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論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全縣已培育發展涉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102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6家。注冊資金3個多億元,總銷售收入5個多億元,帶動農戶10.4萬戶。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日益壯大,直接帶動了訂單農業和規模農業的發展,提升了全縣農業發展水平,增強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有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生態農業農產品品牌建設情況。全縣有10個品牌相繼獲QS認證和貴州省“名牌產品”“、著名商標”稱號(烏江貢米、涼山鼎皮蛋、大壩場牛肉干、東華種豬、思南黃牛、億農大蒜、辣椒系列等),“烏江牌”貢米在第六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上獲金獎,“馨韻牌石林春芽”獲第八屆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馨韻牌東坡毛尖”獲國際名茶評委會銀獎,綠寶藥業生產的吳茱萸獲出口免檢產品,獲3000畝有機茶認證,胡家灣優質稻、塘頭至邵家橋一線蔬菜、涼水井至東華一線生豬均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思南黃牛”獲農業部頒發的肉牛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書,并申報了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了商標。2012年,全縣取得貴州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品種有8個(西葫蘆、黃瓜、胡蘿卜、萵筍、生豬、李子、梨子、綠茶),產地認證8個(無公害蔬菜產地4個、無公害水果產地2個、無公害生豬產地1個、無公害茶葉產地1個)。全縣無公害茶園面積累計達4.07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1.4萬畝、無公害果園面積0.35萬畝。全縣現有貴州省思南縣億農綠色產業有限公司、思南縣鼎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貴州省思南縣金氏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貴州省思南縣蠶桑科技園等農產品加工企業18家,主要涉及茶葉、辣椒、皮蛋、牛肉干等產品的加工。
二、制約思南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一)農業基礎設施發展滯后
思南縣作為山區農業生產大縣,受到地理環境條件的制約,耕地分散破碎,工程性缺水嚴重,加上農田水利建設的歷史欠賬過大“,靠天吃飯”現象依然存在,嚴重制約了我縣農業的規模化、設施化發展。
(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重點不夠突出
全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仍然過度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增加農產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視,對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同時,受土地流轉體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規范的影響,加上農民傳統種養思想嚴重,擔心失去土地等核心生產資料,導致流轉力度不大、范圍不廣,土地產出率和規模效益較低。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是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也是農民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但全縣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整體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不強,特別是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最為欠缺,導致農產品加工鏈不長,附加值不高。
(四)農業技術隊伍及農民群眾的科技素質不高
目前,基層農技服務隊伍年齡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識新技術能力不夠,已逐漸不能適應當前農業生產的需求。同時,隨著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加快,素質較高的“農民”成了“城市農民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齡、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農民。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乏力。
(五)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
在農產品銷售領域,從整體來看,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規模小,設施簡陋,功能落后,基本無網絡銷售平臺,仍處于農業市場體系建設發展的初級階段,大部分農產品還是依靠城鄉集貿市場,在露天下交易、縣域內消化,導致農產品商品轉化率低。同時,農產品價格低廉,嚴重挫傷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六)缺乏資金現象嚴重
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多數農民或合作社資金積累不多,很多時候即使有好的項目,由于缺乏資金,也難以實施,而政府對農業的扶持資金有限,農民農業貸款難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改變,從而制約了我縣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思南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一)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開發一片見效一片的原則,高標準實施好塘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張家寨生態茶產業園區、思南高山生態畜牧示范園區和鸚鵡溪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園區內機械化耕種水平。同時,加大全縣小水窖工程及灌溉溝渠建設力度,確保實現旱澇保收。繼續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加大配方肥推廣施用力度,進一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繼續實施好農村沼氣項目建設,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全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二)加快農業主導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全縣農業產業,重點培育生態茶、蔬果、中藥材等主導產業和生態畜牧、烤煙等優勢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努力提升產業規模和效益。按照“板塊發展、聚集資源、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張家寨、東華、香壩、合朋、長壩等鄉鎮茶產業,結合全縣“三個萬元”工程建設,大力實施茶下養殖、茶園套種等種養結合、長短結合的發展方式,提高茶園產出率和利用率。繼續完善和提高塘頭、邵家橋、涼水井等鄉鎮的設施蔬菜產業建設,大力推行無公害、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大對設施蔬菜產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發展潛力。按照綠色、有機的標準,重點發展塘頭、邵家橋、孫家壩等鄉鎮經果林產業及長壩、大河壩、許家壩、思林等鄉鎮的中藥材產業,通過林下養殖、林下套種、特色種植等方式,推動全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
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大力引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特別是要加大對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型龍頭企業的招商力度,通過大型加工龍頭企業的帶動,延長我縣農產品加工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要加大全縣特優農產品推介力度,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質量認證,著力培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提高我縣特優農產品的知名度,增強我縣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完善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
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是溝通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橋梁與紐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體系之一。全縣要加強對倉儲設施、配送系統、通訊、信息網絡、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系統等農產品市場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市場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健全各級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銜接產銷,著力解決農產品難賣的難題。
(五)加強區域和高校合作
隨著思—劍、杭—瑞高速公路的相繼開通,思南與外界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要立足我縣區位及環境優勢,加強與周邊縣域的合作力度,做大做強相關產業,著力構建西五縣農產品倉儲及交易中心。同時,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通過培訓、輪訓等方式,普及推廣農業科技知識,加快農技隊伍知識更新、技術更新。鼓勵和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直接參與農業產業發展建設,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我縣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
(六)加大資金和項目整合力度
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過程中,要充分整合各資源要素,擴寬社會融資渠道,強化項目資金整合力度,要借力二產、三產項目實施,有效地把農業、工業、服務業結合起來,發展“農中有工,工中有農”。同時,放低銀行貸款準入門檻,簡化貸款程序,切實讓廣大企業、合作社和農民有更多實力參與到高效生態農業建設中來。
本文作者: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