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農田水利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梳理總結近年來宿州市農田水利建設及農田水利管理現狀,分析農田水利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從農田水利投入、建設、管理、運行等方面提出加快宿州市農田水利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田水利;現狀;問題;對策和建議
宿州市作為皖北農業大市和全國糧食主產區,“十二五”時期,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但農業大而不強,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為此,宿州市委、市政府近年來相繼出臺了《關于建設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的實施意見》(宿發〔2016〕1號)、《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宿發〔2017〕1號)、《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宿發〔2018〕1號)。這些實施意見提到了推進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動計劃、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設。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對于推進宿州市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也十分契合所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本文就宿州市農田水利發展現狀,談談如何進一步推進農田水利建設。
1農田水利發展現狀
近年來,宿州市緊密結合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等農村建設工作,以農田水利規劃委員會為平臺,統籌整合水利、農業、國土、農發、扶貧等部門支農涉水項目資金,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同時,全面落實小型水利工程管護主體與責任,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護。
1.1農田水利建設2014年,宿州市出臺了《宿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快農田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實施意見》(宿政發〔2014〕21號),拉開了宿州市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序幕。截至2017年底,該市累計完成小型泵站更新改造11032kW,小水閘新建加固453座,中小灌區改造2.087萬hm2,塘壩擴挖6408口,河溝整治2180條,機井新建修復44619眼,末級灌排系統改造6.893萬hm2,累計完成投資24.48億元。經過近幾年的農田水利建設,宿州市新增灌溉面積8.667萬hm2,恢復灌溉面積8.067萬hm2,改善灌溉面積9.6萬hm2。
1.2農田水利管理2014年,安徽省水利廳、財政廳制定了《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宿州市以“兩證一書”為抓手,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管護責任,著重扶持、培育水利專業化管護實體、水利專業合作社、農民用水者協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管理等新型管護組織。通過實施水利建管改革,理順了管護機制,提升了工程效益。截至2017年底,該市共建成農民用水協會、農民專業合作、承包大戶、專業化管護公司等管護組織452個,管理工程85179個,占在冊工程總數的98%。
2存在問題及原因
2.1農田水利基礎薄弱,缺乏系統性治理當前,宿州市農田水利的防災減災興利能力和標準,與現代農業以及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13~2017年,宿州市實施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動計劃,取得一定成績,但“5588”行動計劃主要改造的是塘壩、泵站等一個個點上的工程,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灌溉、排水系統問題,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存在。
2.2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缺口大,社會資本投入小近年來,宿州市各級財政逐年加大對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但相比宿州市的耕地面積,財政投入還遠遠達不到實際需求。鼓勵引導社會化資金的投入,就迫在眉睫。隨著宿州市土地流轉規模逐步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政府積極引導社會投資主體參與農田水利改造提升,但總體投入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對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群眾籌資難度更大,農田水利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是農田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投入大、收益慢。土地承包時間相對較短,土地承包者退出時,投入成本難以回收。二是缺乏農業水價定價機制。灌溉用水收費沒有固定的標準和依據,灌溉用水還不能廣泛作為“商品”在市場流通,以水養水機制難以成型,社會資本就很難進入。三是產權得不到有效利用。目前,宿州市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的市場價值沒有充分利用起來,金融部門沒有形成對小型水利工程的資產和風險評估機制,一處水利工程價值多少,一時說不清楚;社會資本投入后,投入主體用來貸款、抵押,銀行和民間機構認可度頗低。
2.3農田水利管理維護不到位,工程效益發揮不長久農田水利工程多處在田間地頭,農業生產過程中難免造成工程破損,破損的工程以及需要定期保養的機電設備如果得不到維修保養,工程壽命將大大縮短,工程就很難長久發揮效益。2013年以來,宿州市逐步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但是管護工作依然薄弱,管護不到位現象依然存在。造成管理維護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基層水利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及管理水平不高,辦公條件差,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專業技術水平較低。二是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為主的管護主體管護工程比例較小,僅占管護工程的39%,而且部分社會管護組織的創新發展不夠,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難以實現良性運行。三是管護資金不足。農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廣,管護人員、資金需求量都很大。四是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涉及水利、國土、農業、農發等多個部門,建后工程的產權歸屬不明確,更談不上管護。
3加快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筆者認為,進一步深化農田水利建設、管護、運行機制改革,是破解農田水利發展難題、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
3.1創新農田水利建設機制全面推行“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建設管理改革,堅持在工程項目實施前明確各類主體,對產權確定不清、建設主體不明、管護運行無保障的工程不予支持。
3.2加快農田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切實保障財政對農田水利建設與管護的投入。二是把農田水利設施經營性資產量化股權,賦予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份權和收益分配權,建立“兩權”抵押融資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三是創新農業投融資和風險共擔機制,使社會資本愿意進、進得來、能賺錢、留得住。
3.3深化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現有小型水利工程,按照原產權歸屬和受益情況確定其所有權和使用權,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已約定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地域內的小型水利工程原產權不變,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管理;未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域內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由村集體民主決策。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探索按“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使用”的辦法確定其所有權和使用權。
3.4開展農業用水水價改革在不增加農民群眾負擔的基礎上,重點解決水價“誰來定”、“怎么定”、“定多高”等改革的核心問題。以灌溉服務實體有合理收益為基準,找到農民、服務實體和政府的利益平衡點,合理確定灌溉水價,并實行超定額用水階梯累進加價制度,促進節約用水,促進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小型水利工程。
3.5完善基層水利服務組織建設加大對鄉鎮水利站的建設投入,合理配備人員,適當改善辦公條件、技術裝備、人員待遇。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用水戶互助合作、承包大戶自管的方式落實社會化主體。探索創新并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模式,逐步完善基層水利服務組織體系。總之,只有建立健全農田水利投入、建設、管理、運行新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和農民積極參加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努力實現政府、大戶、群眾三方共贏,農田水利建設才能可持續發展。
作者:石欣單位:安徽省宿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