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加強畜牧產業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龍頭企業中,肉類企業120個、乳品企業41個、養殖企業496個、飼料企業71個、草產品企業43個,年屠宰加工各類牲畜404.6萬頭(只),家禽1488萬(只),加工肉類27.89萬噸,配(混)合飼料31.35萬噸,草產品58萬噸。有畜產品交易市場53個,年交易活畜4068萬頭(只)。固定資產總額140.60億元,年銷售收入325.33億元,凈利潤93.79億元;出口創匯8167萬美元。畜牧產業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行業。㈢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已成為推動甘肅省畜牧產業加速發展的有效載體。截止2012年12月,全省已注冊登記的畜牧專業合作社2458個,會員數27865人,帶動農民會員和非成員農戶12.61萬戶,注冊登記的畜牧協會690個,會員數8.26萬人,專業合作社和協會會員2012年戶均增收10萬元。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極大地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㈣畜產品品牌培育穩步推進全省建成無公害畜產品產地56個,在全省316個畜牧龍頭企業中,建成省級以上研發中心的10個;已注冊的商標147個,其中:“平涼紅牛、天祝白牦牛、靖遠羊羔肉、東鄉手抓羊肉、九排松、高原龍羊肉、康美清水牛排、燎原奶粉、南山放養蟲草雞、雨潤”等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獲得著名(馳名)商標的78個;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57個,綠色食品認證的產品12個,有機食品認證的產品95個,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的產品7個。㈤規模養殖基地不斷擴大在國家“菜籃子”工程建設和農業部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的引導下,豬禽養殖“正大模式”、肉牛養殖“康美模式”、奶牛養殖“莊園模式”、肉羊養殖“中天模式”等一批示范典型應用而生,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快速健康發展,全省規模養殖場(小區)累計發展到6442個,規模養殖戶發展到80萬戶,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1%,其中:牛羊規模化比重達到35%,豬禽規模化比重分別達到66%和75%。創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92個,其中:部級標準化示范場45個、省級118個、市州級173個。㈥產業化帶動增收效果明顯全省各地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加快養殖方式向產業化聚集,有效推動了全省畜牧產業化的發展。目前,全省參與畜牧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80萬戶,與2008年相比,增加近15萬戶,規模養殖戶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據測算,全省從事畜禽養殖的農戶人均畜牧業增收1000元,其中參與畜牧產業化生產的農戶人均增收達1600元。全省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戶47.23萬戶,增收總額34億元,比2008年增長12.5%,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引導帶動作用。
一、面對差距,正視問題
總體看,甘肅省畜牧產業化經營,經過近幾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發展勢頭良好,潛力較大。但與發達省區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概括起來主要有6個方面。
㈠龍頭企業規模小,綜合生產能力不強一是甘肅省大部分企業發展相對滯后,規模小,實力弱,整體水平比較低,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產、加、銷相對脫節,產業集中度不高,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市場競爭力脆弱,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二是畜產品加工產業鏈條短,產品加工層次和附加值低。畜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畜產品加工深度不夠,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轉化和增值率較低,在國內外市場占有較大份額、有重要影響的名、特、優產品更少。絕大部分畜產品以賣“原產品”為主。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畜產品加工率在90%以上,我國畜產品加工轉化率為40%~50%,而甘肅省僅為20%~25%。三是企業產能大,基地原料與企業生產能力不配套。全省年屠宰加工肉牛肉羊219萬頭(只),僅占設計能力的1/3,年加工牛羊肉11.54萬噸,占肉類總產的32.8%。與此同時,甘肅省畜牧業標準化生產起步較晚,進程緩慢,水平較低,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尚不健全,標準化技術咨詢服務發展滯后,還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畜牧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要求。
㈡專業合作組織運行欠佳,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甘肅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起步晚,覆蓋面不寬,個體規模小,參合農戶數量少,自身力量薄弱,內部運行機制不規范,利益聯結不夠緊密,自我組織、管理和服務能力較差,輻射和帶動能力不強。
㈢畜產品流通體系不完善,產銷服務滯后多年來,甘肅省畜產品流通一直存在著產銷不銜接、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組織化程度低、信息網絡不健全、服務滯后、流通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流通渠道模式呈現出“權力不平衡性”“結構不對稱性”和“關系不穩定性”的特點;交易過程中質量的“邊際雙重加價”現象嚴重,主體間難以從長遠利益考慮相互的關系;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特別是在當前物價上漲、畜產品價格波動較大的背景下,畜產品“買難賣難”問題愈加凸顯。
㈣科技支撐力度不夠,裝備水平落后甘肅省為畜牧產業化發展服務的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健全,服務起點低,覆蓋面不廣。特色畜牧業的專業科研團隊和研發中心還未完全形成,科技資源整合力度亟待加大。龍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裝備與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有較大差距。
㈤投入不足,資金普遍短缺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甘肅省畜牧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瓶頸。由于受金融體制和融資政策的限制,龍頭企業普遍反映融資比較困難,約90%以上的企業融資主要靠農發行、農信社的貸款,其他銀行的涉農類貸款規模小,融資渠道窄。加之甘肅省畜牧產業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可抵押物少,又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擔保人,畜產品加工業正常周轉所需流動資金數量大,致使資金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制約了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進一步發展的能力。
㈥環境污染治理難度加大,成本高近年來,甘肅省畜牧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在給農民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面源污染。在養殖業污染治理中,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建場審批把關不嚴,日常監管不到位,治理成本增加、難度加大,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
二、因勢利導,迎接挑戰
針對甘肅省畜牧產業化經營發展的現狀、特點和存在問題,新時期加快推進甘肅省畜牧產業化經營,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四化同步”戰略方針,用工業化的思維、市場化的理念謀劃現代畜牧業發展,緊緊圍繞畜產品競爭力增強、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推進畜牧業經營體制創新,全面提升畜牧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小康建設。
㈠規劃引領,綜合開發按照“突出區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產業集聚,提高競爭能力”的原則,充分利用甘肅省現有畜牧業特色資源和良好的生產環境優勢,研究制定甘肅省畜牧產業化發展中長期規劃,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明確產業建設重點、產品結構及任務。堅持以項目為抓手,把具有發展潛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貧開發項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農業產業化等項目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加快畜牧產業化評價體系、畜牧業產業標準化、產品質量監管制度的制定,規范畜牧產業化管理與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引導加工向養殖基地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快推進養殖、加工、銷售三個生產環節緊密結合,提升產業集中度,提升園區整體帶動功能,引領現代畜牧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㈡強化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技術服務、市場運作、社會融資”的基本思路,制定優惠扶持政策,拓寬投融資渠道。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局合理、保護耕地、統一標準”的原則,科學合理地規劃養殖用地。對不占用耕地、不影響生態環境、遠離居民區的閑灘空地優先審批養殖用地,引導大場大戶集中連片統一規劃建設,并支持有實力的各類工商企業和合作組織,興建大規模、高水平、現代化的養殖企業及示范園區,推動畜禽養殖與加工企業向大園區、大產業、標準化集聚。二是統籌調度涉農項目資金,建立以項目為載體、政府扶持資金為引導、農戶投資為主體、金融貸款為補充、企業和社會資金為重點的資金扶持機制。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優惠的政策與服務和加工企業的生產許可,吸引外來資本和本地民營資本投向畜牧業。四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爭取金融信貸支持,建立政府參與監督、銀信放寬投資、農戶聯合信用擔保、到期還本付息、資金循環流動的信貸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信貸支持。五是鼓勵龍頭企業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大力發展基于訂單農業的信貸、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降低養殖基地及龍頭企業風險。
㈢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不斷強化競爭實力緊緊抓住《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和《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意見》等政策疊加及跨越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生產與農戶經營等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樣化的龍頭企業和產業化組織發展。結合實施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優化龍頭企業布局。鼓勵畜牧產業化組織大力發展畜產品精深加工,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畜產品的附加值,積極創造名牌產品。二是引導促進龍頭企業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持龍頭企業實施現代畜牧業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實行標準化生產。三是推進龍頭企業改革,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購、租賃、轉讓等形式,整合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轉換經營機制,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四是引導龍頭企業明確經營方向,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盡快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并創出一批畜產品品牌,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
㈣大力發展專合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引導畜牧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通過合同契約或產權聯結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建立起穩定的產銷利益聯結體,帶動農民調整結構、發展生產、進入市場,更好發揮助農增收作用,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利潤。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提高畜牧經濟專業合作組織化程度,轉變畜牧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積極引導畜牧專業合作社依法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健全規章制度,真正把農村新型合作組織辦成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組織,成為興一個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群眾的重要力量。
㈤加快培育畜牧業市場體系,發揮畜產品品牌建設效應一是加強有形市場的硬件建設,完善市場設施,建設特色專業市場。成立各種專業購銷公司,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網絡。二是拓展市場,促進市場升級。建立產銷銜接,內外聯系,城鄉互通的大流通,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使畜禽產品由產地輸出型向中轉集散型拓展。重點發展金融市場、人才市場、科技市場、信息市場和期貨市場等。三是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公平競爭。四是加快畜產品品牌建設。大力發展畜禽健康養殖、生態養殖,加強畜產品的品牌升級,提升畜產品市場競爭力。突出甘肅特色,進一步加大名牌產品培育開發力度,引導企業本著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大力推進產品深層次、多樣化開發,創建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市場、有效益的大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康美牛業、莊園乳業、正大飼料、隴原中天、白銀雨潤、平涼紅牛”等現有畜牧品牌,不斷完善品牌的宣傳和促銷手段,加大創名優品牌的工作力度,積極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畜牧特色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
㈥建立畜牧產業化營運機制,增強畜牧產業化發展活力機制是畜牧產業化的核心,機制問題實際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一是要利用經濟手段,讓參與畜牧產業化的經濟組織和農戶都能獲得平均利潤,推行勞動股、土地股等股份合作制,使農民獲得更大利益;推行二次分配辦法,企業制定適當的利潤指標,超過部分應返還給養殖戶;從加工企業利潤中提取畜牧生產風險保障金,確保農民既得利益。二是利用法律手段建立約束機制。用法律規定、合同、協議等形式明確企業、養殖戶的權益和義務,使二者的利益都得到保障。切實解決產、加、銷各環節脫節,與養殖戶聯體不聯心,不聯利的矛盾,使之成為統一和穩固的利益共同體,增強畜牧產業經濟發展活力。
㈦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畜牧產業化跨越發展加快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進步。一是加快畜牧產業科技集成研發。圍繞現代草食畜牧業示范縣建設、生態畜牧業高效循環發展,爭取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農業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建立健全現代畜牧業產業技術體系。突出加強牛羊品種新類群培育,加快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飼料資源高效利用、養殖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的技術集成示范與研發,推動畜牧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畜牧業轉變。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畜牧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強化人才隊伍培養。市場競爭是產品質量的競爭,而產品質量的背后實際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科研單位和院校開展合作,實施引智工程,依托“陽光工程”,以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為重點,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差別化、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強化知識更新培訓和素質提升,為畜牧業產業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㈧加強養殖及加工環境治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按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的要求和資源“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加快制定甘肅省畜禽養殖及加工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研究和推廣養殖場污染防治綜合配套技術,同時嚴格實行建場的有關制度和養殖場、加工企業環境評價審批程序。大力推廣“草-畜-沼-果、草-畜-沼-菜、草-畜-沼-糧(草)”的生態養殖模式,加大畜禽糞便集中資源化力度,發揮龍頭企業在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中的作用,努力實現從傳統農業“資源-畜產品-廢物排放”的生產過程向“資源-畜產品-再資源化”生產過程轉變。
作者:趙希智陳勵芳曹江虹朱旭鑫單位:甘肅省畜牧業產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