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早秈品種產量與經濟性狀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浙江農業科學雜志》2014年第十期
1結果與分析
1.1相關分析
計算8個經濟性狀與產量的相關系數,結果如表2所示。呈極顯著正相關的因素有產量與每穗總粒數(0.392),產量與每穗實粒數(0.351),產量與千粒重(0.264),株高與每穗總粒數(0.404),株高與每穗實粒數(0.429),株高與生育期(0.424),株高與穗長(0.529),穗長與生育期(0.440),穗長與每穗總粒數(0.207),每穗總粒數與實粒數(0.854);呈顯著正相關的因素有產量與株高(0.165),生育期與每穗總粒數(0.148);呈極顯著負相關的因素有有效穗與株高(-0.384),有效穗與每穗總粒數(-0.557),有效穗與每穗實粒數(-0.649),有效穗與千粒重(-0.343),生育期與結實率(-0.196),穗長與結實率(-0.236),每穗總粒數與結實率(-0.467),每穗實粒數與千粒重(-0.209);呈顯著負相關的因素有產量與結實率(-0.157),每穗總粒數與千粒重(-0.142),有效穗與穗長(-0.156)。從性狀之間的相關分析看出,產量與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千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有效穗與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千粒重、株高呈極顯著負相關;基于此,產量與有效穗表現出負相關。株高與每穗總粒數、實粒數、穗長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千粒重呈正相關,可見大穗型、高千粒重需要一定的株高支撐。但是株高與生育期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有效穗呈極顯著負相關,隨著植株的變高生育期會推遲、分蘗力會減弱。
1.2線性回歸分析
為消除各經濟性狀之間由于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而造成的混淆,明確各經濟性狀對產量線性效應的顯著性,準確地描述產量對于不同經濟性狀的依賴關系,利用逐步回歸法經過4次剔除,每次淘汰1個偏回歸平方和最小且未達顯著水平的自變量,建立了產量的最優線性回歸方程,Y=-479.4+0.5X5+13.5X8+13.9X2+2.6X6,多元決定系數R2=0.614,F=75.066**。說明常規早秈材料每穗總粒數(X5)、千粒重(X8)、有效穗(X2)、每穗實粒數(X6)與產量(Y)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線性回歸關系,61.4%的產量是由上述4個經濟性狀決定。用該回歸方程來進行產量預報,按比對照品種中早39增產3%計算,產量水平達7425kg•hm-2,4個性狀95%的置信區間,每穗總粒數為130.6~142.9粒,千粒重為26.2~27.8g,有效穗為276.0萬~298.5萬•hm-2,每穗實粒數為105.7~115.0粒。
1.3通徑分析
基于上述相關分析及線性回歸分析的結果,將X5,X8,X2,X6,X3這5個主要經濟性狀與產量之間開展通徑分析。表3所示,5個主要經濟性狀對產量的直接作用按大小依次為有效穗(1.013)、每穗實粒數(0.984)、千粒重(0.851)、每穗總粒數(0.237)、株高(0.002);間接作用合計依次為株高(0.163)、每穗總粒數(0.155)、千粒重(-0.587)、每穗實粒數(-0.633)、有效穗(-1.063)。有效穗對產量的直接作用雖然最大,但是對產量的間接作用合計表現為負的最大,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之和為-0.050,有效穗通過每穗實粒數(-0.639)、千粒重(-0.292)、每穗總粒數(-0.132)的間接作用,總體表現為負相關,也就是說增加有效穗對產量的貢獻不足以彌補其影響每穗實粒數、千粒重、每穗總粒數降低對產量所帶來的間接負作用。株高對產量的直接作用雖然很小,但是間接作用合計最大,表現為通過每穗實粒數(0.422)、每穗總粒數(0.096)、千粒重(0.034)對產量的間接貢獻,最終與產量的相關系數表現為顯著正相關;所以在線性回歸分析的基礎上將株高因子進入,建立產量的最優線性回歸方程:y=-479.4+0.5X5+13.5X8+13.9X2+2.6X6+0.009X3,多元決定系數R2=0.614,F=59.976**,當產量水平達7425kg•hm-2,株高95%時的置信區間為85.9~91.2cm。
2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2005-2013年浙江省早稻聯合品種試驗高產組194個參試材料數據的相關分析,得出產量與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呈極顯著正相關,與株高呈顯著正相關。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建立了產量的最優線性回歸方程為:y=-479.4+0.5X5+13.5X8+13.9X2+2.6X6,產量水平達7425kg•hm-2,4個性狀95%的置信區間,每穗總粒數(X5)為130.6~142.9粒,千粒重(X8)為26.2~27.8g,有效穗(X2)為276.0萬~298.5萬•hm-2,每穗實粒數(X6)為105.7~115.0粒。通徑分析發現增加有效穗對產量的貢獻不足以彌補其影響每穗實粒數、千粒重、每穗總粒數降低對產量所帶來的間接負作用;株高對產量的直接作用雖然很小,但是間接作用合計最大,主要是通過每穗實粒數、每穗總粒數、千粒重對產量帶來的間接貢獻,這與相關分析的結果一致。綜合上述3種分析可以得出浙江省早秈品種產量的提升可通過在保持一定有效穗的基礎上選育大穗型、高千粒重的品系,同時適當地增加株高,產量水平達7425kg•hm-2,株高95%的置信區間為85.9~91.2cm。
作者:王孔儉鄧飛朱浩單位: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