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土保持生態區劃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廣東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分區原則:一是同一分區內,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水土流失特點具有較為明顯的相似性;二是與既有水土保持分區成果具有一致性,同時強化水土流失防治的特點進一步分區;三是同分區應集中連片,適當兼顧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四是二級分區側重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根據以上原則將廣東省劃分為6個一級區,17個二級區。具體分區如下:
1.1Ⅰ粵東丘陵山區強度侵蝕綜合治理區
該區范圍包括梅州市全境,河源市的龍川縣、和平縣、紫金縣、東源縣、源城區、惠州市的惠東縣以及潮州市的饒平縣。區域內年均降雨量為1750mm,以丘陵山區為主,地帶性土壤主要為赤紅壤、紅壤,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的29.45%。本區劃分3個二級亞區,I1東江、韓江中上游丘陵山區重度溝蝕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區,以強度的溝蝕和崩崗為主,崩崗面積常占坡面面積30%~50%,面積可達數公頃,極度發育的崩崗互相串通成崩崗群,使地形支離破碎;部分丘陵地表嚴重沙化。I2河源—燈塔盆地中度水蝕綜合治理區,為紅色巖系成土母質,土層較薄,吸熱性能好,容易風化碎裂,經水流沖刷,容易發生面蝕溝蝕,出現大量基巖裸露。I3平蕉豐饒山地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由于瓷土、稀土資源開采較為嚴重,局部存在中度水土流失。本區自然侵蝕較嚴重,特別是河源、梅州等地崩崗侵蝕發育,處于地質活躍期,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應以崩崗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選擇一批危害嚴重、影響較大的崩崗優先治理,同時對易誘發崩崗發育的小流域進行監測預報,并做好五華水土保持試驗站及龍川水土保持監測站建設。東江、韓江中上游丘陵山區重度溝蝕崩崗區以崩崗治理為重點,河源一燈塔盆地中度水蝕區以溝蝕的綜合治理為主;同時加強該區的生態建設和水源區的保護。平蕉、豐饒山地中度水蝕區以生態修復預防保護為主,保障當地農業生產。在措施布局上,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治理崩崗。
1.2II粵西丘陵山地中度強烈侵蝕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區
該區范圍包括肇慶市全境、云浮市全境、茂名市全境。區內年均降雨量1800mm,地貌以低山高丘為主,海拔多在400m以內,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山地黃壤,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21.78%,以溝蝕、面蝕為主。本區通過近年來持續的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江沿岸丘陵,新興丘陵盆地的花崗巖地區、羅定盆地的紅色巖系地區、鑒江中上游丘陵的花崗巖及混合巖地區。區內劃分5個二級區:II1德慶云浮高要崩崗侵蝕綜合治理區;II2羅定盆地新興盆地中度水蝕綜合治理區;II3封開懷集四會廣寧山地丘陵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II4郁南信宜高州丘陵山地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II5茂名電白廉江化州丘陵臺地中度侵蝕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區。本區重點要把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結合起來,搞好造林綠化、封山育林,嚴禁亂砍亂伐;繼續以工程與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加快治理現有水土流失。德慶、云浮、高要崩崗侵蝕區和羅定盆地、新興盆地中度水蝕區為治理重點,加強崩崗綜合治理和區域生態環境修復。封開、懷集、四會、廣寧山地丘陵輕度侵蝕區,以及郁南、信宜、高州丘陵山地輕度侵蝕區,要加強該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茂名、電白、廉江、化州丘陵臺地中度侵蝕區既要做好綜合治理,也要對局部進行生態修復。
1.3Ⅲ粵北丘陵山地中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
該區范圍包括韶關市、清遠市全境、河源市的連平縣、惠州市的龍門縣、廣州市的從化市。區內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年均氣溫19.5℃,年均降雨量在1920mm,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28.23%,水土流失程度較輕,以潛蝕、輕度面蝕為主。其中潛蝕在本區水土流失中占很大比例,石灰巖區成土困難,易發生石漠化。本區劃分4個二級區:Ⅲ1南雄始興盆地強度水蝕綜合治理區;Ⅲ2北江中上游低中山、巖溶地區中度侵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Ⅲ3連平新豐翁源山地丘陵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Ⅲ4佛岡從化龍門丘陵臺地輕度水蝕生態修復預防保護區。治理措施以封山為主,人工植草、修魚鱗坑和水平溝、建梯田、筑排洪道以及種植林木等為輔。以保護現有植被為重點,同時注重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禁止亂開濫墾和對林木的無序采伐。逐步開展石漠化治理和坡耕地改造,同時對滑坡、泥石流的高發區做好預報預測,并采取必要工程防治措施。
1.4IV粵東沿海丘陵平原山地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
該區范圍包括汕頭市全境、汕尾市全境、揭陽市全境及潮州市潮安縣、湘橋區。區內年平均降水量2000mm,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臺地或階地沖積平原。地帶性土壤主要有黃壤(海拔600m以上)、赤紅壤(海拔600m以下)、水稻土、鹽漬土等。水土流失較輕,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6.31%。自然水土流失以面蝕為主,人為水土流失加劇并有面積增大的趨勢,主要為陡坡開荒、開發區建設、采石取土等。本區劃分2個二級區:IV1揭潮汕平原臺地輕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IV2惠來普寧陸豐低山丘陵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本區應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同時注重預防監督和局部水土流失治理。揭潮汕平原輕度水蝕區以預防監督為重點;惠來普寧陸豐低山丘陵中度水蝕區以自然生態修復為重點,重視水保林、經濟果林、植草等措施治理,并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對于人為侵蝕中的采石、采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應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審查率,根據實際情況實施整治破碎山口、將棄土回填洼地、植樹種草覆蓋等措施。對開發區和修路等形成的侵蝕區,要提高治理標準,按照城鎮綠化標準要求進行造林、種草、種花或恢復耕地。
1.5V珠三角洲平原丘陵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
該區范圍包括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東莞市、佛山市、江門市、陽江市全境和惠州市的博羅縣、惠陽區、惠城區以及廣州市除從化外的全部地區。區內平原面積大,是全省最主要的人為水土流失地區,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11.32%。近年來,各地在對局部水土流失較嚴重區域采取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本區劃分3個二級區:V1珠海臺山陽江陽西沿海丘陵中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治理區、V2三角洲河網平原微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和V3鶴山高明開平恩平陽春輕度水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應以預防監督為重點,同時做好局部水土流失治理和城市水土保持建設。珠海、臺山、陽江、陽西沿海丘陵中度水蝕區以生態修復和局部面蝕、溝蝕治理為重點。三角洲河網微度侵蝕區以生態修復,預防監督為重點,加強水資源保護。鶴山、高明、開平、恩平、陽春輕度水蝕區以預防監督為重點。建設惠州水庫水土保持涵養林示范區、珠海、深圳生態園林城市示范點。該區水土保持需更加注重生態效益、美化環境,要充分考慮規劃范圍內的水、土資源的承載能力,以不影響和破壞區域范圍內的水、土資源平衡為限。
1.6VI雷州半島平原臺地輕度侵蝕生態修復重點監督區
該區包括湛江市全境,年平均降雨量1648mm,季節性干旱較為嚴重。區內地形平緩,土壤多為潮砂泥土、磚紅壤等,輕度面蝕為主,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的1.91%。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海洋沉積物形成的砂土或細砂土,以及花崗巖、砂頁巖形成的麻紅赤土和黃紅赤土的臺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應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同時加強生態林建設規劃,限制桉樹的種植范圍,增加植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的生態效益,還要注重水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加強監督管理,控制人為水土流失。
2結論
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廣東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對全省水土流失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劃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分區,并對各分區提出防治思路,可以把握轄區內的水土流失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徐小飛鄧嵐王鷺松單位: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