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清水海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保護科學雜志》2015年第一期
清水海位于昆明市尋甸縣仁德鎮西北部,屬金沙江流域小江水系。自然徑流面積34.5km2,主要入湖河流為擺宰河,出湖河流為大白河。湖面面積5.63km2,多年運行水位在2168~2173m之間,湖容積在7778~10888萬m3之間,多年平均來水量為2472.3萬m3,主要供給尋甸縣城飲用水。清水海引水工程是解決掌鳩河引水工程實施后、滇中調水工程建成前,昆明市缺水問題的應急工程。設計總供水能力1.7億m3/a,分二期建設。將板橋河、石橋河、新田河水庫、塌鼻子龍潭(一期建設),清水河左支和右支、恩則河及羅白河(二期建設)等水源的部分水量引入清水海,通過嵩明縣境內的金鐘山水庫作為末端調節水庫向昆明供水。一期工程供水能力1.04億m3/a,已于2012年4月正式向昆供水。清水海水源區包括清水海水庫、石橋河水庫、板橋河水庫、新田河水庫、金鐘山水庫和塌鼻子龍潭徑流區,總面積314.81km2。其中,一級保護區25.05km2,二級保護區289.76km2。涉及尋甸縣仁德鎮、甸沙鄉、六哨鄉、先鋒鄉和嵩明縣滇源鎮(現為盤龍區托管)共2縣5鄉鎮,16個村委會,75個自然村。2012年水源區總人口27360人,其中集鎮人口5680人,農村人口21680人。水源區以第一產業為主,基本上為種植業,第二、第三產業落后。
為切實保護清水海水源區的生態環境,確保清水海引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昆明市制定并實施了《昆明市清水海保護條例》,對水源區內的部分社會經濟活動進行了限制或者禁止,水源區居民喪失了部分發展權,而受水區的昆明市和尋甸縣城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建立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補償水源區居民喪失的發展權,促進社會公平。同時,激發水源區居民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益者付費,提高了受水區居民對水資源的重視和珍惜??蓪崿F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良性機制,水源區和受水區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符合生態補償相關理論,是實現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重要舉措。
3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探討
3.1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客體根據“誰受益誰付費”、“誰污染誰付費”原則,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的主體包括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受益者和破壞者。水資源的受益者是受水區(昆明市區和尋甸縣城)的企業和居民。水源區水源林的建設,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獲得生態效益的最大受益者是國家。水源區環境污染和和生態破壞的行為包括污水排放、森林破壞和山體開采等。根據“誰保護誰受益”原則,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的客體是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行為,包括水源區的節水行為、水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者,以及因水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而發展限制或受損的企業和居民。值得注意的是,水源區部分企業和居民不當或者過度的經濟活動排放污染物影響水質,成為生態補償的主體,而其又為水源保護犧牲了發展的機會,具備生態補償主體和客體的雙重身份。但只要清水海引水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水源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條例要求,就不應作為生態補償的主體,而是生態補償的客體。
3.2生態補償的標準生態補償標準是生態補償的重點和難點,補償標準基于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定量化是世界性研究難題。生態補償標準關系補償主體和客體的利益,補償標準過低影響水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過高則增加受水區企業和居民的經濟負擔。目前,流域生態補償標準的核算方法通常包括支付意愿法、機會成本法、收入損失法、費用分析法和水資源價值法等,如圖1。筆者建議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標準以費用分析法為基礎。從理論上講,是生態補償的最低標準,但是是目前最具操作性、最適合的方法,即以水源區水資源保護、水源林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為補償標準。具體包括節水設施、生態移民、關停和搬遷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污染防治措施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退耕還林、水源林建設和管護、測土配方的投資,以及水源區的管理和監測費用等。
3.3生態補償的方式水源區生態補償的方式不僅影響水源區水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而且影響水源區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效益。選擇合適的補償方式,對水源區生態補償尤為重要。目前,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可采取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和智力補償,如圖2。資金補償是最直接的補償方式之一,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應嚴格控制資金流向,確保補償資金不用于破壞水資源、影響生態環境的用途。實物補償是無償供給水源區實物來達到補償目的的方式。實物補償主要是補償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通過改變水源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或者提供利于保護水資源和生態建設的生產生活資料。清水海水源區實物補償可選沼氣池、生物肥、經濟林樹種等。政策補償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如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引導居民外遷政策、生態產業扶持政策等,降低水源區內經濟活動的強度,促進水源保護和生態建設。智力補償指通過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技術轉讓和技術示范等方式,提升清水海水源區內居民的生產技能、技術含量和水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降低經濟活動對環境干擾的強度,削減污染物的排放量。開發水源區適宜的生態農業和林業技術,并無償向水源區轉讓,引導水源區循環生態產業發展。從補償的效果來看,生態補償的方式包括輸血型補償、造血型補償和生態造血型補償。生態造血型補償是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的最佳方式和最高層次,是基于技術、資金、管理經驗等方面,建設生態林業和循環生態農業,但實現周期長、難度大。輸血型和造血型補償相對容易實現,但不能長遠解決清水海水源區經濟發展和水資源保護的矛盾。現階段優先考慮輸血型補償和造血型補償結合,遠期逐步向生態造血型補償轉變。
3.4生態補償的效率生態補償的效率取決于預期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和投入成本。李云駒等采用單位面積的生態補償標準獲得的生態服務功能來表述。水源區生態補償的效率表現為單位生態補償標準獲得的水資源量,包括水質和水量兩個指標。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的效率是單位生態補償投入可獲得的水質和水量,由于水量受到降水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僅考慮水質指標。參考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績效評價結果(內部資料),結合清水海水源區水污染主要來自居民生活、農業面源和水土流失的實際情況,初步判斷污染防治措施、退耕還林和測土配方的生態補償效率較高,其次為產業結構調整和水資源管理。生態移民雖然一勞永逸,但因投資較大,補償效率低下。生態補償應考慮水源區劃界,優先在一級保護區內實施。在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實施中,建議進一步研究,計算不同生態補償內容、補償方式、水源區各子流域的補償效益,按照補償效率的高低次序,劃分優先補償區域、補償方式和補償內容,次級優先補償區域、補償方式和補償內容。
3.5生態補償的時限生態補償的時限對生態補償效果尤為重要。補償時間過短,一旦補償結束,生態環境問題反彈出現;過長則增加補償主體的負擔。確定適當的補償時限關系到生態補償的成效。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不是無休止的,而是結合生態補償的目的、補償取得的成效、水源區生態產業的發展程度和生態質量狀況來確定。當清水海引水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要求,水源區居民收入與水源區外相當,水源區生態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較優狀態時,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即可終止。
3.6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及用途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應建立以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為主導、市場模式為輔的多元化資金來源制度。強化受水區對水資源的“付費”意識,加大對企業的激勵,積極鼓勵市場投資。探索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補償資金按照費用分析法核算,具體包括水源區水資源保護、水源林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資金投入,資金投入方向如圖3。設立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金專戶,建立有效的資金專款專用監管制度,強化資金管理。
3.7生態補償的保障機制
3.7.1組織管理保障目前,清水海水源區相關的條例僅有《昆明市清水海保護條例》,尚未有相關生態補償方面的規章制度可遵循。當務之急是建立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制度,明確補償的主客體、方式、標準和時限等。制定引導居民自愿移民的經濟政策和人口政策,繼續實施鼓勵退耕還林和測土配方的優惠政策,建立財政轉移支付政策,鼓勵市場投資扶持生態產業的政策。加強生態補償管理機構的建設,在昆明市層面成立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領導小組,負責生態補償的協調管理工作。修訂現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模式,增加清水海水質和水量等考核指標。
3.7.2資金保障建議在昆明市財政轉移支付中增加生態環境影響因子權重,增加對清水海水源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建立市級財政支付的長效投入機制。積極探索市場機制作為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可能途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資機制。強化資金管理,設立生態補償金專戶,對資金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建立資金監管和審計制度,充分發揮生態補償資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
3.7.3技術保障進一步加強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關鍵問題的科學研究,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核算、補償對象、補償標準等進行綜合研究。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推動適合水源區的生物肥、有機肥的開發,探索適合水源區的畜禽養殖模式、林下產業模式,推動水源區生態林業和循環生態農業的發展。及時對補償的效果進行科學評估。
3.8需要注意的問題水源區生態補償和扶貧常常被混淆[7]。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是基于水資源和生態環境,補償因水資源保護而喪失的經濟發展機會和發展權利。補償的客體不是貧困人口,而是水源區內所有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居民,無論其貧困與否,獲得生態補償的機遇是同等的。生態補償和扶貧不相互沖突,更不能相互替代。不理清兩者的關系,將影響非扶貧對象保護水資源的積極性。雖然水源區居民享有同等的生態補償權利,但不等于生態補償按照人均方式分配,也不能按照耕地面積分配補償資金。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資金應按照對水資源保護的貢獻量來分配,綜合水質和水量核算。水質達標是補償的前提,水質不達標的子流域或者區域,不列入補償的客體。水量是生態補償資金分配的定量指標。作為清水海引水工程的受水區,尋甸縣也是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的主體,但常常被忽視。根據尋甸縣的引水水量,明確尋甸縣的作為補償主體應付的責任和義務。
4結語
清水海水源區是典型的跨流域引水工程,主要供給滇池流域的昆明主城和牛欄江流域的尋甸縣城的生產和生活用水。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是保護水源區生態系統的重要方式。本研究確定了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客體,清水海水源區居民具有生態補償主體和客體的雙重身份,破壞生態和污染水體的居民和企業應被視為補償的主體。清水海水源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僅是水資源,還包括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生態補償的標準通過水資源價值法[21]核算是不全面的,筆者認為還應包括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在當前相關的研究欠缺、生態補償意識薄弱的情況下,費用分析法是最具操作性的生態補償資金核算方法,即以水源區水資源保護、水源林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作為補償標準。清水海水源區生態補償近期應以輸血型和造血型結合,以資金補償為主,逐步實現補償方式多元化,向實物補償、政策補償和智力補償轉變,最終實現以生態產業為主導的生態造血型補償。優先考慮單位補償資金獲得較高生態效益的區域和措施,以獲得較高的生態補償效率。生態補償不是永久的,應結合補償的目的、取得的成效、生態產業的發展程度和生態質量狀況來確定終止時間。建立以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為主,市場化為輔的多元資金來源渠道,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加快進一步研究,將生態補償的標準、資金和效率等問題定量化,促進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實施。
作者:李森丁宏偉何佳徐曉梅楊艷陳春瑜單位:昆明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云南高科環境保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