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耕地農業發展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非耕地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狀況
我區根據不同的地質特點和氣候條件選擇建設了四個非耕地設施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在建設的頭兩年示范基地已經初具規模。巴彥淖爾市示范基地位于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塔爾湖鎮西部,常豐六社境內,該基地地勢平坦,為多年鹽堿地,土壤粘重,周邊耕地全部引黃自流灌溉,地下水資源豐富。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100hm2,擬建厚墻體日光溫室260棟,分期分批建設。2012年一期工程建設厚墻體日光溫室14棟,使用面積1.87hm2。示范基地為個體企業經營,主要栽培作物有西紅柿、黃瓜、辣椒、茄子等作物。烏海市非耕地示范基地設于內蒙古烏海岱山林牧業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示范區,該公司是擁有獨立進出口資格的民營企業,運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和高科技技術措施,發展農牧業。截至2012年已建成2800m2的智能溫室4個,高標準日光溫室2.33hm2。阿拉善盟示范基地位于內蒙古金沙苑生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地處北緯30°~40°,是世界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該項目設計建設總規模為1.05萬hm2,總投資概算10億元。目前已種植葡萄800hm2,牧草667萬hm2,防護林386.7hm2,栽植梭梭林66.7hm2,建成標準化蔬菜溫室2hm2,種植葡萄和蔬菜。赤峰市示范基地位于松山區城子鄉畫匠溝門村后山丘陵荒坡地,建設高標準厚墻體設施農業(溫室)小區,該小區是典型的荒坡非耕地,通過引水爬坡上山,水窖貯存的方式提供水源。小區規劃建設200hm2,已經建設溫室栽培面積10hm2。園區內實行標準化生產示范,機械化卷簾設備、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齊全,使用全基質栽培,基地是厚墻體鋼架日光溫室,主要栽培茄果類蔬菜。
2科學推進我區非耕地農業建設
2.1利用非耕地的制約因素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區的65%。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水資源僅占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于1200mm,像巴彥淖爾高原地區可達3200mm以上。建設資金相對較大,從基礎設施到相應的配套栽培、節水灌溉設施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技術不成熟,我區非耕地設施農業發展相對緩慢,對于非耕地土壤改良及栽培基質的研制、肥水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及專用肥料的研制、非耕地灌溉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較少,缺乏相應成熟的技術;產業化水平低,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
2.2抓住機遇推進我區非耕地農業建設
“西北非耕地農業利用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是國家“十二五”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課題,隨著該項目的持續深入,不斷總結項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借鑒兄弟省份在非耕地農業發展中的成功經驗,逐步明確我區下一步非耕地農業發展應采取的措施。
2.2.1增加財政投入非耕地相對可耕地而言自然環境條件比較惡劣,為了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一般需建造栽培設施、節水灌溉設施,并進行局部土壤改良(基質栽培)等。所以,在基礎設施與技術裝備建設方面,資金投入遠高于可耕地農業,需要各級政府增加水利基礎設施及栽培設施等建設的補貼,制定更有利于非耕地高效農業發展的財政補貼優惠政策,調動從業者的積極性,促進非耕地農業發展。
2.2.2加大技術創新和推廣力度發展非耕地高效農業離不開科技創新,在應用現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針對非耕地農業的特點進行科技立項,組織聯合技術攻關,在栽培設施的設計與建造、適宜品種的評價與篩選、非耕地土壤改良及栽培基質的研制、肥水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及專用肥料的研制、非耕地集雨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建立適應不同區域非耕地農業的生產技術體系,實現非耕地農業抗旱、抗寒、抗霜凍、節水、高產及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技術創新還需要完善的農業綜合生產技術培訓與推廣體系來保障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技術培訓,特別是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對農業現代生產技術第一時間得到運用至關重要。采用多種形式、手段加強宣傳教育,加快非耕地高效農業的新品種、新技術等信息的進村入戶與推廣,是非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2.2.3加強政策引導發展非耕地農業僅依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必須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非耕地高效農業。應出臺政策保障投資者對投資建設的非耕地高效農業生產園區土地具有長期經營和使用權,并可繼承和轉讓等相關政策,對從事非耕地高效農業的龍頭企業及產業化合作組織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引導各種資本投入非耕地農業發展中,有利于實施非耕地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實現非耕地高效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區域化和企業化。
2.2.4提高農業組織管理現代化水平非耕地農業農產品生產過程實現標準化,農產品處理加工實現規模化,農產品銷售實現企業化、品牌化,提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的市場及信息服務體系,促進產銷銜接,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非耕地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提升。
3展望
非耕地農業拓展了農業的發展區域,為今后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創造了一個環保、有機、新型農業的開端。它很好地發揮了因地制宜的特點,恰到好處地結合自然環境,把原本不宜用作耕地的土地利用起來,為農業在不同地方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土地質量,增加可耕地糧食種植面積,對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保證可耕地糧食生產,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我區非耕地農業發展優勢顯著,黃河流域、鄂爾多斯高原、西遼河流域農牧區分布有宜農荒地59.2萬hm2,這三個地區交通方便,水、氣、熱條件優越,而且非耕地發展基礎好,隨著非耕地品種篩選、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基質栽培、綠色防控試驗示范和技術集成,以及非耕地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將大大促進我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者:曹慧程玉琳呂艷霞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作物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