靠程度。
2.2綜合測度方法的選取
基于對常用綜合測評方法優缺點比較,采用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綜合評分法。即首先將C1-C18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和得分值代入加權求和計算數學模型:式中:C為區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綜合評價結果,Bi為準則層標準化后的數值,Wi為權重值;Cj為指標層標準化后的數值,Wij為相應權重。
3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文中數據源自《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1》、《浙江省海岸帶和灘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浙江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11》、《浙江省統計年鑒2011》以及浙江沿海各市海洋與漁業局網站的相關資料數據,并篩選整理。由于浙江沿海各市未建立系統海洋數據庫,各市海洋資源環境數據統計口徑不一、不齊,導致所構建的指標體系中的部分指標缺失某些沿海城市的相關數據。鑒于缺失部分為效益型指標,因此,可令缺失數據為0,標準化結果也為0,確保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一般性。
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評價
1綜合評價結果
利用前述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評價模型,代入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臺州、溫州七市海洋資源環境基礎數據,得到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綜合評價(表2):一是浙江省的海洋資源環境優勢主要分布在舟山、寧波、溫州、臺州這四大沿海城市,嘉興也有一定的海洋資源環境優勢,而杭州、紹興的海洋資源環境基礎則相對較差;二是表2中海洋資源得分排名結果,與綜合得分排名基本一致;而海洋環境得分排名結果,與綜合得分排名出入較大,海洋資源優勢城市得分相對較低,海洋資源劣勢城市得分相對較高;三是整體而言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的豐度與質量,處在以寧波舟山為顯著優勢區域,溫州、臺州處于第二梯隊,嘉興、杭州、紹興處于第三梯隊,呈現浙江省沿海中部、南部海洋資源環境基礎優勢度明顯,具有較高的海洋經濟發展基礎。
2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空間分異
2.1浙江沿海各市海洋資源基礎差異
(1)地理位置:舟山、寧波、溫州、臺州、嘉興屬于濱海城市,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大的海岸帶陸地面積、管轄海域和優良的海港等。其中,舟山為島嶼城市,海岸線最長;但就大陸海岸線而言,寧波最長;潮間帶土地資源以寧波、臺州和溫州最為豐富。而杭州、紹興無直接臨海地帶,其瀕臨杭州灣、錢塘江入??冢g接溝通海洋,無海岸線、管轄海域、海港等,但屬于沿海城市,擁有一定的海岸帶陸地面積。
(2)漁港養殖區資源:杭州、紹興既無漁港資源,也無養殖區資源。嘉興雖無漁港資源,但有海鹽歌山養殖區,適宜灘涂養殖。國家級漁港主要分布在舟山、臺州、溫州和寧波,其中國家一級漁港舟山10個、臺州5個、溫州4個、寧波3個;養殖區也主要分布于上述4個城市,臺州5個,舟山、溫州分別4個,寧波3個,其中,寧波只適宜灘涂、淺海養殖,而臺州、舟山、溫州還有網箱養殖。
(3)港口資源:杭州、紹興沒有海港,杭州港和紹興港都屬于內河港口。舟山、寧波、嘉興、溫州海港資源優良,多深水良港,尤以舟山、寧波為優。寧波-舟山港作為長三角僅次于上海港的綜合大港和國際集裝箱中轉樞紐港,以水水中轉為特色;嘉興港主要服務地域為杭嘉湖地區,是杭州灣北岸與太平洋溝通的唯一通道,對當地海洋經濟的發展起有力支撐作用;溫州港連通了浙西南、閩北、皖南、贛東,居于我國承北起南的海運心臟地位,兼具遠洋運輸的優越地理區位。
(4)鹽田資源:浙江沿海各市中,只有舟山、寧波和臺州有規模較大的鹽田區,如舟山中南部島嶼鹽田區、寧波象山港北部鹽田區、臺州南部鹽田區。
(5)海洋能資源:浙江潮汐能主要分布在寧波和臺州。已開發潮汐發電的有溫嶺江廈、玉環海山,可開發潮汐發電的如象山南田島、三門灣。潮流能則集中分布在舟山,其岱山縣龜山水道潮流能區在建潮流能實驗電站。海風能資源區則包括舟山海上海島風能區、寧波沿海海島風能區、溫州臺州海島風能區。
(6)海洋旅游資源:舟山、寧波、溫州和臺州海洋旅游資源條件優越,居浙江沿海各市前列。其中,較為著名有寧波的杭州灣、象山港,舟山的普陀山、嵊泗列島,臺州的大陳島森林公園、大鹿島及三門灣,溫州的南北麂島、洞頭列島及樂清灣等。此外,杭州的錢塘江觀潮旅游也極富盛名。
2.2浙江沿海各市海洋環境基礎空間分異
如圖1所示2010年東海區環境質量顯示出:浙江沿海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海洋環境問題,尤其是社會經濟發達的杭州灣、各沿海城市港口地區。海洋資源條件優越的寧波、溫州、臺州,由于粗放地發展海洋經濟,導致其附近海域海洋環境嚴重惡化;杭州雖不直接瀕臨海洋,但由于其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通過杭州灣、錢塘江間接導致連通海域海洋環境惡化嚴重。而舟山、嘉興、紹興,由于其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較滯后,對其海域環境破壞作用相對較小。
3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與海洋經濟關聯度
受數據限制,分析浙江沿海市域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與海洋經濟關聯度時,暫不考慮杭州、紹興兩市。將寧波、舟山、嘉興、溫州、臺州市域海洋經濟總產值標準化后與表2的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資源環境的綜合評價得分利用SPSS19.0進行相關分析,得出相關系數R海經-海洋資源環境=0.9103、R海經-海洋資源=0.9001、R海經-海洋環境=-0.6045,可見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與海洋經濟呈顯著正相關,即海洋資源環境基礎越好,海洋經濟越發達,這也初步顯示出浙江海洋經濟對于海洋科技的依賴度較低;然海洋環境則與海洋經濟呈負相關,這表明浙江海洋經濟增長同時,無疑加重了海域環境污染。
海洋資源環境約束與浙江沿海市域海洋產業優化對策
浙江海洋經濟正處起步發展階段,要實現持續良性發展,需統籌考慮沿海市海洋資源環境基礎優勢與海洋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域海洋經濟。因此,凾待從海洋資源環境約束探索性提出浙江沿海各市海洋產業結構調整戰略及布局優化策略。
1寧波、舟山海洋產業結構與布局優化策略
地處浙東北的寧波、舟山,海洋資源環境基礎為浙江最優,又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核心區,應依托優勢,發揮寧波—舟山港口的規模效應,實現寧波、舟山兩市的海洋產業的島陸統籌發展與一體化發展。(1)寧波海洋經濟位居浙江之首,然海洋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阻礙了海洋資源環境基礎開發利用的潛力,應大力發展以港口航運為核心的現代海洋服務業、濱海旅游業等第三產業,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海洋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2)舟山海洋資源環境基礎雖位列浙江第一,但海洋經濟發展程度相對滯后,應轉變思想觀念、改善基礎設施,吸引外界資金、技術、人才,以其特殊的海島資源環境優勢,大力推進港口大產業發展,努力打造海上花園名城。
2溫州、臺州海洋產業結構與布局優化策略
地處浙東南的溫州、臺州,與臺灣經濟區隔海相望,其海洋資源環境基礎雖次于舟山、寧波,但仍可打造成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南翼核心區,且應主攻濱海新城、沿海民營海洋產業集聚區。(1)溫州應加強政策扶植并積極加以引導民營資本注入海洋經濟發展,培育海洋科技力量,推進“一港三城”建設,加大港口物流業、現代海洋漁業等,著力發展海水利用、海風發電產業等。(2)臺州漁業資源居浙江首位,但過度開發造成嚴重衰退,應實行海洋循環經濟模式,對包括漁業資源在內的各種海洋資源集約利用。此外,應加大資金、科技投入推進水產品加工業、現代遠洋漁業、船舶修造業等優勢產業發展。
3嘉興、杭州、紹興海洋產業發展優化策略
地處浙北的嘉興、杭州、紹興,海洋資源環境相對貧乏,然可依托臨近上海和杭州兩個海洋科技中心區位優勢,可先行發展新型海洋工程裝備業及新興海洋產業。(1)嘉興港口資源優勢相對明顯,應大力建設嘉興港,發展與之相關的海運業,重點發展配套臨港工業,如臨港電力工業、臨港出口加工業等。(2)杭州海洋資源相對匱乏,但在海洋科技人才和力量、產業聯動、基設等方面具顯著優勢,應發揮浙江省海洋科技人才優勢,與浙江其它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發展對接,著力打造優勢海洋現代服務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海洋工程業等。(3)紹興海洋資源相對匱乏,但內河航運資源優勢突出,應依托內河航運,支持港航物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導向的現代化海洋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業、新型先進臨港制造業等。
作者:馬仁鋒李加林楊曉平單位:寧波大學城市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