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飛蝗發生情況及綠色防控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植物醫生雜志》2014年第六期
近幾年,經過綜合治理和生態控蝗,東亞飛蝗為中等發生,局部為中等偏重發生,其發生和為害明顯輕于全國其他蝗區。2013年東亞飛蝗總體為偏輕發生,芮城、萬榮等地部分灘涂為中等發生,發生總面積2.7萬hm2次,低于2012年的4.26萬hm2次,達標面積5667hm2,明顯低于2013年的2萬hm2。共計防治1.6萬hm2次,低于2013年的2.62萬hm2次。2014年夏蝗發生面積為1.7萬hm2次,化學防治1.66萬hm2次,蟲口密度較低,平均0.15~0.35頭/m2,最高3頭/m2。其發生程度和發生面積低于2013年;發生類型從2013年的群居型變為散居型;2014年蝗蟲發生區域以草灘為主,未造成農田為害,是近年來發生為害最輕的一年。
蝗災與水災、旱災并稱三大自然災害。近年來,運城市堅持“狠治夏蝗、抑制秋蝗”的策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采取“四結合”,即重點挑治與大面積普治相結合,生態控制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專業隊防治與群眾防治相結合,國家投入與集體、個人投資相結合。盡管在飛蝗大發生出現高密度蝗群時,化學防治仍然是目前一種應急防治的重要手段,但是運城市以實施綠色防控技術為主,這樣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安全、有效地控制住蝗蟲的發生和為害[3]。
2.1生態控蝗黃河中下游河道自古以來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屬游蕩性河道。近年來,黃河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兩次大的變換河道,均向運城境內倒岸,導致宜蝗面積從20世紀80年代的6.7萬hm2銳減到4.3萬hm2,加之5—6月份進入桃花汛期,東亞飛蝗主要蝗區過水面積超過2667hm2,水流量最大達到3671m3/s(立方米/秒),影響夏蝗的發生。在沿黃河的縣、市大力開發和改造宜蝗區和常發區,把低畦鹽堿地開發為漁塘,壩內定植果樹,壩外種植小麥,大大惡化了蝗蟲的滋生環境,有效地控制了蝗害。同時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或種植棉花等蝗蟲不喜食作物,實行精耕細作,改善土壤質地,破壞蝗蟲的發生環境,并保護和利用蝗蟲天敵,最終達到控制蝗蟲種群數量的目的。
2.2調整種植結構種植與蝗蟲發生期錯開的農作物,降低蝗蟲基數,如靠近黃河外灘,大力推廣種植小麥。一是小麥生育期可避開黃河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二是小麥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收割,正是蝗蟲出土和1~2齡蝗蝻盛期,收割和深翻土地等機械措施可消滅大量蝗蝻;三是小麥9月上中旬開始翻地、播種,正遇秋蝗產卵盛期,大量消滅了蝗卵,破壞了蝗蟲的生態環境。由于前幾年種植效益下降,近年來在黃河灘涂推廣的蘆筍、棉花等蝗蟲非喜食作物面積大幅度減少,玉米、小麥等喜食作物增加,為運城市東亞飛蝗的發生提供了食源,增加了點片高密度發生概率。但是2014年在黃河灘地,新興的生態觀光農業迅速發展,如臨猗角杯灘的蓮藕種植,減少了蝗蟲的生存地。萬榮、河津等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改造成池塘養魚,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利于蝗蟲的防治。在黃泛區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增加植物的數量,減少適于蝗蟲的產卵地,從而減少蝗蟲基數。
2.3保護和利用當地蝗蟲的天敵蝗蟲的天敵很多,包括青蛙、鳥、真菌、病毒、捕食性的甲蟲、寄生性的蜂類、寄生蠅類等。因此,保護和利用好當地蝗蟲的天敵,對于控制蝗蟲有重要作用。天敵可以消滅很大一部分蝗蟲,可有效控制蝗災的暴發。目前在運城地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護天敵:1)在蝗蟲發生地為鳥筑巢,招引鳥類來落戶,防治蝗蟲。2)防止亂捕濫殺青蛙,保持自然界中青蛙的數量。3)在噴施化學農藥時,避開天敵發生期或發生地點,并且盡量用選擇性強的農藥,也就是說這些農藥只對蝗蟲有殺傷作用,而對天敵無殺傷作用。
2.4利用生物農藥防治在中、低密度蝗區,利用殺蝗綠僵菌、殺蝗白僵菌、蝗蟲微孢子蟲等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昆蟲信息素(如蝗蟲聚集素)開展綜合防治,保護蝗區生態環境。目前用于防治蝗蟲的生物農藥主要有白僵菌。白僵菌是一種病原真菌。蝗蟲接觸了該真菌后,真菌就可穿透蝗蟲的皮膚(體壁),進入到蝗蟲的體內繁殖,或是產生毒素,或是菌絲長滿蝗蟲體內,使蝗蟲死亡。近年來,運城市積極探尋東亞飛蝗生物防治的方法,于2012年6月和7月分別在韓陽灘和伍姓灘進行了白僵菌防治蝗蟲的藥效試驗,效果明顯,有效抑制了東亞飛蝗的發生。2012—2014年,永濟市連續3年對東亞飛蝗進行了生物防治。對韓陽、蒲州等泛蝗區和開張、城東等伍姓湖內澇蝗區,進行了重點挑治,每年挑治面積上萬畝次;2014年重點對2011年發生較重的常旗營村和韓家莊灘進行了補治,補治面積1800hm2次。
今后運城市蝗區綜合治理的策略將繼續貫徹“改治并舉、綜合治理”的治蝗方針,采取“狠治夏蝗、抑制秋蝗”的策略,以綠色控蝗為主,統一規劃,集中管理,集約化經營,加強蝗情監測,穩定防蝗隊伍,以運城市蝗蟲地面應急防治站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大生物防治力度,適時開展防治工作,不斷壓縮蝗區面積,確保飛蝗不起飛成災,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王亞妮申曉晨單位: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