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林業建設原則與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態林業是在技術上不強調能量和物質的高投入,而是依靠先進技術,盡可能實現系統自給,生物自給,以獲取高的凈產出,這些技術包括:適地適樹原則的貫徹;合理結構的林種和林分的確立;邊緣效應的正確使用;在生態位和他感作用方面,相互適應種的合理配置;良種的選育;正確的水、肥管理和及時的撫育措施等等。這些生物工程技術及其高技術的進一步應用,使生態林業達到更高的水平。
2建設途徑
2.1建設原則
1)生物種群之間搭配、選擇與組合優化的原則。在進行種間不同類型的組合時應充分考慮其物種間的互利、合理搭配,注意調節和控制植物間的水分、養分、光照、空間的競爭,要排除生物化學上相克的作物或樹種組合在同一生態位中。
2)物質循環利用的原則。要根據生態學的物質循環原則,使物質循環往復,充分利用,使生態系統內每一組分形成的廢物成為下一個組分的原料,盡可能做到沒有資源和廢物之分。
3)因地制宜、綜合發展的原則。要根據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原理,因地制宜地安排生物種群;適地適樹,合理布局,使樹種多樣化,生產結構多元化,充分利用環境資源異質化,提高生產力,擴大再生產,提高產品產值,堅持土、水、林綜合治理、統籌規劃,科學造林,從而形成多林種、多樹種組合、多層次結構的復合生態系統。
2.2建設途徑
1)搞好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總體規劃。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布局和規劃,必須建立在對區域有關生態和經濟方面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在具體工作中,首先要依據區域的實際情況,確定工程建設的總體規模、具體類型和空間格局,其次依據各地區條件,因地制宜,搞好最佳林種、樹種結構配置,從而形成區域最佳工程格局。
2)全面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意圖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認為環境與發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強調要滿足需求,也就是突出強調了發展。根據全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考慮生態林業的特殊性,制定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戰略,改變“重采輕育”政策。對林業來說,就是要使森林資源在采伐利用時,能在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上都得到補償。遵循這個原則,要盡快地實行森林資源商品化管理,盡快制定一套營林扶持政策,包括林業稅利政策、投資政策、科技教育政策等,促進生態林業體系盡早建成。
3)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培育和管理。森林資源是建設綠色屏障、辦好綠色產業、發揮林業三大效益的基礎,開發林業首先應當做好資源培育、資源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當前應在保證營林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加快消滅宜林荒山的進度。為此,要總體推進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要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動群眾,堅持群眾投工投勞為主,廣籌資金多造林,這是加快造林綠化進程,加快消滅宜林荒山的重要保證。同時,在植樹造林時,要注意做到林種、樹種結構合理,多林種、多功能相結合;在造林的形式上要有多樣化,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可以同時采用;采取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增加森林資源面積,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在當前林業發展的新形勢下,不僅要重視植樹造林,更要加強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正確處理好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與合理開發利用的關系。為此,當前要堅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a.嚴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對森林采伐消耗實行全額管理,堅持實行憑證采伐和憑證運輸制度,確保不突破采伐限額;b.加強對木材流通管理,對重點產材縣由林業部門統一管理和進山收購制度,堅持木材運輸檢查制度;c.要加強“三防”工作,加強林地的保護管理,堅持制止亂砍濫伐、隨意侵占、破壞林地的行為。
4)重視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調整林業產業產品結構,是緩解林業結構性產品供求失衡,保證林產品的價值實現的根本措施,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調整林種結構,重點發展集約經營的商品林基地。林業建設不僅要在森林資源總量建設上下功夫,而且要有一個合理的林種結構安排,林種結構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架構基礎。在商品林基地建設中,要重點抓好速生豐產林和經濟林的建設,發展速生豐產林,能盡快生產出較多的木材,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這是一項促進林業發展的重要策略。第二,實行立體開發,加速多種經營步伐,充分利用林木、林地為主體的自然資源,按照經濟和生態效益最優化的要求,對林地資源進行綜合整體開發,發展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實行林農結合,林牧結合,林經結合。第三,重點發展以木材為原料的制漿造紙工業、現代家具工業和木制品業。
3結論
按照我國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框架,根據各地區主要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特點,堅持不懈地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將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相應的生態林業工程體系,必將對改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蒙榮珍單位: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