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面源污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家致富》2018年第4期
摘要:通過對我國化肥、農藥、畜禽糞便污染為主的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形成機制的分析,在借鑒發達國家污染治理經驗和綜合我國實際國情的情況下,實施化肥零增長、畜禽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是我國當前綠色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化肥;農藥;畜禽糞便;農業面源污染;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j近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得益于農村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國特色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措舉,極大解放了生產力。然而,縱觀中國和世界經濟,從2009年全球危機以來,國內工業出現了下行趨勢,中國近年來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進程恰逢全球金融、產業、商業等三大資本都過剩。面對全球資本過剩問題,連帶發生在農業上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過剩資本大舉進入農業以尋求收益最大化,而資本的唯一目的是獲取收益,它會漠視對水土資源和環境造成的污染。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在大規模使用農業化學品的短短三四十年間,中國農業污染已經超過工業和生活污染,成為中國面源污染第一大來源。首先,農藥化肥、飼料獸藥的無節制使用,不僅導致食品安全陷入危機,而且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其次,農村生活廢棄物污染、農業生產廢棄物殘留(如秸稈等不合理利用等),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污染;再次,逐年遞增的畜禽糞便和養殖污水,超過50%以上未經過任何處理或者簡單處理后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1]。最早關于面源污染的定義來自于美國《清潔水法》(TheCleanWaterAct,CWA)修正案,LeeS.L.將其定義為污物進入地表及地下水體造成的污染[2]。受其影響,早期國內大部分學者也將農業面源污染重點放在化肥、農藥、畜禽糞便等污染物對水環境影響上[3]。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不僅限于水體富營養化,還包括對土地、大氣等方面的影響;也有學者將農業面源污染擴展到農村面源污染,認為農業生產模式造成的水土資源和人居環境污染,都屬于農村面源污染[4]。
1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分析
1.1農業生產引起的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一種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對環境帶來很多危害,包括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產品污染,如表1所示。
1.2施用化肥、農藥、畜禽糞便污染現狀
從中國統計年鑒、國家農村統計年鑒和相關文獻資料的數據分析統計來看,我國使用化肥、農藥、畜禽糞便污染呈逐年遞增趨勢(表2)。①化肥消費已經成為世界上用量最多、增長最快、施用強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010年化肥平均施用量達到了世界平均消費量的1/4,過量施用的化肥長期在土壤中殘留,隨農田排水和地表徑流進入江河湖海,對水質影響嚴重,造成水體富營養化;②作為農藥生產和消費大國,從1990年開始我國農藥生產量就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農藥生產大國,農藥的過量使用或者使用不當,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主要是通過擴散、殘留、富集等方式形成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產品污染;③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禽養殖已向區域化、集約化方向發展,畜禽飼養規模不斷擴大,畜禽糞便的產生量也在不斷增加,而糞污處理設備相對滯后,不能及時有效地對畜禽養殖固體廢棄物和廢水進行處理,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6]。近年來相繼出臺的“減免農藥稅”、“糧食直補”等農業發展的政策,以及不斷支持的“三農”力度,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戶投資農業的積極性,擴大對化肥、農藥等化學生產資料的投入和需求;另外,我國在農業生產上施用畜禽糞便有機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補充土壤有機碳增加土壤養分,又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但是,傳統的畜禽糞便施用存在諸多問題,過量施用糞肥尤其是豬糞仍然會導致養分流失及淋失,引起地表水、地下水污染[7]。
2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形成原因
2.1世界農業發展
回顧1950年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農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發達國家紛紛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規范化、集約化生產,“綠色革命”興起,化肥、農藥、地膜等石化產品、農業機械廣泛應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農業快速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在成功養活了越來越多地球人口的同時,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工產品,以及工廠化、規模化的養殖,造成了嚴重的面源污染:首先是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其次是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尤其是土地過度使用化肥造成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直接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1980年以來,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尤其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生態循環農業成為主流,旨在解決由于農用化學品不合理使用而引起的農產品污染和品質下降問題,以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系統的影響[8]。2001年以來,中國正以積極的態度和極大的力度,面對越來越嚴重的面源污染問題,主動融入工業農業兩大系統,將“綠色革命”推向前行,由此推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2.2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發生機制
洪大用[9]教授認為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技術問題,而是深層次的社會科學問題,它同中國特定的二元社會結構有關。以中國特定的二元社會結構視角來看,首先,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大量農業人口構成了對農村環境資源的巨大壓力;其次,城鄉差距持續擴大,多數農村居民處于貧困狀態,面臨著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壓力,還從而無力顧及污染控制;再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模式(我國耕地承包期為30年),這種“半截子產權”使得農民不愿意長線投資,很多采取“三重三輕”的態度,即重產出輕投入、重無機肥輕有機肥、重用地輕養地。溫鐵軍[10]教授認為農業造成的污染遠遠大于工業,越是追求產量型農業的現代化,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水資源破壞也就越嚴重;越是在大城市集中搞“菜籃子”工程、萬頭豬場、萬頭牛場等大規模農業,就越容易造成大規模牲畜排泄物的深度污染。初步統計,我國畜牧業排污比重超過50%,而弱勢的農業和分散的農民群體很難承擔起農業污染成本。
3發達國家面源污染治理經驗及策略
國外有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較成功的經驗,集中在兩個方面的研究:①有機肥管理體系(丹麥)[11],②農場養分均衡管理(美國)[12]。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與這兩個方面相關的政策法規的研究,比如美國傳統東部生豬及乳業往西部遷移的法律環境影響及其經濟變量的因素分析、養分循環利用對農場和非農場糞肥管理的影響分析、不同規模的生豬農場模式對周邊環境保護的規范研究等[13]。
3.1丹麥畜禽糞肥施放立法原則
[11]丹麥的生豬養殖在全球成績斐然,除此之外,在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是遙遙領先。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將糞肥管理和環境技術結合起來,即農業最優生產與環境高標準解決方案相配合,使得養殖規模不斷提升,并且對環境的影響顯著降低。具體來講,遵循了三大原則:①將糞肥施放到需要肥料的農作物田地中,糞肥施放的量不能多于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量,即所謂的平衡原則。②規定養殖場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土地來種植農作物,土地的面積根據養殖的規模而定;規定在一般作物只能種植1次的氣候條件下,每公頃土地中施放的糞肥中氮的總量不能超過170kg;規定釋放糞肥的最佳時間應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而定,以保證在作物最需要肥料的生長階段能獲得足夠的肥料,稱之為和諧原則。③規定養殖場必須在中央畜牧管理登記處登記,另外,法律還要求個養殖場準備糞肥的施放計劃和施肥記錄,也就是控制法則。
3.2美國關于土壤施用動物糞肥的方法研究
[12]1998年美國環境學家M.O.Ribaudo等人依據養豬業資源管理調查數據,得出美國家畜和家禽業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①施用糞肥的農場為數不多,施用糞肥的土地不足,很難達到作物營養需求。②大型農場應該增加更大面積的土地,來更好利用動物糞便,以滿足氮素、磷素養分管理需要。③富余養分的農場,若果以堆肥、能量生產或肥料生產的方式施入到鄰近地區或用作其它目的,那么富營養化就可以得到化解。該研究方法明確指出,規模化養殖場應當對應相當的種植土地,才能合理通過土壤施肥的方式處理動物糞便,也就是種養結合。
4我國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環境趨勢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總是使有機質在循環往復中完成一個個生命輪回,從泥土中來、又回歸泥土,這是農業的本質。老百姓們普遍懂得秸稈還田可以留下來自泥土的大部分養分,即使燒掉也會把鉀和其他元素回歸土地;而把畜禽糞便漚成農家肥,更是農戶的種地常識。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存在資源利用強度過高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不足的問題,耕地、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農膜有效利用率偏低。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著力改善農業資源環境突出矛盾,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韓長賦部長明確提出“綠色是農業的本色,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求。”
4.1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加大緩控釋肥推廣力度、加大中微量元素肥料推廣應用力度等方法保證化肥零增長;加強病蟲監測及預警、推廣科學施藥和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方法保證農藥零增長。
4.2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210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確定,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
4.3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方針
國家將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政策措施,培育新主體、新業態、新產業,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有機肥、新能源等產業發展,推動養殖過程清潔化、糞污處理資源化、產品利用生態化。終上所述,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將通過大力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積極開展畜禽糞污第三方治理和社會化服務,全力以赴解決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機制,推進我國農業發展更綠色、更安全。
參考文獻:
[1]梁流濤,秦明周.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饒靜,許翔宇,紀曉婷.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8):81-87.
[3]李秀芬,朱金兆,顧曉君,等.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81-84.
[4]朱兆良.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對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5]邱君.中國農業污染治理的政策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6]張田,卜美東,耿維.中國畜禽糞便污染現狀及產沼氣潛力[J].生態學雜志,2012,31(5):1241-1249.
[7]王方浩,馬文奇,竇爭霞,等.中國畜禽糞便產生量估算及環境效應[J].中國環境科學,2006,26(5):614-617.
[8]李曉俐.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綜合治理[J].農業災害研究,2015,5(6):32-34.
[9]洪大用,馬芳馨.二元社會結構的再生產—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4(4):1-7.
[10]溫鐵軍.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農業與環保農村[J].環境保護,2007(1):25-27.
[11]NariaHarbo,楊宇,錢金花.丹麥糞肥管理法律與策略———對中國養殖業的啟示[J].今日養豬業,2015(4):68-69.
[12]趙芹,梁照江.美國關于土壤施用動物糞肥方法的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3(6):25-27.
[13]張暉.中國畜牧面源污染研究———基于長三角地區生豬養殖戶的調查[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
作者:尹芳;張無敵;趙興玲;吳凱;王昌梅;柳靜;楊紅;毛羽;劉士清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