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索建設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生態文明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概念出發,提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實現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才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終極目標。結合目前國家已開展的相關工作以及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的建設目標是實現水土資源的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提高流域土地生產力,達到水土資源與社會經濟文化統一。建設內容包括小流域水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與環境、基礎設施與美麗鄉村建設、小流域生態文化建設四大方面,旨在為我國新時期的小流域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
從生態文明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概念出發,生態文明小流域可以理解為:以小流域自然社會復合系統為單元,保護、改良和可持續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為核心,以小流域綠色經濟發展與生態文化為目標,實行山水田林湖草的統一綜合治理,最終達到實現水、土資源與社會經濟文化相互協調統一的小流域。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要考慮流域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發展持續性及人類居住環境的生態性,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規劃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和流域的綠色發展。
1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內容
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主要是針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退化的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治理的目標和建設內容就是采取以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為目的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解決流域水、土資源循環和利用過程中由于人類不合理的活動造成的水、土資源破壞和損失,從根本上落實山水田林湖草為一體的建設和治理,與此同時,將生態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生產、生活中,進而實現小流域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的“五位”一體(見圖1)。
2小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的建設
2.1水環境建設長期以來,流域的水污染問題隨著人口的增長、經 濟的快速發展日益嚴重,已成為小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1]。小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主要由兩方面因素引起: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農藥化肥的盲目使用(農業面源污染);②畜禽類養殖以及農村廢棄物等。在小流域水環境建設方面,2003年北京首先開展了以水源保護為中心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思路,解決北京市水少、水臟兩個問題提出“三道防線”的建設[2]。此后,水利部在全國開展了生態清潔小流域的試點和推廣工作,許多地區將生態清潔小流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載體,進行整合資源,規模推進。如在水環境建設方面,陜西省石泉縣在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過程中,突出溯源治污、強調過程防控[3]。郭攀等[4]針對漓江流域日益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提出了包含源頭減量的田間水肥管理模式、生態溝渠過程阻攔、濕地營養物質再利用、生態骨干溝渠植物修復“四道防線”的綜合治理體系。從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來看,小流域水環境建設應該根據水循環的過程,按照“源頭-過程-末端”三個環節進行建設和治理,其建設內容和措施如圖2所示。
2.2小流域水生態系統的治理和修復目前,小流域水生態系統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水源枯竭、水體污染和富營養化等問題層出不窮,河道斷流、濕地萎縮消亡、地下水超采、綠洲退化等現象也在很多地方發生[5]。我國小流域水生態系統的治理和修復的主要是以河道整治、河岸帶修復以及濕地恢復為主。在措施和思路方面,丁軍[6]提出了河道治理措施,包括泥疏浚、生態駁岸和河道內建設人工濕地,生態廊道的建設以自然河漫灘濕地為主,構建近自然的濕地植物群落,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童昌華等[7]提出采用物理生態工程治理流域河道廢水及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建造水生物多樣性小生境修復水生態系統,通過生態浮島群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鄒軍等[8]提出月河流域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措施,岸線與河灘濕地的修復以生態型堤岸為主,通過河道疏浚、自然型岸線建設和已成堤防的生態化改造,減少水利工程設施的干擾,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完善,加快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但是,如何從山水田林湖草系統的角度來研究水生態系統的治理和修復,以及如何促進其修復,仍需要系統考慮。圖2小流域水環境建設措施體系
2.3水資源建設-水基礎設施建設與時空調控水基礎設施建設是衡量小流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實現生態文明的前提條件,小流域水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設、引水工程、水處理工程等。水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就是從水資源需求和水資源來源和循環的理念出發,建設水基礎設施,進行時空調控。目前小流域治理過程中這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在治理中還主要以蓄水工程為主,小型蓄水工程主要有水窖、蓄水池、沉沙池、澇池和雨水集蓄利用等。如趙榮良[9]根據銅山縣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現狀,提出了以修建梯田、庫塘為主的蓄水保土工程,另一方面,以利用雨水、攔蓄地表水為主,逐步形成排-蓄-調-引-灌-控的局部工程體系。但是在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機制和運行管理以及生活污水處理及回收再利用方面,仍是當前流域水資源與水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較為薄弱的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這也是促進農村構建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迫切需要。
2.4高效利用水資源小流域水資源高效利用主要包括降低水損失(包括無效的蒸騰蒸發)、水資源節約以及循環利用三個方面。目前,在流域治理中,一方面通過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林草植被恢復以及保土耕作等措施,減少流域內農田耕地的水分流失以及土壤水分蒸發,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農業上采取集雨灌溉措施,如在一些干旱少雨地區,采用房前、屋后、田間修建集雨水池,收集雨水用于農灌用水等。從目前來看,在水資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觀念上,進而體現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2.5預防洪水災害(1)過程調控。小流域是以水為紐帶的復合生態系統,對水資源進行時空上的合理分配是保障和維持系統良性運轉的前提。在水循環過程中,結合流域降水、入滲、產流、匯流、排泄等過程,通過工程或非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減輕水的災害。(2)預防水災害。水災害的預防是以小流域治理為基礎,對上-中-下游進行整體布置,從坡到溝、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對以水、土系統為主的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改善和開發利用,實行山水田林湖路的綜合治理,形成完整的防洪減災屏障和多目標、多功能的高效益防護體系。從區域性的角度上來看,我國南方地區是預防以及預警流域水災害的集中區域。
3小流域土地資源與環境建設
近年來,小流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體現在耕地逐漸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侵蝕加劇、土壤污染嚴重等方面,土地資源承載力水平逐漸降低,土地資源質量每況愈下,不僅直接影響到糧食安全,也關系到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
3.1優化流域空間配置,保障流域生態用地國務院批復的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提出水土保持總體方略是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重要依據,維護和提升水土保持功能[10]。對于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而言,是優化流域土地資源空間配置,保障流域生態用地,維護和提升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功能。在小流域土地優化配置方面,國內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早期開展的小流域治理優化模式和土地利用優化結構,在保障減少水土流失前提下,如何實現糧食、收入等經濟效益最大化。如孫立達[11]在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采用線性規劃法和生產函數法,確定了西吉縣黃家二岔小流域農林牧用地的優化結構。焦峰等[12]對燕兒溝流域的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后,提出應加強林草建設,逐步恢復植被,陡坡耕地還林還牧。李智廣等[13]在秦巴山區中山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利用條件的基礎上,根據流域立體分異特性,提出以糧食種植、坡地以經濟果木和防護林為主導的立體開發的土地利用模式。劉德林[14]對黃土高原上黃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變化進行了研究,提出“三化兩提高”的土地利用優化配置模式。在新形勢下,應該在此方面進一步深入,劃定小流域生態用地地域,核算最小生態用地,明確小流域自然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底線。
3.2水土流失退化土地的治理小流域退化土地的治理主要包括退化農地建設(坡耕地的改造)、退化的林草地建設以及退化其它土地的改造建設三個方面。長期以來,大量學者和相關部門就流域內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退化問題采取各項措施,這一方面目前是我國小流域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15-17]。
3.3土壤污染的防治土壤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它與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緊密相關。當前小流域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是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壤污染,其次是重金屬污染。在措施方面,劉甜甜[18]以湘江流域為例,提出3種土壤修復方式,一是從污染源著手,如土壤淋洗、植物修復;二是暴露途徑,如固定/穩定化技術;三是移走受體或調整土地利用方式。但如何在小流域治理中,實施有效和可行的技術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基礎研究和修復技術研發力度。
4小流域基礎設施和美麗鄉村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是“”提出的戰略任務,以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美化等為主體開展小流域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生態文明小流域的基礎和重要建設內容。城鄉差距主要源于基礎設施的配置,因此,基礎設施建設是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的內容之一,將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和小流域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循序漸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才能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構建美麗鄉村。目前這方面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如高曦等[19]提出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有效結合作為流域管理的新途徑,通過改變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造村容、村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等措施間接地減少了農業污水的排放量及排放強度,促進了流域污染源的降低,對流域環境具有積極改善作用。桃溪流域的案例可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促進流域綜合治理開展的優良典型,值得相關部門參考和借鑒。
5構建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小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5.1把生態文明融入小流域的社會和生活在日常社會和文化活動中形成生態文明的習慣、風俗、民約、民風,成為新時代小流域綜合治理升級版,在更高水平上建立城鄉體系相融合、協調的人居環境空間,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綠色生活和人水和諧的新文化格局。
5.2把生態文明融入小流域經濟和生產、生活過程生態文明是人類追求的長遠目標,推動小流域經濟生產活動與生態文明的相互促進,才是實現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的最優途徑。如在農業上,實施綠色農業技術例如畜禽糞便和秸稈的綜合利用、土壤污染控制等,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資源,同時也達到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實現了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形成小流域生態和經濟雙贏的格局。在小流域內農村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方面,根據廢棄物的組成、性質和來源對分類收集、周轉處理設施建設進行完善,然后進行秸稈糞便的循環利用和生活垃圾的規模化、無害化分類處理。一言蔽之,將生態文明融入至小流域的生產、生活當中,有利于小流域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是創造綠色的可持續生產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徑。
6結語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在實現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7]。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小流域是新國情下我國小流域綜合治理發展的最終目標,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小流域生產、生活以及災害防治等方面,為水土資源的整體循環發展服務,推動了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進程,也引導了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向更符合新時期我國國情的方向不斷完善。當前,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生態文明小流域的建設仍需要不斷的努力發展創新和研究,在不斷完善“硬措施”的基礎上,加強“軟措施”的實施,加強生態文明的文化建設,努力提高小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持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編輯:李琪)
參考文獻
[1]王浩,張海斌.探究我國區域跨界水污染治理[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6):27-28.
[2]宋潔.土石山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J].中國水利,2011(16):54-55,58.
[3]任三強.石泉縣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踐與發展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18(2):16-20.
[4]郭攀,李新建.漓江典型小流域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技術及應用[J].水電能源科學,2017(9):49-52.
[5]孟偉,范俊韜,張遠.流域水生態系統健康與生態文明建設[J].環境科學研究,2015,28(10):1495-1500.
[6]丁軍.北京昌平北沙河流域河道生態綜合整治研究[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7,37(3):11-14.
[7]童昌華,楊肖娥,濮培民.莫干湖流域土-水生態系統的退化及治理對策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1):72-74.
[8]鄒軍,劉剛.月河流域漢濱段水生態系統現狀與保護修復對策[J].地下水,2015(1):90-91.
[9]趙榮良.山區水源工程建設實踐與思考[C]//青年學術年會,2004.
[10]王治國,張超,王春紅.關于我國水土保持頂層設計若干重要關系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6,14(5):145-150.
[11]孫立達,孫保平,趙廷寧,等.西吉縣黃家二岔小流域農業生產優化結構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87(4):335-341.
[12]焦鋒,楊勤科,雷會珠.燕兒溝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及合理利用途徑[J].水土保持通報,1998(s1):41-44.
[13]李智廣,劉務農.秦巴山區中山地小流域土地持續利用模式探討———以柞水縣薛家溝流域為例[J].山地學報,2000,18(2):145-150.
[14]劉德林.黃土高原上黃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動態變化與生態功能區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
[15]張絨君,郭銳,王愿昌,等.流域治理是減少土壤養分流失和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1994(s1):75-78.
[16]楊超,王金亮,李石華,等.撫仙湖流域土地退化動態遙感監測研究[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6,31(2):388-396.
[17]杜群.西北地區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與防治土地退化的區域政策———以石洋河流域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6):77-82.
[18]劉甜甜.湘江流域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選擇與優化應用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9]高曦,薛雄志.美麗鄉村建設與流域綜合治理的整合研究[C]//2016全國河湖治理與水生態文明發展論壇,2016.
作者:李月 齊實 單位: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