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AHP模型的和諧礦區評價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雜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基于生態環保與和諧發展的觀點與理念,并且考慮到和諧礦區具有多維性的特點,構建以礦區的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綠色生產以及社會進步等6個指標為基礎的和諧礦區評價體系,選取20家我國主要的生產礦區,以2010—2014年數據為例,在該評價體系形成的基礎上,使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和諧礦區評價,結果顯示所選礦區在和諧礦區建設方面總體呈現持續發展的態勢,但還存在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及居民生活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和諧礦區;評價體系;AHP;對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經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繁榮景象,在這種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收獲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經濟增長在給人們帶來豐厚物質回報的同時也引發了譬如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等一系列問題。在這種大自然的警告之下,人們開始總結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弊端,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態、環保以及和諧的經濟發展方式。礦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實體,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貢獻,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我國礦區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嚴重的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關于綠色、和諧、環保的礦區形態及發展方式,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然而這些研究成果或是集中于對環保、和諧礦區形態或發展方式進行理念性介紹,或是僅僅提出一種和諧發展方式的評價體系及指標構建,缺乏對礦區發展的實證性研究,并不能有效解決礦區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不利于和諧礦區的構建與發展。本文通過構建一個和諧礦區評價體系,采用AHP分析法對所選取的礦區進行研究,希望該項研究為和諧礦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思路[1]。
1文獻綜述
現階段,國外專家學者對于和諧礦區構架與發展的相關實證研究還不多,他們主要通過理念闡述與體系、指標選取等角度進行理論說明,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①礦區能源開采、加工以及運輸過程中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②礦區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各種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問題;③礦區清潔生產的相關理論以及實際應用技術的研究;④礦區和諧、綠色生產發展的評價體系構建。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而沒有深入到具體的礦區生產過程中,缺乏實踐性[2]。相比較于國外學者熱衷于對礦區發展的理論性研究,我國國內學者對礦區和諧發展的相關研究則更全面、具體。左鐵鋪分析了當前我國煤礦區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強調了煤炭礦區循環發展的重要性意義,并為發展循環煤礦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對策。孫磊也對煤礦循環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認為煤礦企業的循環發展是構建和諧礦區的必由之路。任一鑫提出了構建和諧礦區的基本原則和層次,依據礦區不同發展的階段,將其劃分為小、中、大等3種循環層次,為礦區不同的發展階段提供了相應的發展對策及問題解決措施[1]。何天祥等以壓力—狀態—響應(PSR)概念模型為基礎,提出從生態文明狀態、壓力、整治和支撐4個方面構建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熵值法進行評價[2-4]。喬麗、成金華等分別研究了礦區的生態文明評價問題[4-6]。然而,這些學者雖然對礦區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但是并未深入到具體的代表性礦區企業進行實際研究,缺乏具體礦區研究的客觀性與嚴謹性,很難對實際礦區和諧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現象進行說明和解決,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本文在總結國內外學者關于和諧礦區構建理論的基礎上,以20家我國主要的礦區為研究對象,構建以生態環境為主的指標評價體系,采用AHP分析法對上述礦區進行實證分析,該實證分析具有很強的客觀代表性,克服了以往學者純理論研究而缺乏實際數據分析的缺陷,能夠為和諧礦區的構建提供有效的實際支持與保障。
2模型構建
2.1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權重分析由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可知,目標層是礦區和諧,一級指標層有6個,具體包括經濟發展、生活質量、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綠色生產、社會進步,二級指標共包括20個,以下將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1]。層次分析法的具體計算步驟如下:(1)礦區對象選擇及數據來源。選取淮南、徐州等我國20家礦產產量最大的礦區為研究對象,這些礦區的年產量以及年產值占到我國每年礦產產值及產量的七成比重以上,是所在省份乃至所在區域的核心礦區,以這些礦區為對象進行分析對研究我國和諧礦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具有代表性意義。分析所用的20個主要礦區數據均來源于2010—2014年的這些礦區城市的統計年鑒和礦業發展統計公報,極大保證了所引用數據的真實可靠性。(2)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根據之前建立的指標體系,結合層次分析法建立系統的遞階層次結構,以研究方案中涉及各主要因素的關聯度為依據,對這些因素進行分層。(3)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層次結構模型中各個層次權重的前提是建立相關的判斷矩陣,它是由同層次間各個因素關于上一層某一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設二級指標B1,B2,…,Bm為其上一層次指標A的子層次,用兩兩比較法得到判斷矩陣。(4)計算權重。層次分析法計算的關鍵是計算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采用以和法解特征向量,設A為m×m判斷矩陣,ω為列向量,λ為一個數,其計算步驟如下。(5)一致性檢驗。由于專家打分構造的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有時候可能出現重要性判斷上的矛盾,故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一致性的指標為。當一致性比率CR=CI/RI≤0.1時,則認為評判過程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這時計算出的權重值是合理的,其中,RI為定值,其取值參考Saaty給出的數據[7]。按照以上步驟,邀請了5名該領域專家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的相對重要性打分,并進行相關的計算分析,最終得到的各指標權重結果匯總如表3所示。
2.2和諧礦區的評價分析由于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會對評價結果帶來影響,故首先要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消除量綱不同的影響。利用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的各二級指標數據,以及前文得出的一級指標和目標層和諧礦區指數的計算公式,能夠得到2010—2014年20大主要礦區的和諧指數及6個一級指標數據的均值結果,其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5結果看出,2010—2014年,我國礦區在和諧礦區建設方面,經濟發展、資源利用以及綠色生產等呈現增長態勢,其中,經濟發展的增量最大,其他指標則增量較少,而生態環境、生活質量則呈現遞減態勢。由于生態環境、生活質量對和諧礦區指數的權重較大,故導致該期間內的和諧礦區指數總體增長水平不高,因此,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生活質量的改善,不斷提高礦區的總體和諧水平[9]。對以上結果進行平均匯總,得到的20大主要礦區2010—2014年期間的和諧指數及6個一級指標平均值如表6所示。綜合各類文獻中關于綜合指數的最終評判原則,本文設計出一個評價和諧礦區水平即和諧礦區指數的分級標準[9],如表8所示。由表6~8的數值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20大礦區的和諧礦區指數平均值為8.30,說明20大礦區在2010—2014年的平均和諧指數處于高水平,從各一級指標的具體得分看,經濟發展的得分最高,為8.84,生活質量得分最低,為7.58,說明20大礦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生活水平較低。(2)20大礦區在2010年的和諧礦區指數得分為8.16,到2011年時,有所提高,為8.32,2012年與2013年時基本保持不變,到2014年時又有所增長,達到8.41,總體來看,2010—2014年間,20大礦區的和諧程度呈現增長態勢。
3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礦區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如下構建和諧礦區的改進建議:(1)提高礦區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推行綠色循環經濟的礦區發展模式[1,10]?,F階段,我國許多礦區在進行生產和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仍然采用粗放式發展模式,并未遵循開源節流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造成資源的不必要浪費。例如,在開采礦石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礦井的水利用率仍然較低,水資源浪費較為嚴重以及生產過程中廢氣排放超標,造成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在和諧礦區的構建過程中,必須推行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提高各項資源的重復利用率,推行清潔環保的生產方式,增加環保生產設備的使用,降低污染,進行植樹造林活動,擴大綠色植被覆蓋面積,真正做到生產的綠色、生態和可持續[11]。(2)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綠色新能源的研發和使用。在我國礦區的實際礦石開采過程中,伴隨著礦井開采深度的不斷加深,單位GDP所需要的各種能源消耗都會大幅度增加,這樣在礦區生產過程中就無法達到節能的目標了[12]。本文所選樣本礦區在2011年后大多都進入了煤炭開采中的下組煤開發過程中,而在下組煤開發過程中所需要的單位能耗是相當大的,這種高能耗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礦井的開采難度,因此,加大科研投入,研發新興能源,改變原有能源使用結構,是降低單位能耗,推動礦區生產的一個有效措施[13]。(3)提高礦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構建和諧礦區的重要一點就是重視礦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只有礦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實現“地、礦、人”的和諧發展。然而本文經過分析發現,我國礦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仍然不高,存在礦區人口密度較大、人均耕地面積和人均住房面積較小及人均水資源量緊缺等問題[14]。因此,要構建和諧礦區,就要采取措施擴大礦區居民的耕地與住房面積,保持合理的人口密度,減少礦區水資源開采浪費和污染,開源節流,保證居民日常用水,只有做到這些,礦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才能得到保障,和諧礦區才有希望早日建成[15]。
4小結
在總結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和諧礦區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和諧礦區的概念及其特點,明確了其內涵的主要要義,構建了和諧礦區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礦區在構建和諧礦區中的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和打分,為我國礦區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持與保障。當然,本文構建的指標評價體系和分析方法對和諧礦區評價的有效性仍需進一步地實踐及檢驗,文章相關指標選取的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待更加詳細的論證。
參考文獻:
[1]楊繼賢,張雁秋.煤炭行業環境友好型礦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J].中國礦業,2013,(10):61-67.
[2]張萬紅,陳振斌.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和諧礦區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7,(11):848-852.
[3]張歡,成金華.湖北省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與實證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3,(9):44-53.
[4]成金華,陳軍,易杏花.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1-10.
[5]喬麗.礦區生態文明評價及預警模型研究[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1,(4):34-40.
[6]李新春,孫艷,陶學禹.應用神經網絡評價礦區可持續發展[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1,30(4):392-395.
[7]李名升,佟連軍.中國環境友好型社會評價體系構建與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5):105-111.
[8]趙沁娜,尚麗,范利軍.基于熵權TOPSIS法的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評價[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6-33.
[9]湯萬金,高林,李祥儀.礦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9,(12):114-119.
[10]孫曉東,焦鑰,胡勁松,等.基于組合權重的灰色關聯理想解法及其應用[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6,(1):62-66.
[11]焦振芳.試論構建和諧礦區的內涵、原則和方法[J].煤炭企業管理,2005,(12):61-62.
[12]陳煥珍,邊麗達,葛寶娜.礦區可持續發展評價[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5,26(5):36-39.
[13]陳玉和,王玉峻,李堂軍.礦區的概念與礦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J].西安科技學院學報,2000,20(4):299-303.
[14]何天祥,廖杰,魏曉.城市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濟地理,2011,(11):1897-1900.
作者:楊樹旺 李振華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