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干枯地造林質量缺陷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宏 耿惠麗單位: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多年來,由于忽視了對造林季節的科學論證和確定,習慣于把植樹造林當作硬性政治任務;過分強調在春季一季完成造林任務。其結果是每當遇到春季大旱的年份,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塊,造林成活率低于40%以下,有的地塊竟存活無幾。這也是形成某些地方“年年植樹不見樹,歲歲造林不成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1年,耀州區一改多年的老習慣,針對當年春旱的實際,把占全年任務50%的干旱地段的造林任務放在秋季完成,結果取得了造林成活率75%,合格率為99%的喜人成績。造林季節確定后,還要根據當地氣象資料、訊息和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確定最佳的造林時期。如耀州區在春季3月下旬-4月中旬其降水量為47.4mm,變率為39%,濕潤指數為0.4,蒸發量為94.8mm,平均濕度為13℃,進入終霜期,而且此時期主要造林樹種均處于萌發期,因而當為春季的最佳造林時期。
耀州區在秋季的10月中旬-11月上旬,降水量47.0mm,變率為55%,濕潤指數為0.57,蒸發量為35.2mm,平均溫度為10.8℃,11月2日進入初霜期,此時期各重要造林樹種已開始進入落葉休眠時期,因而為秋季的最佳造林時期。
采取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抗旱造林措施
提前予整造林地
多年來的實踐表明提前予整造林地不僅可以熟化土壤,縮短造林時間,尤為重要的是可以蓄水保墑,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有效地利用水資源。
確保苗木不失水
苗木在挖掘、運輸、假植、栽植過程中,稍有疏忽,都會造成苗木失水,從而降低造林成活率,特別是采用裸根栽植的苗木尤其顯著。因此在干旱地區必須采取苗木帶土栽植,或水浸、蘸漿、坐水栽植。應盡可能采用容器苗栽植和復膜栽植。
對初植苗木適時灌溉
在干旱地區,當苗木在栽植后的20d內如無降水,再不及時灌溉,就很難保證成活,高大的裸根苗尤其如此。耀州區董河鎮和孫塬鎮在2002年春共同在同一地段承擔210國道綠色長廊工程的造林任務,造林樹種均為高大的楊樹、柳樹裸根苗。
董河鎮在初植后的1個月內連續澆水3次,而相鄰地段的孫塬鎮僅澆水1次。其結果是董河鎮的成活率為95%~100%;而孫塬鎮的造林成活率僅為60%~80%。為保證干旱地區的適時灌溉,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廣泛采用打水泥水窖的辦法來蓄存降水,以解決嚴重干旱的燃眉之急。
采用先進技術成果,提高保水能力
在我國林業、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保水科技新產品“旱地龍”,“保水劑”等相繼問世,并迅速推廣。在干旱地區的造林中應廣泛采用這些具有超強吸水、保水、防蒸發、防滲漏,疏散土壤能力的新產品。只要我們遵循自然規律,依靠科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和林業工作者的創造性和和積極性,總有一天,我們也能告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