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生生物學教課革新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適用于本科教學的水生生物學教材主要有梁象秋的1995年版的《水生生物學》(形態和分類)、趙文的2002年版《水產餌料生物學》和2005年版的《水生生物學》。在比較了3本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對教材征訂的要求,選擇了趙文的2005年版的《水生生物學》。水生生物學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再加上由于高校學分制教育的改革,水生生物學的理論課時由原來的48學時縮減到了32學時,由此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就尤為重要。根據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如水生生物學課程中有一些知識與其他課程如水域生態學、生物餌料培養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貝類增養殖學重復,針對這種情況,與承擔這些課程的教師進行討論,了解他們對課程內容體系的安排,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從而避免了相關課程在內容上的重復。
結合生產實踐以及歷屆高年級學生在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中反饋的意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補充。如很多高年級學生在畢業實習后反映在養殖生產中根據水色來判斷水中的浮游植物組成,進而對水質進行判斷,以及通過生物方法調節水質十分重要。根據學生這一反映,加強了對不同藻類形成水華時的水色、藻類聚集狀態、生物量、水質好壞和對養殖動物影響的分析。還針對南方池塘養殖中極為常見的微囊藻水華和裸藻水華的形成規律和原因、預防及治療進行探討。調整和補充后的水生生物學教學內容更為合理,突出了與水產養殖關系密切的餌料生物尤其是浮游生物這一重點教學內容,同時兼顧其他如底棲動、植物等內容的教學。
2精心制作教學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水生生物學涉及內容繁多,且多涉及動物植物的形態結構,采用掛圖、投影等方法輔助教學,費時費力,且生物缺乏生動形象,教學存在枯燥現象。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很多高校都利用了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課件制作時加入了大量圖片。筆者精心制作了水生生物學教學課件,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內容,共制作了緒論、藻類概述、藍藻、硅藻、金藻、黃藻、裸藻、隱藻、綠藻、甲藻、藻類與漁業生產的關系、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環節動物、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底棲甲殼動物、水生大型植物等20個PPT文件隨堂演示。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學習水生生物的形態結構,筆者在課件中插入了大量的各類水生生物的彩色顯微放大照片、生物模式圖。這些圖片主要來自國內外相關的網站、教材和參考書籍以及筆者在歷年水生生物學實驗、實習中所拍攝的素材。在課件中筆者使用了1000余幅圖片,在今后還將不斷地收集水生生物的各種圖片材料,不斷補充和完善教學課件。除使用大量彩色圖片外,還在課件中插入了不少視頻文件。如在裸藻這一章,就插入了筆者自己錄制的視頻,使學生能通過視頻更直觀地認識裸藻,理解裸藻是具有鞭毛的藻類,能進行運動。還在課件中插入了裸藻、草履蟲、游仆蟲、鐘蟲、喇叭蟲、晶囊輪蟲、臂尾輪蟲等多幀視頻。在教學中筆者也發現學生對使用視頻輔助教學的認同感很強,對學習的興趣也大為提高。
3采用多樣化的理論教學方法手段
大學課堂是大學生學習活動與教師教學互動所構成的一種情景,大學生對課程活動的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活動成效。課堂教學尤其是大學課堂教學要改變長久以來的“告訴”和“被告訴”的被動填鴨式教學,讓其成為師生共同主動參與和共同建設的過程,教師采用何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營造一種團結、交流、互助、合作的課堂氣氛就成為了必要。
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等諸多優點,但在教學中過分依賴教學課件,也會使學生感到厭煩,課后不知學了什么。利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注意突出重點,盡可能提取關鍵詞,讓學生一看到這張幻燈片就能知道大概的內容。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結合生產實踐,在教學中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或是要求學生下課后查閱資料,對所提問題進行探討和論述。如在講解水華時,筆者就要求學生描述平時所觀察到的池塘水華現象和其他與水華有關的知識,學生們就會發現不同的池塘水色不盡相同,繼而筆者再對池塘水色形成及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通過這一過程,既活躍了課堂,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華的相關知識。
在教學中介紹與課程相關的研究進展、學科的發展動態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并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文獻資料和網絡平臺獲得相關的知識,并完成報告。組織學生對一些研究前沿的問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自己制作PPT文件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述。如硅藻死亡后其硅質外殼沉積海底形成硅藻土,在工業、農業、建筑業等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就要求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完成關于硅藻土形成的原因、理化性質和應用研究價值的報告。通過這篇報告,學生既拓展了知識面,也對硅藻細胞壁的結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4改革實踐教學方法
水生生物學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之后掌握水生生物,尤其是水產動物的天然餌料的形態、分類和生態意義,要求學生能夠觀察、解剖、辨別和測定水生生物的形態特征和鑒別分類地位。因此實踐教學環節是水生生物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為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筆者改革了實踐教學方法,使學生從教學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教學的主動參與者。以往的實踐教學模式,多是實驗教師提前準備好材料,學生到實驗室觀察。現在改為要求學生全過程地參與實驗準備、樣品采集和實驗操作。如在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形態結構觀察和分類這一實驗課中,學生分組采集不同水體樣品,對樣品進行處理,再帶回實驗室進行觀察,而且還要求學生在采集樣品時記錄采樣水體的水深、主養品種、水色、透明度、水溫等基本情況。由此一來,學生在一次實驗課中能夠觀察到多個不同水體的浮游生物組成,對不同水體浮游生物組成的差異及原因進行分析,認識局部地區水體浮游生物的分布與組成情況,同時學生還掌握了水樣的采集與處理。
在實踐教學中還充分利用本地的水生生物資源,將一些實踐教學由課堂實驗改為野外實習。如西昌市邛海濕地公園有水生維管束植物30余種,在進行水生維管束植物的形態觀察和分類實驗時,要求學生到濕地公園進行觀察和測量。學生們對這種形式的實踐教學興趣濃厚,認為這種形式的教學氣氛活躍,更能掌握相關的知識。
學生的反映給了筆者啟示,如以往在介紹不同類型水華的特點時就只通過一些彩色圖片展示,學生普遍難以理解,今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方式改為帶學生到野外,現場觀察不同類型水華在水色、透明度變化、水華狀態等方面的差異,并進行測量。如在觀察由鞭毛藻類形成的云彩狀水華時,啟發學生觀察水體顏色深淺的差別,然后現場測定透明度,學生就會發現同一水體不同區域透明度不同,相差可達數厘米。通過對實踐教學的改革,使學生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和提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水生生物學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動手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近幾年來在水生生物學教學改革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水生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進一步加強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向其他高校學習,如學習西南大學李代金等的做法,廣泛地采集標本,充實實驗材料、改革實驗考核方法,創造機會使學生更多地參與科研或申報學生科研項目,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董艷珍肖文淵單位:西昌學院動物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