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班級資源環境中的幼兒自主游戲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一般說來,兒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班級課程資源與幼兒的自主游戲直接相關。環境是幼兒隱形的老師,巧設班級資源環境,運用資源的暗示效應功能,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自主游戲的發展。讓孩子在資源環境中得到積極的暗示,轉化為積極的行為,使班級課程資源成為孩子自主游戲和能力發展的加油站,真正體現孩子在游戲中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
關鍵詞:資源環境;暗示效應;自主游戲;幼兒發展
游戲環境是影響幼兒游戲行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需要。幼兒只有在寬松自主的環境中,才能獨立面對真實問題,獲得解決問題的主動權。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班級課程資源庫與幼兒的自主游戲直接相關。環境是幼兒隱形的老師,適宜的班級資源環境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重視班級課程資源庫的建設與管理,巧設資源環境,運用資源的暗示效應功能,既解放教師,又能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孩子與資源互動,使班級課程資源成為孩子自主游戲和能力發展的加油站,真正體現孩子在游戲中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暗示是指在無對抗態度和情緒的情況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施加影響,使人按一定的方式知覺和行動。暗示的方法有環境的、言語的、表情的、手勢的和行為的等。多數人受他人暗示,也有自我暗示。幼兒的游戲水平、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也就直接取決于為其創設的游戲環境。因此,創設一個有利于支持幼兒與之互動的游戲環境,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讓有序的隱性環境暗示,促進幼兒秩序感的建立
幼兒生活的環境就是幼兒建立秩序感的基礎。有序的班級課程資源環境能暗示孩子自覺的形成秩序感,并直接化為行動。我班根據課程資源收集的時機和資源投入、使用的價值不同,對班級資源庫進行層級分類設置,以突顯不同資源的不同功能。班級課程一級資源庫(架),這是最初級的課程資源,是正在收集中的與班級當前開展的主題緊密相關的資源。特點是收集材料種類相對集中,收集時間短,變化快。班級課程二級資源庫,即班級各區域中的所有資源。資源數量多,用途廣,分區投放。班級課程三級資源庫,是備選資源,被分類投放在幾個稍大的箱子中。班級三級資源數量相當多,它們被放到低矮、開放的架子、柜子或箱子里,散裝材料放入筐中,擺放整齊,貼好類別標記,標記和材料相互對應,多而不亂。這樣有序的隱性環境,起到了非常好的暗示效應,它不僅讓材料一目了然,能讓孩子們在尋找時快速定位,同時,有序的資源結構及資源環境,無聲的提醒孩子們要努力成為這有序環境中的一分子。孩子們懂得了整理時要一一對應,按標記擺放。不知不覺中逐步養成了自覺收拾整理玩具的習慣,也建立了比較好的游戲常規。
二、讓本真的經驗環境暗示,催生幼兒創造新的思維模式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孩子在園學習生活的全部。我們要讓孩子喜歡幼兒園的活動,喜歡自己的班級,并上升到讓自己成為班級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感。綱要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一個好的環境,能不斷喚醒幼兒的生活經驗,建立起做事的自覺性,減少了老師的語言提示,增強了幼兒自主服務意識。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引發幼兒多種經驗、支持幼兒互動的游戲環境。小班入園以來,我努力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從10月份開始,我進行了大膽嘗試,逐步把自己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游戲時間還給孩子們。我班孩子游戲時已經自主選擇區域和角色了,我們的游戲掛牌稱為工作證,為了方便孩子自己操作,用的是夾子夾的方式。這些工作證分區域放置在相應的小盒子里,在游戲三部曲的第一部分后,孩子們直接進區自取工作證,掛證上崗。這種開放式的游戲管理模式,被孩子們運用到了游戲中。比如一個小細節,我們語言區的圖書,因為看得次數多了,書難免會出現書頁翹開來,看上去不整齊。有一天,一位孩子發現用夾子夾住書翹開的角,書就乖乖聽話了。這個經驗被推廣了,只要出現有這樣的書,夾子就會被請來幫忙。從此,圖書架上的圖書整整齊齊。其實,用夾子夾書角的思維創意來自孩子們真實的生活經驗:我班孩子用夾子的地方比較多,他們會用夾子記錄每天的喝水數量,每天用到夾子夾的工作證,美工區作品展示時夾子固定作品等。“夾子”與“固定”之間的關系,來自于幼兒生活經驗的暗示。而創造性的使用夾子則體現了孩子們作為小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三、讓開放的游戲環境暗示,助推幼兒自主探究
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基礎,不同的材料會引發不同的游戲行為,并且直接影響著幼兒游戲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想象性在游戲中的發展。幼兒園開放性游戲環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開放性的物理環境,即游戲的空間,時間及玩具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開放的和共享的。 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取放玩具材料,游戲的場地是按幼兒的需要和愿望布置的。隨時可以變化的,游戲時間段的時間是由幼兒自由支配的。二是開放性的心理環境,即游戲中的人際關系是開放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和諧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指出:“自發游戲是兒童內心活動的自身表現,是兒童最純潔、最神圣的心靈活動的產物。”他揭示了游戲在于兒童的內部需要和自發活動這一游戲本質。自主游戲必須充分體現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必須改變過去對幼兒游戲作外部強加,充分尊重并滿足幼兒的內在需要,激發幼兒的主體能動性,讓幼兒自主選擇,自由玩游戲。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游戲,發現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了解幼兒游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即時調整材料,確定何時參與、介入幼兒的游戲,做出有效的指導。適時的介入參與游戲,直到幼兒在游戲中解決問題。自主游戲是幼兒出于游戲主題的興趣和需要,自發、自愿主動進行的活動。有一天,我發現益智區原來投放的一組5個按數取物的養樂多瓶子被俊俊疊著玩了,我想這瓶子是不是也可以就像疊紙杯一樣玩呢?備用箱里有好多養樂多瓶子。我把他們搬了進來放在俊俊的身邊,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探索活動:俊俊在桌上繼續疊放養樂多瓶子,可是在桌上怎么都疊不高,疊到第三個的時候,就會倒下來,一個一個瓶子咚咚咚從桌子滾落到地板上,俊俊手忙腳亂。于是,我給俊俊找來了地毯鋪在地板上,鼓勵他在地毯上試一試。地毯上的空間變開闊了,他把一個一個瓶子從箱子里取出來,排起了隊,兩條長長的隊伍筆直筆直的,“養樂多寶寶開火車嘍!”兩條隊伍一頭碰到了一起,出現了一個弧形,他又把另一頭連接在一起,出現了一個圓。在慢慢移動的過程中圓變成了愛心。“哇!愛心!”我看到了他充滿了驚喜的表情。不知什么時候,愛心里多了兩個魔方和一個獨立的養樂多瓶子。“愛心寶寶!”原來那魔方是眼睛,單獨的養樂多瓶子成了嘴巴。他的聲音吸引了同伴,紛紛圍觀。“愛心寶寶好可愛啊!”他贏得了同伴的贊賞!“我來給他加個身體。”“還有手和腳呢!我來!”多個同伴加入其中,愛心臉蛋、魔方眼睛,有嘴巴,圓鼓鼓的身體,長長的手臂和腿,非常有創意的愛心小人誕生啦!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場景真的感動了我。作為小班上學期的孩子能有這樣創意的作品出現,而且是純粹的自動自發的多人參與的合作作品。我想如果我當時沒有關注,沒有即時給予材料上的支持,又或者沒有給孩子們那么多自由、開放的空間,那么我們就只能和那么有創意的愛心小人擦肩而過了。幼兒園班級環境是幼兒隱形的老師。班級課程環境只有以“兒童”為中心,并具備“激趣”“導疑”“求索”功能,才能充分發揮環境的暗示效應,調動幼兒的認知積極性,讓他們自主地與環境互動。讓環境及材料在幼兒的游戲中充分發揮它的價值,讓他們在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中獲得更為豐富、全面的體驗和發展。
作者:沈惠娥 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平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