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螺旋粉虱喙的超微結構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植物保護學報》2016年第二期
螺旋粉虱屬半翅目胸喙亞目粉虱科復孔粉虱屬,原產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2006年入侵我國海南,為害蔬菜、果樹、糧食、觀賞植物、行道樹及森林,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鄭麗霞等,2010)。昆蟲利用各種各樣的感受器如觸角、跗節、下唇頂端感覺毛等來識別寄主植物(雷宏和徐汝梅,1995),研究感受器對于探索昆蟲識別寄主植物機制和制定昆蟲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義。昆蟲的接觸化學感受器大部分在喙或跗節上(秦玉川,2009),但關于螺旋粉虱喙和跗節上感受器的研究較少(洪慧金等,2011)。因此,本研究對螺旋粉虱喙和跗節化學感受器的超微結構進行掃描電鏡觀察,以期為其防治提供參考信息。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供試昆蟲:螺旋粉虱于2011年采自海南三亞城郊路邊的番石榴樹,于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隔離棚溫室內,28℃、相對濕度70%~90%下以番石榴植株飼養繁殖備用。試劑及儀器: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JEOL-JSM-6380LV掃描電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
1.2方法取羽化3d的螺旋粉虱雌、雄成蟲各20頭,用2.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2~24h,再用PBS緩沖液漂洗3~5次,每次10min;然后用30%、50%、70%酒精逐級脫水5min;在70%酒精中用解剖針小心切下其成蟲頭部(含前足),70%酒精里超聲波清洗8s;用80%、90%、95%、100%酒精逐級脫水3~5min,再用醋酸戊異醛置換2次,每次15~20min,并以二氯化碳臨界點干燥2h;最后用導電膠將干燥樣品粘于樣品臺上噴金鍍膜,掃描電鏡下觀察并拍照。感受器長度、喙和跗節第1亞節側面的剛毛感受器數量由ImageTool3.0軟件測量和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螺旋粉虱喙管上感受器的種類及分布雌、雄成蟲的喙管基本相似,下唇無倒三角形骨片,未見明顯的端部倒刺(圖1-A);喙管上分布有剛毛感受器和微毛。喙管上布滿了微毛,剛毛感受器數量比微毛少,長度為5~9μm,不均勻地散生在喙管上面(圖1-B)。
2.2螺旋粉虱跗節上化學感受器的種類及分布螺旋粉虱跗節由3節組成,其上微毛均勻分布,數量很多(圖1-C)。各跗分節以膜相連,前跗節有2個側爪(圖1-D)。雌、雄成蟲的跗節基本相似,其上分布有剛毛感受器和微毛,前者主要分布在跗節末端和跗節第1、2節的腹面,數量較多,長度為5~9μm(圖1-D)。
3討論
昆蟲化學感受器除分布在觸角上外,還分布在口器附肢、跗節和產卵器上。本研究發現螺旋粉虱喙管、跗節上的感受器種類僅為剛毛感受器1種,較觸角上感受器種類少,后者有毛狀、板狀、腔錐、剛毛形和錐形5種(鄭麗霞等,2010)。這與煙粉虱Be-misiatabaci和溫室白粉虱喙管上的感受器相似(Roselletal.,1995;洪慧金等,2011)。且螺旋粉虱喙管和跗節第1亞節上的剛毛感受器分別為19和8個,均比煙粉虱(13和4)和溫室白粉虱(9和5)多。一般認為,微毛內腔是實心的,沒有神經元和感覺功能,具有固著化學物質的功能;剛毛感受器主要起機械感受作用,為接觸化學感受器。螺旋粉虱是一種寄主植物廣泛的重要外來入侵種,本試驗僅就其喙和跗節上的感受器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對于其感受器的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洪慧金 楊藝華 王聯德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生物農藥與化學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