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景觀的審美賞析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景觀作為審美對象與自然的不同農業景觀中雖然包含了許多自然因素,但是農業景觀與純粹的自然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自然和農業景觀作為環境而言,雖然都具有一定的變動性,但自然的對象擁有的是自然的過程,瀑布的傾瀉而下,云彩在天空自由地飄浮,動植物的自生自滅,這些都沒有經過人類的規劃或者制作。自然環境的形成和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的。而農業景觀本質上體現的是人對自然的控制,雖然四時都呈現出不同的景象,但這種景象要依據人的目的才能得以說明,而不完全是自然過程。其次,對自然景觀的欣賞,我們所需要具備的主要是科學的知識,了解自然的形成和演變的原因會有助于把握其特征,能夠更好地對自然進行欣賞。而對農業景觀的欣賞不僅需要科學的知識,還需要對人有深刻的了解,因為農業景觀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產物,農業景觀體現了人類的要求、情感,是人的價值觀在環境上的投射,充滿了人賦予環境的意義。這樣,農業景觀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充分了解當地人的文化更容易加深理解其景觀的含義。英國蘭開斯特大學從事環境美學研究的愛米莉•布雷迪認為,對環境的欣賞還應該包含當地的知識,包括一種環境日常的本地的知識。Saito也強調民間知識,認為民間知識對于理解景觀中的人類行為提供了一個背景。第三,自然環境并非人類進行生產和日常生活的環境,人們并不直接生活在其中,自然環境的生態價值和游覽價值大于其生產和生活的價值。而農業景觀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環境,它是田園,也是家園,人們欣賞農業景觀,某種程度上也是欣賞人的一種古老的生存方式。
我們對于農業景觀的欣賞,需要從家的角度進行理解。農業景觀傳達出豐富的生活信息和生活意義。我們在分析農業景觀的審美價值時,指出這種價值和其他各種因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能分割開來。第四,對于自然來說,不需要通過人的意圖來對其加以考察,自然中的事物和現象與我們的意圖無關,我們在對自然景觀進行欣賞的時候,可以就自然本身的美來欣賞自然景觀,獲得審美愉悅。但農業景觀不是這樣,農業景觀的面貌必須依據人才能夠得到說明,人類的要求、不同的社會組織和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農業景觀,因而對農業景觀的解釋可以用人的意圖和目的來進行解釋。通過以上四點可以看出,盡管農業景觀和自然景觀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存在著重大的區別。理解這種區別,我們會更好地對農業景觀進行欣賞。雖然藝術和自然的審美范例對農業景觀的欣賞都有影響,但我們應從農業景觀本身出發,設定合適的標準,依其所屬的范疇進行欣賞。
(二)農業景觀作為審美對象與城市的不同農業景觀和城市景觀具有很多相同之處,如它們都是一種功能性的景觀,都是人們生活的環境,會使人產生一種家園感,農業景觀和城市景觀的美都是一種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美,都兼有自然和文化兩種因素。但兩者還是有很大不同,因為各種因素在農業景觀和城市景觀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景觀特色。首先,從自然的角度進行分析。城市景觀和農業景觀的基礎層面是自然,都是在自然的層面上產生出來的,兩者都是人造的環境。但農業景觀是人類改造過的自然景觀,主要是農作物和牲畜的景觀。如馴化家牛、改良水稻。可以說,農業環境是滿足人們功能性需要的自然環境,其中保持了很多自然的東西。農業環境模仿自然,仿制自然,在農業環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比較親密的。農民在勞作中直接和大自然對話,用他的農具、或者手和腳。城市是人工構筑而成的,人工環境在城市景觀中占據支配地位,自然在城市景觀中成為點綴。
密集的建筑物是城市景觀最突出的特征,城市環境是對自然環境的完全改造,而不是對自然的模仿。城市中的工業生產把自然物變為原料,進行加工,重新制造,把自然排擠出去。所以,我們在農業景觀中能欣賞到更多的自然性。其次,從建筑上來分析,中國農村風光的美與具有中國傳統的農舍有聯系。一般來說,農舍的建設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不可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建設,與環境和諧一致。農舍沒有城市建筑的高大和整齊,也沒有城市建筑的擁擠。但它錯落有致,樸素大方,親和自然,富于地方色彩,因而獨具魅力。第三,農業景觀和城市景觀雖然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景觀,但農村生活具有很強的人情味,家庭味。農村鄰里之間關系親密,人際關系和諧。農村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勞動單位的,生活單位與勞動單位合一,家庭的溫馨感自然就更強,天倫之樂也許在農家體現得比城市更為突出。最后,雖然城市和農村都是一種功能性的環境,但鄉村的功能較為單純,土地的生產功能是主要功能。而城市綜合了多種功能,甚至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有的城市突出了政治功能,如首都;有的城市突出了商業功能,還有的城市突出了交通樞紐的功能。
由于城鄉需要滿足的功能不同,我們對于一座好的城市的要求是給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城市生活節奏較快,較為喧囂,而鄉村生活悠閑、較為寧靜。我們常常依據是否很好地實現了其所肩負的功能對城市進行評判。需要注意的是,當代人對鄉村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在城市生活的壓力下促成的。城市環境中所涌現出來的問題,使城市面臨著尖銳的批評。人們越來越追求自然和健康。人們發現,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水果,綠色的植物,純凈的水和清潔的空氣,優美的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從政治和社會拘束中擺脫出來的自由,鄉村中所擁有的這一切,對城里人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當前,農村城市化的發展,使得農村有可能喪失自身的特點,變得與城市景觀雷同。我們主張城市景觀和農業景觀保持各自的特點和特色,使兩種景觀模式構成一種互補的關系。
二、審美主體的不同
對農業景觀的欣賞,不能脫離審美的主體。我們不僅要問,農業景觀的審美主體是誰,或者說誰在欣賞農業景觀,人們對農業景觀的欣賞是否有所不同?人們通常認為,農民是實用主義者,要么對自然界感到恐懼,要么努力在土地上勞作以謀生。農民對農業景觀的美是視而不見的。就我所碰到的情況來看,有三種典型的說法,有的學者說,農民所關心的只有一個字:錢。還有學者說,你研究的農業美學缺乏審美的主體,最好能證明審美能夠帶來經濟的利益。第三種說法認為,這個問題太超前。如某鄉鎮的書記說,農村的老人問題已經超前,更不用說審美。還不如深入研究農村的治安問題,治安問題更加迫切。我認為,農民也是農業景觀的欣賞者,但與脫離農業生產的人群對于農業景觀的欣賞有著較大的差異。對于審美的主體,在本文中大致劃分為兩類,分別稱之為內在者和外在者。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兩者與景觀的關系不同。內在者多是農村本地人,是這片土地的生活者和創造者,他們與這片土地有較為復雜的聯系,具有更多的熟悉性。而外在者不是這樣,他們多是非本地人,包括旅游者、規劃師等。內在者和外在者都能夠對農業景觀進行欣賞,但他們感受到的農業景觀的美卻有所差別。
(一)空間性和時間性之分
外在者多從空間性入手對農業景觀進行欣賞,把景觀當作呈現在面前的空間,而較少感受到農業景觀的時間維度。所以,外在者在面對農業景觀的時候,首先感受到的是農業景觀的色彩美、形式美和生態的美,如綠色的田野,金黃的麥浪,整齊的田壟,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對土地的保護,村舍飄出的裊裊炊煙。這種如畫的景象常常可以在畫家的筆下看到。但是這種對農業景觀的審美欣賞往往脫離了景觀的歷史和意義。而內在者不同,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如畫性”的景致對于他們來說司空見慣,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見證了景觀的變遷,對景觀歷史的深入了解賦予了景觀更多的意義在其中。這樣的景觀是充滿故事和記憶的,這樣的景觀成為意義的載體,這種對于景觀的記憶,有些是群體共同的記憶,有些則是非常個人性的。如村莊或者田野中的某棵樹,那是他父親的父親就在此游玩過的,飲水的水井,也是祖輩開挖的,或者村中的池塘,他小的時候在此飲過牛,再或者河畔樹林里,他和戀人曾互訴相思之情。他對景觀的感知離不開過去所有的歲月和所經歷的事情,他的所有喜怒哀樂都發生在其中的某個場所。不僅過去的時間融入當下的感知和體驗,未來的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如長勢良好的麥苗,預示著會有好的收成;冬天的一場大雪,預示著來年春天土地會獲得良好的墑情。所以內在者在對農業景觀的欣賞之中,不僅有時間的過去維度,還有時間的未來維度,農業景觀蘊含著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對于豐收的期盼。外在者較容易感受到農業景觀的空間性,而時間性在內在者對農業景觀的欣賞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二)視覺觀賞與身體勞作之分
內在者和外在者對農業景觀的欣賞,涉及的感官不同,所獲得的審美體驗也不同。外在者通常只是在農業環境中作短暫的停留,對農業景觀的體驗只是通過眼睛,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伴隨農業景觀欣賞的是他們旺盛的購買力。外在者把農業環境當作視覺上把握的風景進行欣賞,并不真正參與農業勞動,而是與農業勞作保持一定的距離。賈斯丁•溫克勒(JustinWinkler)認為,這種美學是視覺的和距離的美學,他致力于建構一種工作的美學、過程的美學和親近的美學,探索這種美學如何發揮作用。這種新的美學不同于以往那種風景般的景觀美學,而是一種工作的美學和農業勞作的美學。它涉及到的不只是視覺,不只是學術研究,它包含了人全部身心的投入。
它是身體性的,是農夫常年在土地上的實踐和活動。我們強調要重視感知在審美體驗中的中心位置,可是感知是否只是限于視覺的感知呢?在對環境的感知之中,視覺的感知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非視覺途徑的感知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當我們談論的是農業環境的時候,它包括了在以往的經驗基礎上的全部身心的感知。這一點極其重要。在對農業環境的關注中,手的意義通常被忽略和不被接受。如果說受過教育的人士通過寫作和繪畫,通過眼睛和距離可以傳達和表現自身的世界,那么,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農民如何表達自身的世界?他們的勞作能否也體現著這些無聲的鄉下人的美學?身體尤其是手是農民感知世界的一種真實的工具,手與視覺是相對的,視覺需要的是距離,而手不可避免地指向耕作的土地,必然與土地建立親近的關系。所以內在者對農業景觀的欣賞是一種結合式(engagement)的欣賞。
溫克勒認為,農民的審美欣賞是體驗、分辨和實踐的表達方式。如農民對場所的感知建立在長期勞作基礎上,農民對于氣象有自己豐富的經驗,通過聲音、顏色辨別天氣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收割計劃,以及農民長期勞作形成的特殊的分辨能力,這些都是一些地方性的知識,都包含進了他們對場所的感知。這種勞作者身體感知的美學在很大程度上既是感知的又是技術的。投入全部身心對農業景觀的感知是一種更深刻的審美體驗,農業景觀不僅是內在者的欣賞對象,也是他們的工作臺。在農業景觀的欣賞中,我們不僅僅要突出農業景觀視覺的美,還要突出在土地上身體勞作形成的對農業景觀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在傳統的農業實踐中,感知的領域與行動、實踐活動是緊密結合的,而現代化的農業則使這兩者分離。
(三)對于意義的不同解釋
桑塔亞那(Santayana)在他的《美感》(1961)一書中探討了審美經驗的三種層次,分別標識為感覺的、形式的和象征的,桑塔亞那用“表現”這個詞來指代這三種層次中的第三個——象征層次。這三種層次所具有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集中關注對象的外觀或對象向感性呈現他們自身的方式。在審美經驗的這三種層次中,只有第三種即象征層次超出了對象自身而涉及到對象的意義。桑塔亞那提出象征美事實上指的是意義如何顯現,而不是意義本身。杜威也提倡對意義和表現(meaningandexpression)進行分析。農業景觀是一種文化景觀,它是充滿含義的。對農業景觀的審美體驗包括了對農業景觀意義的解釋。與藝術相比,藝術品的意義可以由創造者即藝術家進行解釋。與自然相比,自然沒有創造者,自然的意義我們可以賦予。但是農業景觀不是如此,它沒有單一的創造者,也不是沒有創造者。
不同的個人或群體在欣賞農業景觀時,由于他們具有不同的符號體系,所以他們從農業景觀中所獲得的意義是不同的。其中,特別是本地人與非本地人之間對于農業景觀的意義更是有較大差異。當地人會依據景觀對日常生活的實際意義而看待它;而非本地人在很大程度上不會關注或尚未意識到景觀的這種實際意義。這就造成了農業景觀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確定性。
內在者所擁有的地方性知識和對景觀的熟悉性,使他們從自身生活世界的角度出發來理解景觀的意義。他在這里勞作,他在這里生活,他對土地充滿了希冀,他對豐收充滿了喜悅。他們對景觀是懷有功利目的的,農業景觀的功利和審美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任何自然現象,他們所感受到的喜悅中蘊含了功利的目的,如果有利于莊稼的生長,會獲得好的收成,就是令人高興的,也許他們更欣賞“好雨知時節”,而不是欣賞春雨的詩情畫意。而在外在者看來,外在者對農業景觀意義的理解較少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解釋,較少涉及農業景觀的功利色彩,是脫離開景觀的歷史的。所以,縱然后現代主義主張意義解釋的多元性,但是,本人認為,內在者的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具有優先性。
即使同為景觀的內在者,景觀的意義對于他們也不盡相同。這里又分為幾種情況。如按照性別,男人和女人在對環境的感知有差別。某些場所對于女性特別重要,如鄉村中以水井為中心形成的公共空間,婦女們在此洗衣,挑水,交流情誼,這些場所的意義對她們而言就更為重要;按照經濟能力,有些人有較高的經濟收入,而有的人經濟上較為窘迫,他們會對景觀產生不同的態度和評價。在對農業景觀進行解釋的時候,還有個人和群體之分,即有時大家的解釋較為一致,已經成為地方性知識,而有時對于農業景觀的解釋存在個體的差異。所以,景觀不只是客觀的存在,它融入了個人的情感、體驗、價值觀和評判在其中,帶有一定的個人色彩。
(四)靜觀的方式與積極介入的方式
靜觀的方式是傳統美學倡導的欣賞方式,康德是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在美學史上,康德主張審美和實踐的分離,他認為,與涉及欲望的道德感不同的是,審美能力與實踐活動無關,審美活動是不涉及利害的。康德之后有不少哲學家遵循康德的分析模式,主張審美是無功利的、無利害的,不涉及對象的實際功用,并能普遍產生美感的,贊同審美欣賞的模式是一種無利害性的同情式的關注和凝視。自康德以后,靜觀和無利害成為審美的兩個重要原則,宣稱審美經驗是一種脫離實踐活動并且無涉實際利害關系的特殊的審美經驗。
與此不同的主張以杜威為代表。在杜威看來,這種思考脫離了日常經驗,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審美經驗又應該把這種實踐意義考慮進來。杜威認為,審美具有實踐上的意義,審美經驗是日常經驗的一種介入或提升的特殊濃縮形式,而且是從生物體與他的環境相互影響的最基本模式中生發出來的。杜威主張審美與日常經驗結合起來,恢復審美體驗與日常生活的連續性。與康德宣稱審美經驗是一種脫離實踐活動并且無涉實際利害關系的特殊的審美經驗相反,實踐性的關注必定要影響到審美價值,這種困境清楚地表明了審美經驗的疏離性模式是不充分的。汲取了杜威的思想,許多環境美學的研究者都主張人與自然的結合、審美與實踐的結合,主體與客體的結合。最有影響的是美學家阿諾德•伯林特先生,在他的多本專著中詳細闡發一種“結合的(engagement)”的模式,“介入”、“參與”成為環境美學研究者談及環境欣賞時常常用到的詞匯,主張欣賞者應當全部身心都投入景觀之中,向對象敞開自身,面對對象的性質,發展感知的和情感的能力。
農業景觀脫離不開功能和實用,所以用靜觀和無利害的方式不能涵蓋對農業景觀的欣賞。但也不是說,只有結合的欣賞方式才是對農業景觀最適合的一種方式。因為,農業景觀本身具備了多種可能性,它本身含有大量的自然性的因素,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幅風景畫那樣來進行靜觀的欣賞。當作風景的景觀審美源于18世紀,也就是“如畫性”,對這種如畫性景觀進行描繪的繪畫在西方歷史上一直存在。如畫性的景觀需要具備兩個因素,首先欣賞對象具有自然形式美的要素,其次這種景觀人類能夠控制。如畫性的景觀是景觀向我們呈現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與藝術那樣的“畫框”的欣賞角度和模式相關聯,在我們的審美心理中占有一定地位,不能完全擺脫其影響。
同時,農業景觀又是一種真實的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所以,介入的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用內在者和外在者進行劃分,而不用本地人和非本地人進行劃分,這是因為通過一定的途徑,外在者也可以成為內在者。我們說,外在者對農業景觀進行欣賞的時候,常常采用靜觀的欣賞方式,脫離了景觀的歷史底蘊,脫離了景觀的功利性的一面,與景觀保持一定的距離,把農業景觀當作一幅畫來進行欣賞,如對象模式或者風景模式。當然,在此逗留得越久,對當地的歷史和風俗了解得越豐富,與當地人的交往越多,就會對景觀了解得越深入,就會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內在者的視角。而內在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夠和切近的生活拉開距離,而去欣賞景觀的形式美。所以這里的關系比較復雜,概括起來有四種。一種外在者采用了靜觀的方式,就像欣賞一幅風景畫那樣欣賞農業景觀;一種是外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沉浸于農業景觀之中,有了對景觀更深入的了解和體驗;一種是內在者采用了介入的方式,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欣賞;最后一種是內在者采用了靜觀的方式,脫離開當下的生活,去欣賞景觀本身所具有的豐富的形式方面的審美特征。上述四種模式可以交叉,可以變換,給人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三、新型農業景觀的審美欣賞
當代,中國多種景觀類型并存。一方面,傳統的農業景觀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指引下,全國各地都積極探索各種建設新農村的具體途徑,并涌現出不少樣板工程。由于農業技術的進步、土地資源的日益珍貴、土地流轉的日益規范,改革開放以來承包到戶、分散經營的土地分配模式正在經歷新的改革。土地適度集中是新農業景觀的重要特征。我認為,中國建設的新型農業景觀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工業型農業景觀是不同的。西方工業化的農業景觀通過技術化的手段,土地規模宏大整一,而且由于農業人口數量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在進行土地利用再規劃的時候,側重經濟方面的考慮,不需對農村社區的營建考慮太多。而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包含了土地流轉、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全面工程。
新型農業景觀的建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和標準,但我們從已有的這兩種主要模式中,可以汲取一些經驗和教訓,并結合中國的國情作出自己的選擇。土地集中無疑有利于發揮土地的生產功能,可以大面積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把農業的生產功能發揮到極至,農作物的生產、收獲、加工、銷售完全機械化和工業化。運用現代科技可以實現大規模、高效率的管理,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降至最低。但中國的新農村建設不僅只是土地集中利用這一個方面,由于農村人口基數大,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還會有許多人生活在農村。我們要考慮失去土地農民今后的就業和致富問題,要考慮新社區的生活環境建設。
新型農業景觀的建設要防止盲目建設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要盡可能做到以下五個方面:首先,要使其依然能使人產生家園感。傳統的農業景觀是人們勞作和生活的場所,它在肩負生產功能之外,還肩負了重要的生活功能。農民生活在他們勞作的土地上,這里是他們的家,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此。農業景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記憶,我們在欣賞農業景觀時一定程度上把它作為家園來欣賞,家園感對我們產生最大程度的吸引力。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為遷戶并村形成居民區,是對千百年來形成的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鄰里關系的一種挑戰。但是,如果新社區的規劃不當,農民不喜歡新的生活環境,不僅使農民的幸福感降低,而且會造成民怨民怒,演變成為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其次,景觀要具有一定的感知豐富性。傳統的農業景觀讓人產生豐富的審美感知。牛兒在草地上安詳地吃草,空氣中混和著干草和糞肥的味道,一道道樹籬和蜿蜒的溝渠,門前屋后種植的果樹和散養的小雞、小鴨,村婦們在河邊洗衣,兒童在盡情地打鬧。新型農業景觀中,土地雖然集中利用,但并不意味著單一種植,從審美感知的角度而言,要避免農業景觀顯得巨大而單調。
第三,生物和文化多樣性的保存。農業環境是地球上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不僅人類居住于此,同時也是眾多動植物生存和棲息的場所。如在農業環境中生存的各種類型的昆蟲,它們影響了許多生態過程并構成了物種的多樣性。西方現代工業型農業的發展曾經大量毀滅了動植物的棲息地,我們發展新型農業景觀要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轍。在農業環境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農民創造了豐富的民間文化,這些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多以活態形式存在。新型農業景觀的特征雖然改變了,但并不意味著同時也把這些珍貴的民間文化一同抹煞。在新型農業景觀的建設中,要盡可能創造出利于民間文化生長的土壤,創造出有利于發揮農民聰明才智的環境。
第四,承認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新型農村社區要盡可能利用一切科技成果,如充分利用太陽能發電,統一建設沼氣池供居民做飯,替代燃氣、煤等不可再生資源,利用中水灌溉綠化系統,力爭打造節能環保的新型社區。農業生產單純依靠化肥和農藥不僅破壞生態,也與可持續發展相悖。可以利用沼氣池的沼氣為溫室大棚供暖,可以利用社區生活垃圾生產有機肥料,生產高產量、無公害的水果和蔬菜。要變廢為寶,發展循環農業。
第五,增強新型農村社區的活力。要避免僅僅建設了一個漂亮的社區外殼,而缺乏內在發展創新的動力。在土地集中利用的同時,應同時積極推進農民的就業和致富,建立不同層次的職業培訓系統,培養農民成為各種技術能手。可設立大學生創業園,一方面使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能夠擁有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使農產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要對老弱病殘人員進行不同形式的幫扶。
我們需要依據自身的國情,發展多元化的農業景觀。各種農業景觀都有繼續存在下去的理由,我們不是用新農業景觀完全取代傳統農業景觀,也不是對新農業景觀大加鞭撻。我們需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多方權衡,這是我們應遵循的目標。
作者:張敏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