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麻結構與個體發育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麻業科學雜志》2014年第三期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試驗材料為云麻1號、云麻5號、云晚6號三個品種,其中云麻1號和云麻5號由云南省農科院經作所提供,云晚6號由版納州農科所提供。
1.2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為昆明市五華區沙朗街道辦事處桃源村,位于東經102°10''''至103°40'''',北緯24°23''''至26°22'''',平均海拔1891米,年均氣溫14.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9.7℃,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5℃,年溫差12-13℃;全年降水量約1031毫米,5-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相對濕度58%-83%,全年無霜期近年24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間2400多小時,紫外線強度較高。試驗地前作為蠶豆,土壤主要養分狀況為:pH值6.17、有機質49.6g/kg、全氮3g/kg、全磷1.06g/kg、全鉀19.75g/kg、水解性氮324mg/kg、有效磷22.7mg/kg、速效鉀277mg/kg。
1.3試驗方案試驗采用正交法L9(34)設計方案,設密度、肥料和品種3個因素,1空列,各設3個水平,其中密度和肥料第1、2、3水平分別為實際生產中的低、中(實際)、高水平(表1)。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共27個小區,每個小區畦長4m,畦寬2.5m,面積為10m2。播種方式為條播,行距為0.3m,肥料按設計用量于撒種前施于溝中,撒種后蓋土。播種密度為原設置密度的2-3倍,出苗后2周按設計密度間定苗。
1.4數據收集與分析工藝成熟期調查株高、莖粗、韌皮厚、單株地上部分干物質重、單株干皮重、單位面積地上部分干物質產量和單位面積干皮產量。采用Excel2010進行數據整理,SPSS19.0數據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極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大麻群體結構對個體性狀的影響表2表明,在3個不同因素中,密度因素對調查的所有個體性狀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肥料因素對株高、莖粗和單株干皮重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品種因素僅對單株干皮重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極差分析表明,3個因素對個體性狀株高、莖粗、韌皮厚和單株干皮重的影響均為密度>肥料>品種,唯對單株地上部分干物質重的影響為密度>品種>肥料(表3)。表3表明,大麻在水平1(低密度)下各指標都高于水平2(中等密度)和水平3(高密度),且隨著密度增大,株高、莖粗、單株地上部干物質重和單株干皮重逐漸減小,低密度皆顯著高于高密度,而肥料恰恰相反。不同密度下各項指標最大值分別為:株高(368.3cm)、莖粗(18.98mm)、韌皮厚(0.59mm)、單株地上部干物質重(130.50g)和單株干皮重(16.33g),以上皆為低密度水平下。不同施肥量下,株高(350.2cm)、莖粗(16.07mm)、單株地上部干物質重(92.87g)和單株干皮重(11.93g),以上皆為高密度水平下,韌皮厚則為水平2下0.52mm。品種與兩者都不一致,不同品種間,唯單株干皮重有顯著或較明顯的差異,而株高、莖粗、韌皮厚和單株地上部干物質重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2.2群體結構對大麻單位面積產量的影響表4表明,9個處理組合平均單位面積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在15737~44200kg/hm2之間,其中以處理8的單位面積地上部分干物質產量最大,為44200kg/hm2,并顯著高于處理1、2、3、4,處理5、處理9次之,3個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2的單位面積地上部分干物質產量最小,為15737kg/hm2,僅為處理8的35.6%;9個處理組合干皮單位面積產量在2505~6143kg/hm2之間,其中以處理8的單位面積干皮產量最大,為6143kg/hm2,且高于處理1、2、3、4、5,處理7次之,2個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處理1的單位面積干皮產量最小,為2505kg/hm2,僅為處理8的40.8%。表5表明,在3個因素中,密度對單位面積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和干皮產量的影響達極顯著水平,而肥料和品種對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和干皮產量的影響不顯著。不同處理因素極差分析結果(表6)表明,各因素對地上部干物質產量的影響為密度>品種>肥料,而對干皮產量的影響是密度>肥料>品種。表6表明,隨著密度增大,單位面積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和干皮產量逐漸增加,且水平3(高密度)皆顯著高于水平1(低密度),72株/m2條件下的地上部干物質產量(38860.89kg/hm2)和干皮產量(5859.55kg/hm2)最大。隨施肥量增大,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和干皮產量均有所增大,但差異不顯著。不同品種的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和干皮產量有所不同,但差異不顯著,直觀來看,云麻1號的地上部干物質產量(35587.11kg/hm2)最大,云麻5號的干皮產量(4602.47kg/hm2)最大。
3討論
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人們的關注重點逐漸由單株轉向群體,重視協調群體內個體之間的矛盾,使群體內競爭達到最小,從而更充分利用環境資源[6]。密度、肥料和品種是大麻群體結構構建的主要因素之一,對個體發育和單位面積產量產生不同的影響。因素間直接相互作用對作物群體結構產生影響,隨著密度的增大,單位面積內個體的營養面積減小、光照條件以及其它環境條件必然惡化,導致個體之間因競爭激烈而生長發育受到削弱,但是增加施肥量,大麻植株習性的適應性變異以及大麻的群體效應如抑制雜草生長、減少土壤水分迅速喪失、提高植株間的空氣濕度等,能對個體之間的矛盾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表現為個體數目增加對產量提高的正效應大于個體發育被削弱對產量提高的負效應,從而產量也相應的提高。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整個過程中,不同密度對群體各指標都表現為顯著差異,密度為制約群體結構的最重要因素,其對個體發育和單位面積產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肥料對韌皮厚和單株地上部分干物質重影響不顯著,但對株高、莖粗和單株干皮重影響顯著,其對群體結構的光合性能或者群體光合作用影響不顯著,其主要通過影響莖粗而間接影響單株和單位面積產量;而品種因素的變化則較為復雜,規律不明顯,這可能與不同的品種其個體習性不同有關,但整體為不同品種主要是單株韌皮重的差異而導致品種間的群體結構差異,其通過個體習性的改變適應群體結構所造成的環境變化協調個體之間的矛盾發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作用。其中密度的決定性作用與房郁妍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肥料的作用與劉青海等研究結果一致,品種的作用與呂詠梅的研究結果一致。大麻的產量決定于群體和個體兩方面,需要綜合考慮密度、肥料和品種等因素優化群體結構,協調個體與群體的矛盾,方能實現優質高產。本試驗中,每公頃施肥量大于復合肥600kg+尿素90kg,48株/m2和72株/m2兩者的地上部干物質產量差異不顯著,這表明僅靠增加密度、增大施肥量很難實現高產。至于群體結構何為適宜,則要根據生產目的,充分考慮肥力條件、品種習性以及光照、溫度、水分等環境條件來確定。在本試驗中:處理8在單位面積干皮產量和單位面積地上部分干物質產量都最高,且皆同時顯著高于處理1、2、3、4,與處理6、7、9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大麻產量指標在高密度下較低密度高,同時密度也是決定大麻產量的最主要的因素,而且如果在密度較高的情況下,肥料較低時(復合肥300kg+尿素45kg)大麻仍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作者:楊陽周洪友杜光輝李丁未劉光花劉飛虎單位:云南大學農學院云南省文山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